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寫意精神」的式微,要想改變絕非一日之功

「寫意精神」的式微,要想改變絕非一日之功

前年我在國家畫院研修,受教於王孟奇先生,他和楊曉陽院長等一再地提及國畫創作中寫意精神的重要性。而從更大的範圍來說,無論是中國畫的意境、古典詩詞的詩意,戲曲的一唱三嘆,道宗、禪宗的精神內核,都離不了「意」。可能是從那個時候,我對這個問題有了特別的關注和思考。

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精髓,也是核心價值——這基本是所有藝術家的共識,但在當代,這種精神卻面臨式微的命運。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全國美展:獲獎及入選作品,幾乎都是對物象的精緻刻畫,寫意可說寥寥無幾。以至於有人說笑:假如齊白石、吳昌碩活到今天,恐怕也很難在全國美展入選獲獎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代的寫意水平降低了,根本選不出好的。工筆至少還有個「表面功夫」,總好過「要技術沒技術,要思想也沒思想」的偽「寫意畫」。美院的馬文西老師曾說,他很難招到一些優秀的畫寫意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以工筆作為主攻方向。為什麼?因為想畫好寫意畫特別難,除了對寫意精神的感悟外,書法、篆刻、詩詞、音樂都得懂。現在美院的招生、教學系統基本採用西方模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是缺失的。事實上,現在美院的學生,畫寫意畫在技術上不存在任何障礙,畫不好是因為在文化底蘊這一塊需要補的課太多了。

而且,畫寫意畫有時候跟一個人的年齡、閱歷還有關係,很多人可能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有那麼一點感覺,像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是越到老寫意藝術越爐火純青,所以有人也會說中國寫意畫其實是一種「老人藝術」。

所以,「寫意精神」的式微,要想改變絕非一日之功。那麼我們面對這個問題,能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我們花鳥畫藝委會在策劃《百花頌花城》活動時就在一起商量,能不能藉機宣傳一下「寫意之美」。畢竟,寫意的失落跟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有很大的關係。寫意畫不像工筆畫那麼容易欣賞,有一種撲面而來的、精緻的美感。如果說工筆的花鳥畫,描摹的一朵花僅僅是一朵花,那麼大寫意描繪的一朵花,更像一首用筆墨唱出的心中的歌。歌的旋律有長音有短調,筆墨線條的長短、快慢、舒緩,奇妙的布局和走勢也營造出了一種節奏感。對寫意畫的欣賞,其實也是需要學習的,如果整個藝術界的創作都瀰漫工筆之風,那公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也是無從談起。讓人感到欣喜的是,我們的想法得到了許多畫家熱情的回應。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誰在「祭侄稿」旁寫起了小楷?他仨!
看大師為你解析他們的牡丹為什麼畫得好?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