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暢談人生,水月通禪意,山雲寄野情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暢談人生,水月通禪意,山雲寄野情

年少輕狂,不在乎時光匆匆,也不懂得人生無常。等到歲月流逝,歷經磨難,終於才慢慢地將腳步放緩,把心情放鬆,體會一種雲淡風輕的生活。人生似乎到處都是風景,生活中卻時刻充滿了矛盾,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各種漩渦難以自拔。而禪意的生活是一種簡約風格,也是一種恬淡格調。

有客 宋 釋文珦

有客老柴荊,終辭世上名。

因貧諸事省,無位一身輕。

水月通禪意,山雲寄野情。

草衣兼木食,亦足了餘生。

釋文珦(xiàng)是宋代高僧,浙江臨安人,很小就出家,曾經遊歷東南各地,也寫過很多詩,終年八十餘歲。他長期隱居山林之中,過著一種「山深常見鹿,溪淺少藏魚。野徑歸煙僻,寒窗映水虛」的生活。雖然少言寡語,但他的作品卻禪意深遠,他聲稱自己是「以閑消苑結,因靜得真如。終身期不出,頗自愛吾廬。」

這首詩暢談對人生的感悟,人生不一定要大徹大悟,但詩人卻有意地引導我們正視現實和人生,樂天地接受自己的生活環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豁達,讓自己更加能動和穎悟,保持一種快意的人生。

老柴荊意思是老於茅屋,表示甘守貧賤。前四句中,詩人向我們闡述了名和利、貧和富的關係,其實人總是會離開這個世界,過度地追求名利就會耗費大量的心血,也會讓自己的身體與精神承認很大的壓力,如果沒有了對名利的牽掛,就像一位貧者不用擔心衣服是否美觀,一位垂老之人不會再顧及世上的名聲。

「水月通禪意,山雲寄野情」,有慧根之人在任何地方都可獲得頓悟,所以不必拘泥於形式,一沙一葉,一草一木,鯤鵬展翅,泥淖草間,無一不有禪意。詩人認為溪水、明月有禪意,青山、白雲也寄寓著佛家思想。所以說只要願意去感悟,隨時隨地都是素材,拘泥於俯拾之間,見禪而不得禪;去除物質本身,方可悟得禪意。

詩的最後兩句更有感悟,「草衣兼木食」,遠古時野人就是將草皮做成衣服,把果實和樹葉等當成食物,那是一種最簡單的生活方式。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人們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再滿足於簡樸的生活,但也增加了很多煩惱,無端製造了很多矛盾。如果我們能注意節制,不要刻意地過分追求,也是對簡樸生活的一種回歸,更讓自己身心都能得到放鬆。

「亦足了餘生」,這一句總結的好。禪意人生就是隨意而安、服從自然,不貪心,無強求。禪意也是一種頓悟,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減少焦慮,變得更加洒脫。當我們感覺到疲累時,不僅要放鬆身體,更要思考如何拂掃蒙在心靈上的塵埃。心累了,身體就會產生連鎖反應,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遠處有金山銀礦,也不屬於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楊萬里兩首詞寫出兩種人生境遇,樸實語言道出深刻的內涵
十首描寫湖泊的古詩詞,春風湖上亭,高雲辨雁行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