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沒有醜聞的一天,就成了百無聊賴的一天」

「沒有醜聞的一天,就成了百無聊賴的一天」

網路暴力隔三差五就在發生。

你可能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只是在網路發帖時,某句話不謹慎,或是和人衝突後引起怨恨,被打上幾個不好的標籤,生活可能就被徹底顛覆了。

按鍵傷人的道理不難懂,但有人就是不在乎。還有些人,可能是想主持正義,但鬧哄之中波及了無辜,卻已經像多骨諾牌一樣停不下來了……

然後,故事可能有翻轉,受害人「並不完美」,圍觀的人很生氣,接著去討伐新發現的「罪人」。

最近,有一樁「人肉」事件也經歷了翻轉。

先是一位博主聲稱接到爆料,有一女教師因發表質疑一本叫《魔道祖師》的玄幻小說的言論,遭到該書粉絲的人肉搜索,被跟蹤、拍照片,還通過電話、網路加以威脅,她不堪忍受選擇自殺

人們紛紛譴責該書的作者與粉絲。於是,又有書粉組織要「人肉」找出「受害者」對質。

後來,警方回應說,近期沒有接到女教師自殺相關警情。

接著,爆料的博主更新說:「受害者」是一名未成年人,也確實因為那句負評受到人肉搜索和威脅,但自殺的情況是自己編造的,目的應該是想以假自殺來引起重視。

警方介入後,事件始末還待進一步披露,但爆料人和書粉之間的互相攻擊,仍然沒有停止。而且,這個群體之前也不乏人肉批評者的案例。

因為人肉搜索和語言暴力,把虛擬世界帶進現實,最後引起悲劇的,並不鮮見。

下面這些事情,才過去沒幾個月……

四川德陽一名安姓女醫生,是在8月25日自殺身亡的。

就是因為糾紛,被對方在網上帶節奏,陷入網民的抨擊。

她自殺,網民繼而又開始人肉糾紛的另一方……

甘肅慶陽19歲女孩墜樓,不過兩個月前,6月20日。

輕生前被圍觀人群慫恿、謾罵、直播……

再朝前一個月:一個北京女孩,第一次自殺被救下後,想要好好活著來面對一切。

但有人懷疑自殺是一場欺騙,謾罵接踵而至。一個星期後,一家三口再次自殺,最後只有一人被救下。

……

短短几個月,多條人命,死於鍵盤殺手。

作家喬恩· 容森講過一個美國發生的網路暴力事件。

有個叫賈斯汀·薩科的女人,在紐約從事公關行業,有170個粉絲。平時喜歡在網上發些尖酸刻薄的言論。有一回,在飛往非洲的航班上,她發了這麼一條推特:

「要去非洲了,希望我不會得艾滋病——開玩笑啦,我是白人!」

一下沒有人回復,於是她關機睡覺,11個小時後,她醒了。

立刻收到了摯友的信息,「你現在是推特話題榜首。」

因為有記者轉發,她那條推特以閃電般的速度傳開了。

人們稱那是一條「種族主義的噁心推文」。

很多人打電話要求開除賈斯汀,還有各種咒罵:

一些公司也參與進來,蹭熱度推銷產品,同時將這個話題維持在熱榜。

那個月里,她的名字被谷歌了122萬次。

最後,賈斯丁當然被開除了。而且,她的精神出現了問題。半夜醒來,她總是想不起自己是誰。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甚至接連有演員,比如參演《延禧攻略》的王茂蕾,和參演《香蜜沉沉燼如霜》的周海媚,因為角色被罵得關閉微博評論。

讓人很是恍惚:這究竟是不是2018年?雖然最近有很多事情讓人有同樣的恍惚。

每次事件發生後,貌似都有很多人在反思,但為什麼網路暴力依然沒有削減?

