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17 位技術大咖:顛覆與突破,重新定義雲原生
掃描上圖二維碼,5 折門票,限量 55 張,先到先得!
2013 年 Matt Stine 提出了雲原生(Cloud Native )的概念,它首先作為一個思想的集合出現在大眾視野。雲原生既包含技術(微服務,敏捷基礎設施),也包含管理(DevOps,持續交付,康威定律,重組等)。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的出現更是讓雲原生技術變得具體,可觸碰。
當很多人對雲原生的認識還停留在神秘概念的時候,技術大牛已經把雲原生玩得風生水起,他們努力讓技術應用落地,讓雲原生收割了大量的注意力和好感度,也成了雲原生日益普及的有力註解。
我們找到其中一些在雲原生領域頗有建樹的技術大咖,問了他們幾個關於雲原生的問題。那些玩轉雲原生技術的大咖究竟怎麼定義雲原生?他們印象最深刻的落地案例是什麼?接下來要用雲原生技術改變什麼?接下來,讓我們聽他們說。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CNCF 執行董事 Dan Kohn
才雲科技 CEO 張鑫
VMware 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 任道遠
阿里雲容器技術負責人 易立
七牛雲首席雲計算架構師 高鵬程
才雲科技 CTO 鄧德源
IDC Consulting Research Manager 李昭
噹噹網架構部負責人 李志偉
網易雲副總經理 陳諤
螞蟻金服雲原生佈道師 宋凈超
才雲科技 CGO 杜寧
華為開源軟體能力中心主任工程師 劉果
HBO Senior Staff Engineer Zihao Yu
阿里巴巴技術專家 張曉宇
沃趣科技 VP of Engineering 熊中哲
微軟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倪朋飛
Kubernetes 社區成員與項目維護者 張磊
1
「你怎麼定義雲原生?」
@CNCF 執行董事 Dan Kohn:
「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 API。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這些技術能夠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和便於觀察的松耦合系統。
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鬆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更。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致力於培育和維護一個廠商中立的開源生態系統,來推廣雲原生技術。我們通過將最前沿的模式民主化,讓這些創新為大眾所用。」
@VMware 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 任道遠:
「雲原生是一套管理資源和構建、交付軟體的方法,依託於開放的架構,提供自我管理、恢復、自動擴展等功能,是對過去軟體構建最佳實踐的總結與升華。它可以幫助開發者迅速交付軟體,並根據後期變化迅速迭代擴展自己的產品以適應需求,是未來構建 IT 系統大力提升 IT 生產力的基礎動力。」
@阿里雲容器技術負責人 易立:
「雲原生已經由 CNCF 基金會做了官方定義,我們也與社區同學共同為其做了中文的定義。雲原生應用除了要長在雲上,還具備幾個典型特徵:彈性可擴展(scalable)、松耦合(loosely coupled)、容錯性好(resilient)、易於管理(manageable)、便於觀察(observable)、頻繁變更(changes frequently)。為了支持或實現這些特徵, 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 API 是其典型的技術手段。」
@才雲科技 Caicloud CEO 張鑫:
『雲原生能夠賦能企業專註在自己的業務邏輯上,通過一系列的現代化平台(例如 Kubernetes)、工具、方法論與最佳實踐為企業的數字化業務提供自動化的構建、管理、算力支持等底層能力;實現了「用雲的最高境界為不知雲」。』
@七牛雲首席雲計算架構師 高鵬程:
「雲原生是一種構建業務場景與運行應用程序的方法,可以利用雲計算服務模型的優勢降低業務運維成本、快速地構建應用場景,雲原生應用程序開發通常包括 DevOps,敏捷開發,微服務,雲平台,Kubernetes 和 Docker 等,雲原生將會顛覆新一代業務開發、運行與交付標準。」
