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官職叫丟了「烏紗帽」是這麼來的?
現在常說丟了官職叫丟了「烏紗帽」,這是怎麼來的呢?
先從「烏紗帽」說起。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都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做「烏紗帽」。後來,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創製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的半透明帽子,亦稱「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就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貧富都可以戴服。
隋唐時期,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據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階高低。如此一來,朝臣們只要腦袋一動,軟翅便會隨之擺動,皇上居高臨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1370)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誌。此時的烏紗帽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而自明世宗朝開始,烏紗帽的雙翅又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
清初順治皇帝入關後,由於收留了眾多明朝的降臣,為籠絡人心,就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著明朝朝服,並戴烏紗帽。但等到清室統治鞏固之後,遂下令將官員所戴烏紗帽全改為紅纓帽。可是,人們仍然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因此,丟了官也就常說丟了「烏紗帽」了。


TAG:騎驢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