其實,就像喬恩· 容森說的,「在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一把武器,用來對付自己看不慣的人。這武器便是社交媒體譴責。」

他提到一種心理:我們想要中傷他人,又不想因此感到愧疚,所以我們罵人的時候,總是要給他們一些罪名,比如「反社會者」,「虛偽的惡人」。

「一個沒有醜聞的一天,就成了百無聊賴的一天」。

韓國電影《社交恐懼症》

在注意力短缺的時代,大家總是期待迅捷的新鮮刺激,以及情緒的即時發泄。

有人是沒有核實真相。有人是根本不關心真相,就像《烏合之眾》里的一段話: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1、

誰是網路暴民?

心理學期刊《人格與個體差異》刊發的一項研究發現:自認為網路暴民的用戶中,約 5% 在四項黑暗人格性狀中得分極高,分別是納粹主義、心理變態、追求權術、施虐症,尤以最後一項為甚。

然而,只是一小部分人承認自己是暴民。

網路暴民絕大多數都是正常人……但實際上,壞人就來自我們之中。」Whitney Phillips 說。

對於網路暴民,有兩種典型的辯解:

美國電影《玩命直播》

、只是不懷惡意地開玩笑?

社交媒體心理學家亞瑟·卡西迪表示,年輕人想要給自己創造一個網路上的身份的目標,使得他們特別容易參加網路暴力。

比如為了表達自己對某個名人的忠誠,他們就要頻繁地去攻擊其他的名流。

B3ta網站的聯合創始人羅伯曼努爾說,大多數網路暴力都不是犯罪行為,而是開玩笑,比如P一P人家的丑照,製造點喜劇效果。他說:「網路暴力利用了人們尋求樂趣,製造麻煩並引起煩惱的願望。」

在開放、成熟的網路平台上,這可以更接近娛樂、挖苦。但在隱私很容易公開的地方,它就更貼近暴力,會帶來明確的傷害。

電影《搜索》

、只是鍵盤俠,是正義的使者?

這是一種更常見的行為,但也更難阻止。

因為,他們相信每個不同意他們的人都是錯的。

2、

什麼樣的受害者更容易被挑中?

許多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常成為網路暴力的受害者。

《時代》針對旗下作者的一次匿名調查顯示,因為擔心在網上受到敵視,接近半數的女性員工曾考慮離開新聞界,而男性員工則無人受此困擾。有受訪者寫道,「不停有挑釁者用駭人的名詞稱呼我,說我偏心、愚蠢,活該被人強姦。女人在網上碰到這種事屢見不鮮,我覺得男人是沒法明白的。」

3、

暴民文化正在影響人們的相處方式

「如果人們在 社交網站上看到的都是關於善行的動態,他們當天反饋自己做出善行的幾率就會提高 10%。但如果他們看到的多是負面行為,也同樣更可能去效仿。」學者Zeev Kain說道。

4、

「網路給了我們每個人說話的機會,

我們卻用它創造了一個監控式的社會。」

BBC 有一部名為《暴民獵人》(Troll Hunters)的紀錄片。

導演Ford 訪談了使用網路暴力的人,發現:

可笑的是,網路暴民並不是真的憎恨那些受害者。

「這跟針對誰沒有關係。如果他們被拉黑了,他們只會說,真棒,然後就去尋找下一個目標了。」

喬恩· 容森說:「社交網路最大的好處,是它給了我們每一個人說話的機會,但現在,我們卻創造了個監控式的社會。」

「他們認為,在舞台上,你要麼是至高無上的英雄,要麼是十惡不赦的惡棍,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樣以偏概全的描述是不適用於人類的。」

「真實的我們,既有聰明的時候,也有糊塗的時候。我們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編輯整理:楚楚

REF:

BBC NEWS: Tom de Castella and Virginia Brown, Trolling: Who does it and why?

gizmodo.com: Mat Honan, Why we troll

Joel Stein, How Trolls Are Ruining the Internet

Hardaker, Claire,Trolling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From user discussions to academic definitions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我想我可能是單身獎冠軍」
走開,意即「再見」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