@IDC Consulting Research Manager 李昭:
「從軟體開發的角度來看,雲原生開發是一種基於容器的,可以動態編排和調度,以微服務架構構建的開發模式。它帶來的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使得應用能夠在不同的雲和架構之間靈活遷移,從而防止廠商鎖定,為開發者帶來更多的便捷性和可擴展性。」
@噹噹網架構部負責人 李志偉:
「雲原生是一種應用架構設計思想,能夠很好地適應在雲計算環境下部署的一種應用設計方法。可以實現應用的彈性擴展和運維自動化。」
@螞蟻金服雲原生佈道師 宋凈超:
「雲原生是隨著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成熟,微服務大行其道而發展起來的。雲原生的基礎是基礎設施即代碼和不可變基礎設施,它將原先過程式的基礎設施創建轉換為顯示聲明的方式,再輔以敏捷開發和 DevOps 流程,可以極大程度上地提高研發效率。
同時雲原生也是一種文化或者說是潮流,它改變了原有的公司組織結構和分工,使得開發人員可以更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服務,新一代的開發人員是雲原生的一代,雲原生將一切資源抽象為 API,開發人員不需要再申請所謂的伺服器,而是由雲原生來統一提調配和管理。」
@才雲科技 Caicloud CGO 杜寧:
「我認為雲原生是一種新的技術形態和方式,是在雲計算時代萌生的一種創新的應用落地思路。雲原生方式構建的業務應用可以最優化使用雲端資源,適配雲端部署能力,充分將雲的價值上傳至業務端,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持續創造更新更快的企業價值,是企業發展的一種助力手段。」
@網易雲副總經理 陳諤:
「雲原生,顧名思義,應用從設計,開發,測試,生產全流程都會基於雲的特性進行。我們認為雲有兩個最重要的特性:
第一是彈性,而且是從基礎設施到應用架構的完全彈性。原來人們多重視基礎設施層面的彈性,在這個階段,我們基於內部互聯網業務的支撐,形成了 Openstack 單集群五千節點,Kubernetes 單集群三萬節點的大規模雲平台瀚海,保障業務在雙十一高峰期的資源需求。後來人們慢慢意識到,僅有基礎設施的彈性仍然無法抗住高並發的流量,必須在應用層實現服務的橫向擴展,並發治理和性能監控,我們基於大量的微服務化經驗,形成了兼容 Spring Cloud、Dubbo、Service Mesh 的萬台實例,十萬介面的微服務平台輕舟,承載百萬 QPS 的並發請求。
第二個特性就是高可用,也就是說從基礎設施到架構層面都需要有相應的容錯機制。在基礎設施層,瀚海中的 Kubernetes 可以提供多副本機制和自修復機制,保障服務級別的高可用,PaaS 層中間件全部設計成為高可用架構,VPC 網路跨可用區設計,保障多機房的高可用。在應用層,輕舟的微服務框架天然集成負載均衡,路由策略,灰度策略,容錯,熔斷,限流,降級等機制,保障應用在遭遇到宕機,報錯,過載,響應慢等現象出現的時候,全部由相應的機制進行處理,保證終端用戶搶購秒殺場景下獲得流暢體驗。」
@才雲科技 Caicloud CTO 鄧德源:
「雲原生是一種應用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實踐,利用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等雲環境,來構建可彈性擴展的應用,以及不可變基礎設施。雲原生技術的核心在於高容錯性、動態可擴展、自動化,使企業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實現高可用、高性能的業務體系。」
@華為開源軟體能力中心主任工程師 劉果:
「雲原生概念,從應用角度來看,Heroku 創始人很早提出雲原生應用十二要素定義。從平台角度看,雲原生核心可理解為三點:
1.To Build——微服務化開發,包括微服務開發框架、DevOps 工具;
2.To Manage——容器化管理,主要包括容器化部署和調度;
3.To Run——分散式並行架構,包括分散式計算、分散式數據管理等技術。」
@HBO Senior Staff Engineer Zihao Yu:
「雲原生是軟體開發和交付模式的轉變,並不是僅僅跑在雲上,就是雲原生。雲原生指的利用是在雲計算時代流行開來並被證明具有實際價值的一系列 practice,例如微服務,容器化,Devops, CI/CD, sidecar pattern 等等,來加速自己的開發,並提高軟體質量。」
