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宣布遜位後,袁世凱在文書中改了一個字,皇親貴族們彈冠相慶
雖然很多人認為袁世凱是「竊國大盜」,但是平心而論,能在孫中山、清廷之間斡旋,最終兵不刃血地誘使清帝遜位,實現五族共和,還獲得了外國列強的認可,袁世凱的能力、城府可以說是非常了得。更讓人不解的是,明明是袁世凱奪了大清的江山,但末代皇帝溥儀等人卻更痛恨慶親王奕劻,認為是奕劻把大清幾百年的社稷拱手讓人了,對袁世凱卻總是心存幻想。
清帝遜位前,皇親貴族一直爭論的焦點是「實行共和,還是君主立憲」,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是否保留帝制與尊號」。起初,袁世凱極力贊成君主立憲的,一個勁地表忠,當京城的人都在剪辮子的時候,袁世凱還高調宣揚「一定要設法保留自己的辮子」。也正是這種態度,清廷對袁世凱十分信任,認為他不會當「曹操」。
但是當袁世凱獲得各方勢力的支持後,態度便發生了180度的轉變,成了逼迫清帝遜位的急先鋒。按理說,經過這次反轉後,清廷應當能認清袁世凱的本來面目,從此恩斷義絕,不共戴天。但袁世凱卻能在清廷的眾目睽睽之下,洗白自己,讓許多清廷遺老認為「袁世凱究竟不會做曹操的」,甚至還認為他能「還政於清」。之所以出現這般戲劇化的「波折」,主要是袁世凱在清廷與民眾兩派之間,從來就沒有吐露心跡,所以沒人能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首先,為了誘使隆裕太后宣布遜位,袁世凱提出了「尊號不廢,歲貢優待」等條件。而且,在擬定優待條件時,耍了很多心機,給了皇室貴胄留下了很多想像空間。比如,袁世凱對於「遜位」「退位」隻字不提,而是改用了「辭位」一詞,在古文中「辭者,暫別之謂也。」而且,袁世凱還經常公開說「對民軍只可智取,不能力敵」,所以許多皇親貴族認為袁世凱逼宮也是「智取」一部分,等時機成熟了便會還政。
另外,對於共和,袁世凱只說「辦共和」,而隆裕太后的遜位詔書中,字面中也有授權袁世凱「辦共和」之意,所以袁世凱一直都是謹遵隆裕太后懿旨,試辦共和,一旦不合適,還是要回去像隆裕太后交差復命。
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是,隆裕太后逝世,袁世凱特意全國降半旗致哀,還派出大政官員前去弔唁。不僅如此,逢年過節,就連溥儀的生日,他都要派特使到紫禁城朝拜、恭賀,對於有人質問「遜帝溥儀何時搬出紫禁城」,袁世凱私底下則回應「紫禁城中有太廟,怎麼可以皇上搬走?」幾年過後,袁世凱甚至逐漸啟用忠於清室的遺老大臣,允許這些滿清遺老穿著蟒袍馬褂出席祭祀等活動,所謂上行下效,京城的皇親國戚一下子都「復活」了一般,把清朝的規矩都搬了出來。這時候,甚至溥儀都信了袁世凱遲早會還政。
溥儀大婚時,完全是按照大清的規矩,搞得相當隆重,滿城風雨,袁世凱則派警察維持秩序、開路,甚至還送了賀禮。
不過,演戲總有攤牌的時候,當袁世凱決定登基自己做皇帝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尤其是溥儀,竟然嚇得魂不守舍,畢竟一山不能容二虎的道理,溥儀最懂。


※唐朝滅亡後,李世民的後代在此地復國,又存續了幾百年
※楊秀清死後,唯一的後代輾轉到美國,已經延續到了第六代
TAG:咖啡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