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一樣的肥胖,不一樣的健康,您胖的對了嗎?

不一樣的肥胖,不一樣的健康,您胖的對了嗎?

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基礎研究表明,當今人們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導致全球肥胖發生率逐年攀升,進一步導致慢性代謝病的大規模爆發,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肥胖可怕么?它真的會威脅我們的健康嗎?

肥胖≠病態

如何確定自己是不是肥胖呢?目前,國際上通常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我們的體重是否超標,BMI的計算公式為:體重(Kg)/身高(m)2,根據體重指數可以把肥胖分成不同的嚴重程度:體重指數正常的應該在19~22.9之間。如果在23~25之間就算超重,25~30之間算輕度肥胖,30~35是中度肥胖,超過35是重度肥胖。

隨著BMI增加,肥胖併發症的發生幾率同時升髙,譬如我們所熟知的高血壓、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及癌症等。然而,胖子真的就不健康嗎?

臨床硏究結果發現,雖然同樣被定義為肥胖,一些人確實患有上述及更多併發症,但另一部分人血糖血脂各項正常,除了胖並沒有其他毛病。因此,並不是所有肥胖者的健康都會亮紅燈。

事實上,當我們使用BM去衡量肥胖程度時,是以假設脂肪組織在全身平均分布為前提的,並沒有考慮到即使同樣為脂肪,其分布位置的些微差異便可影響健康這艘航母的航向醫生們發現,臨床上有這樣兩類人群,一類是BM|正常,但仍面臨往往由肥胖導致的代謝問題,而另一類則是BM屬肥胖,但代謝水平完全正常。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那些體重看似正常的人發生代謝紊亂呢?

春季櫻花標題

進一步檢查了這兩類人的體內脂肪分布後發現,前者雖然體重正常,但內臟脂肪卻是非常多的,而後者雖然超重,其內臟脂肪卻相對很少。什麼是內臟脂肪呢?總體來說,脂肪組織在體內的分布位置主要集中在兩處,即皮下和內臟,皮下脂肪即位於皮膚內側,腹腔和胸腔之外,而內臟脂肪則位於腹腔內,在網膜和腸系膜周圍。

脂肪的分布狀況與性別、年齡、家族遺傳、疾病狀況等等因素都有很大關係。早在1947年,法國的內科醫生 Jean Vague首次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病人並不一定比健康者更胖,並且脂肪集中在腹部的胖子更容易發生代謝異常,這一發現在當時受到了學界的種種質疑。

後來,80年代初, Per Bj?rntorp連續發表了多篇研究結果,指出脂肪組織形態、身體體型及脂肪堆積部位是導致全身代謝紊亂的重要影響因素,腰圍與臀圍的比值(WHR)與冠心病及糖尿病發病風險密切相關。因此,肥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導致全身代謝問題的腹部肥胖!

春季櫻花標題

體重指數只是反映身體總的脂肪含量,並沒有反映脂肪在體內的分布類型。其實,不同肥胖的外觀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脂肪主要集中在大腿上,就是腰部以下肥胖的類型,體型看起來像梨,所以叫做「梨型肥胖」;有的人脂肪集中在腹部,體型看起來像蘋果,把它叫做「蘋果型肥胖」

中心型肥胖,也就是蘋果型肥胖的人冠心病發病的風險比梨型肥胖的人明顯升高,所以說中心型肥胖與冠心病的發病關係更密切。如果您是蘋果體型,僅需減少5%~10%的體重,就能為您帶來明顯的健康收益。

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部分作了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保健 的精彩文章:

常吃這18種「純天然葯」!補腎、安眠、降脂、降糖、止痛
靠牆倒卧式:不僅僅是瘦腿,還有你想不到的幾大好處

TAG:生活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