@阿里巴巴技術專家 張曉宇:
「雲原生,有很多釋義,在我看來,它是指軟體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在雲端的一種開發運維模式。」
@微軟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倪朋飛:
「雲原生是伴隨著容器技術、微服務架構和雲計算平台而生的新型架構模式,可以幫助用戶構建彈性可擴展、容錯性好且易於自動化管理的軟體架構。Docker 和 Kubernetes 的蓬勃發展顯著推動了雲原生架構的普及和落地。」
@沃趣科技 VP of Engineering 熊中哲:
「這個題目太大, 實在不敢冒下定義, 還是借用 GCE 和 Kubernetes 的「始作俑者」大神 Joe Beda 的話吧 「Cloud Native is structuring teams,culture and technology to utilize automation and architectures to manage complexity and unlock velocity.」
@Kubernetes 社區成員與項目維護者 張磊:
「在我看來,雲原生的定義是:能夠容器化運行的業務代碼,能夠 Kubernetes 化編排的應用關係。當然,容器化並不限於 Docker,KataContainers,還是 gVisor。甚至可以是 PunchContainers 和 VM。而 Kubernetes 化編排也不限於你使用 Helm,Serverless,甚至進一步封裝、集成的 PaaS。但你能看到,Kubernetes 項目一定是承載這套雲原生理念的核心。」
2
「讓你印象最深刻的雲原生技術落地案例是什麼?」
@阿里雲容器技術負責人 易立:
「最近阿里雲容器團隊與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實現了雲下及雲上上千節點的混合雲部署與統一調度,讓基因數據的處理效率提升 2-3 倍。基因計算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有深遠意義的事情,通過容器技術充分發揮雲端海量存儲和彈性計算能力,解決基因分析對複雜軟體環境的依賴,雲計算賦能基因科技創新令我們技術人感到歡欣鼓舞。」
@才雲科技 Caicloud CEO 張鑫:
整個中國企業正在發生的數字化轉型,這催生了眾多令人興奮的雲原生落地案例。過去傳統認知中,中國 Copy from US 的模式已不復存在,當今中國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化已然超越美國,催生了領先於美國的雲原生案例:星巴克中國實現中國特色的線上外賣服務、蘇寧易購實現中國特色的閃購與雙十一、中國銀聯實現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化支付(雲閃付)、百勝中國實現敏捷的容器化數據分析。而這些雲原生的技術創新都是由中國獨有的互聯網業務形態和市場競爭所催生的剛需。
@七牛雲首席雲計算架構師 高鵬程:
「七牛雲內部大量的企業級服務產品,已通過雲原生的方式在七牛雲企業級容器雲產品 QCE 上落地實踐。七牛雲的 AI 機器學習平台、大數據應用等,目前在公有雲、私有雲企業服務場景上都已經適配雲原生技術並落地到七牛企業級私有雲 QCE 平台。
同時,七牛雲 QCE 產品公有雲版本,基於物理機集群與 Kubernetes 編排實現了大規模 PaaS 平台,針對互聯網主流的音視頻客戶已提供在線使用調度 CPU/GPU 集群的服務能力。多種開源資料庫中間件,也以雲原生的方式落地於 QCE 平台,對用戶提供高可用、自運維、免 DBA 的中間件服務。此外,七牛鏡像中心服務在 15 年就啟用公有雲運營,在 Hub 平台用戶可實現基於容器的 DevOps 在線構建、業務鏡像管理等功能。目前在七牛雲,基於雲原生技術落地的產品均已經長期對外提供商業化運營。」
@才雲科技 Caicloud CGO 杜寧:
「助力傳統製造型企業設計和架構自有微服務框架。SpringCloud 是非常優秀的微服務框架,但 SpringCloud 微服務治理後的應用,落地到 Kubernetes 容器雲平台時,產生了許多功能重疊,有些應用場景也不復存在,在經過仔細評估後,微服務框架中的部分微服務治理能力進行了保留,大部分的能力轉移到容器平台得以實現,業務架構變得更加靈活,耦合度低,代碼侵入性弱,框架輕量。這是將微服務治理雲原生化的一個比較好的案例。」
@噹噹網架構部負責人 李志偉:
「噹噹網自身在實施 Kubernetes 落地的過程。」
@HBO Senior Staff Engineer Zihao Yu:
「這個必須是 HBO 利用 Kubernetes 和 AWS 公有雲,成功扛住《權力的遊戲》第七季的在線視頻流媒體服務。一個傳統的媒體巨頭,如何轉型成為一個技術型導向的公司,如何在各種方案中選定 Kubernetes 來解決自己在準備應對第七季破紀錄的訪問量的時候遇到的各種問題,HBO 在 KubeCon 上的演講給出了答案,是對雲原生特別是 Kubernetes 在大企業中的推廣強有力的背書。」
@阿里巴巴技術專家 張曉宇:
「某國外運營商的核心網機房落地基於 Kubernetes 為核心的 PaaS 系統,並將電信相關的服務遷入該 PaaS。這個項目最大的困難在於機房在資源消耗,網路,甚至是鏡像大小都有嚴格的要求。而 Kubernetes 憑藉其強大的調度策略擴展性,彈性伸縮,網路插件化等特點,出色的滿足我們的需求。」
@才雲科技 Caicloud CTO 鄧德源:
「隨著銀聯雲基礎設施平台的建設,銀聯需要更好的管理平台來落地微服務、DevOps,面對業務與市場雲運營和管理需要,開始建設新一代的雲基礎設施平台,即容器管理與服務平台。該平台主要包含容器管理模塊、Apache 服務管理模塊、HAProxy 服務管理模塊,分別對容器、Apache 和 HAProxy 提供日常運維上的管理功能,改進傳統運維模式中運維人員後台進行維護的方式,案例中主要運用了雲原生技術棧中的 Kubernetes、Prometheus 等系統。」
@微軟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倪朋飛:
「資料庫的容器化管理。傳統上,資料庫的監控、備份、主從切換以及故障恢復等不但繁瑣而且經常需要人工介入。現在藉助於雲原生思想和 Kubernetes Operator 模式,可以很方便地將這些過程自動化管理起來,顯著提高了資料庫應用的可用性和擴展性。」
@沃趣科技 VP of Engineering 熊中哲:
「王婆賣瓜一下,就是沃趣在證券行業落地的 On-Premise RDS 案例。為了滿足用戶在生產環境的使用要求,我們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在計算存儲分離架構下的性能優化, 故障切換時的 Node fence,資料庫集群的在線滾動升級, 擴展 CSI 實現 Volume 的在線擴容等,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們更進一步地理解雲原生技術在持久化領域的優勢和不足。」
@Kubernetes 社區成員與項目維護者 張磊:
「最深刻的雲原生技術案例,莫過於前 CoreOS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以 Operator 為基礎構建出來的有狀態應用生態。容器和狀態原本是天生的冤家,整個社區對此諱莫如深。但在 Kubernetes 的編排能力推動下,我們正看到越來越多的複雜的分散式應用,像 Spark,TensorFlow,Hadoop,MySQL,TIDB,都被遷移到了 Kubernetes 之上,使得容器技術可以真正在很多大型企業和實際場景中得以落地。這個變革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網易雲副總經理 陳諤:
最先能夠體會到雲原生技術價值的,是電商,因為業務模式的問題,電商應用高峰與低谷波動規律,但是幅度較大,特別依賴於雲原生帶來的彈性。說到案例,內部的一個例子就是考拉,作為跨境電商的第一品牌,每年都面臨 618,雙十一大促的壓力,高峰期所需資源量是平時的三到四倍,應用層承載的並發量是平時的十倍,因而需要從資源到架構層面的全面彈性,瀚海和輕舟就是基於支撐考拉的經驗孵化出來的。
外部的一個案例是德邦,作為物流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具有和電商相似的高峰期,同樣要實現應用的彈性和治理,目前輕舟已經在德邦落地。
3
「接下來,你想用雲原生改變什麼?」
VMware 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 任道遠:
「首先打破陳舊的軟體構建思維,以容器化、微服務化及 Devops 化的理念構建易擴展,容錯性高且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 IT 系統。此外,可通過雲原生為上層創新技術(如 AI,區塊鏈等)提供強大生產力,加速創新的成果轉化。目前雲原生技術已經觸及了各行各業,我更希望它能從更高的層面改變社會運作的方式,讓流動的數據促進實體和行業之間的合作,使得我們能以更開放的心態解決問題。
VMware 的雲原生解決方案使企業能夠啟動當前的數字化轉型,自信地規劃未來的增長。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客戶實現戰略性的,長期的成功。當前支持的容器框架包含業界部署最多的技術,比如 Docker,Kubernetes 和 Pivotal Cloud Foundry,與 Developer-Ready 基礎架構增加了進一步集成,以增強開發人員的新特性開發速度和代碼易維護性。」
@阿里雲容器技術負責人 易立:
「雲原生計算代表了未來的計算形態。阿里雲的目標是做普惠的雲原生計算基礎設施,幫助更多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一方面我們在持續優化容器產品的成本、彈性和用戶體驗,為客戶提供可以信賴的基礎設施,讓用戶更加高效地使用雲能力實現業務創新。同時,我們也在持續擁抱社區,把我們的最佳實踐回饋開源,如開放阿里雲產品的 OpenService Broker API 支持,向 Kubeflow 社區貢獻簡化機器學習使用和管理的 Arena 等項目,與全球開發者共建生態。「
@七牛雲首席雲計算架構師 高鵬程:
「企業智能化轉型目前已經是新一代業務架構革新的目標了,以 Kubernetes 作為容器平台的編排系統將會是雲原生應用的核心技術之一,七牛雲計劃未來將會用雲原生技術架構適配所有七牛雲產品落地到 QCE 平台,目的是為了顛覆業務產品交付標準,更高效地輸出七牛雲產品技術與企業服務的能力。」
@才雲科技 Caicloud CGO 杜寧:
「數字化轉型讓不少傳統企業逐步具備了抵禦互聯網化衝擊的能力,讓企業業務有了快速增長的可能,數字化轉型後的業務應用急需要依賴新的業務形態和方式來進行優化。雲原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佳選擇,雲原生的應用架構可以最優滿足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企業轉型成本,提高企業資源使用效率。我希望盡綿薄之力,利用雲原生和雲計算技術幫助更多企業實現業務的轉型和優化以及在新階段的縱深發展。」
@網易雲副總經理 陳諤:
近幾年,互聯網企業蓬勃發展,在互聯網化和數字化方面,我們是有第一手經驗的,我們希望能夠將這些經驗凝結成為產品,並配備諮詢和培訓,賦能其他行業和企業,瀚海和輕舟就是這樣兩款戰略級產品,有了他們,再加上最佳實踐,傳統企業也可以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對用戶進行個性化服務,推出大促和秒殺活動,進行精細化運營,從而實現轉型升級。
@噹噹網架構部負責人 李志偉:
「採用雲原生的設計思想改造互聯網企業的現有應用平台。演進現有應用,實現容器化,微服務化。提升研發及運營效率。」
@螞蟻金服雲原生佈道師 宋凈超:
「雲原生生態已基本確定以容器作為核心打包和運行時,Kubernetes 則作為管理容器的編排系統,解決了應用程序的部署和交付服務之後,接下來隨著微服務的增多服務之間的管理會愈發複雜,亟需一套為微服務的管理控制平面,用來協調服務之間的流量,處理服務的安全性問題,所以 Service Mesh 將是雲原生的下一個重要方向,微服務的治理也是通過雲原生的方式來構建,通過策略和可編程的方式來將服務治理功能抽象出來形成一套統一的 API,為將來的更高層級的抽象 Serverless 打下基礎。」
@HBO Senior Staff Engineer Zihao Yu:
「我最想改變的是公司里同事們的 mindeset。在以前,因為沒有各種雲原生的 practice,很多事情都是只能想想沒法或者不能容易的付諸行動,比如 AB testing,canary,又或者一個可靠的,可以在所有微服務之間共享的程序用來處理 timeouts,retries,load balancing。但是現在,在雲原生社區里,有很多種實現這些想法的方案。
就算一個很小的隊伍,沒有像 Netflix 或者 Google 一樣強大的 tech team,一樣可以在社區里獲得幫助。雲原生給我們帶來的,是工程思維的轉變。我們可以關心如何實現商業邏輯,獲得 max efficiency and resiliency,而不像傳統的開發模式,因為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可能是 infrastructure 落後,可能是 tech team 太小無法保證 reliability ,而無奈捨棄某些功能或是作出妥協。」
@才雲科技 Caicloud CTO 鄧德源:
「通過雲原生技術,使得更多的用戶可以利用其能力快速實現數字化轉型,包括容器技術、服務網格、微服務、DevOps;基於雲原生技術所提供大規模算力的潛力,構建雲原生 AI 雲平台,使企業進一步實現智能化轉型。」
@阿里巴巴技術專家 張曉宇:
「接下來,我想用雲原生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還有很多對於雲原生相關項目的貢獻計劃,以便使這些項目更能滿足我們的業務需求,如對 Kubernetes 的功能開發。同時我們也會將雲原生相關的優秀項目引入我們實際的開發和生產環境中。」
@微軟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倪朋飛:
「雲原生的實施通常需要組織架構和技術架構的變革來配合,所以接下來想藉助雲原生架構來推動傳統應用的架構變革,幫助客戶將傳統應用遷移到雲原生的架構,並進一步推動 Devops 文化的普及。」
@沃趣科技 VP of Engineering 熊中哲:
「目前大多數案例都是集中在無狀態應用領域, 我期望能夠推進雲原生技術在持久化應用領域的落地, 尤其是關係型資料庫(MySQL,Oracle)。
主要包括 :
藉助 EFK 重構日誌採集分析系統;
藉助 Grafana + Prometheus 重構資料庫的性能指標系統;
利用 Kubernetes + Docker 在保障「數據零丟失」的前提下通過編排技術實現資料庫的集群創建, 高可用, 彈性擴展, 滾動升級, 備份, 恢復等 RDS 功能;
利用消息隊列和流式計算重構數據同步架構;」
@Kubernetes 社區成員與項目維護者 張磊:
「目前,我更加關注以 Kubernetes 為核心的雲原生技術進行深度學習基礎設施的改造。不同於簡單把 TensorFlow 等 ML 框架跑起來,Deep Learning 訓練和服務作業的普及,Parameter Server 的思想,正在重新定義 Kubernetes 中對應用編排和調度的假設。而相比於早先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技術,這套基礎設施體系哪怕在一線研究院所和企業中還都出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亟待有所突破。」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CNCF)第 6 次社區調查結果顯示:自 2017 年 12 月以來,雲原生技術在生產中的使用量平均增長了 200% 以上。以 Kubernetes、Kubeflow 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讓「雲原生」從一個模糊的概念,強勢成長為通用技術。雲原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潮流,它是雲計算的一個必然導向,是讓雲成為雲化戰略成功的基石。雲計算時代,雲原生技術註定會在全球對現代化應用的建設、交付與運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4
中國雲原生用戶大會
2018 年 9 月 16 日,由才雲科技(Caicloud)、「K8sMeetup 中國社區」、「Kubeflow 中國社區」聯合主辦的2018 中國雲原生用戶大會(2018 CEUC)即將在杭州舉辦,屆時將有來自CNCF、Google、VMware、微軟、阿里巴巴、華為雲、網易雲、Caicloud 才雲科技等國內外公司的百位全球雲原生技術專家、集結逾 1000 名雲原生技術愛好者齊聚一堂。全方位探討雲原生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幫助雲原生技術使用者、愛好者加深對技術的理解,推進企業搭建雲原生框架構造雲原生應用,推進雲原生與企業 IT 的融合。
本文編輯:夏天
素材收集:Ashley & 小百科
END
Caicloud 公司簡介
杭州才雲科技有限公司(Caicloud)是國內唯一一家原生谷歌雲服務商,提供新一代智能雲計算平台和 AI 服務。Caicloud 獨家研發基於 Kubernetes 的企業級容器集群智能雲平台 Compass (獲 CNCF KCSP 認證)和基於 TensorFlow 的人工智慧雲平台 Clever,並已在國內 500 強企業中落地,且在電商、金融、新零售、製造、運營商、教育、傳統企業等行業均有成熟的解決方案。Caicloud 總部位於中國杭州,並在北京、上海設有分支機構。


※Oracle被起訴了:因雲計算增長方面誤導投資者
※DNS 請求常被窺視
TAG: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