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漢朝真的是因太強大而滅亡嗎?

「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漢朝真的是因太強大而滅亡嗎?

原標題:「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漢朝真的是因太強大而滅亡嗎?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讀通鑒論》中這樣寫道:「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王夫之認為漢朝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軍事實力太強了,人人都希望通過從軍來獲取功名,甚至連文質彬彬的士大夫也樂於戰爭。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從漢朝政府的角度,這個事實不成立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一點,王夫之口裡的「漢」到底指的是什麼?到底是漢朝政府亦或是漢人。


如果從漢朝政府來說,說它很強,那麼就是瞎扯淡。與西漢相比,東漢的武力要弱了很多。從東漢的氣質來看,更加偏向文治,有明顯的重文輕武現象。所以自漢和帝時期開始,漢軍就屢敗於異族。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朝邊境出現了異族集體入侵,防禦全面崩壞的窘境。


羌人超大規模叛亂


在很多史學家眼裡,羌人的叛亂才是東漢滅亡最根本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羌人並非國外異族,而是歸附漢朝已久的臣民,他們不僅手無寸鐵,而且飽受壓迫,最後因一場漢官搶掠羌人婦女事件,造成了大起義。


一開始,羌人連兵器也沒有,只能拿木棍作戰,拿銅鏡當盾嚇人。


東漢曾有個不成文的制度,就是讓當朝國舅上戰場建功,然後就任輔政的大將軍之位。馬防、竇憲都這麼做過。但當漢安帝時期國舅鄧騭時候,這個傳統就斷絕了。


當時鄧騭帶領中央軍北軍和南匈奴屬國騎兵討伐羌族叛匪,滿以為會大獲全勝。結果呢?居然敗了!中央軍敗給了一群拿木棍的羌人,由此可見漢軍的戰力已經衰退了很多。


隨後羌人暴動持續蔓延,從涼州出發,四處劫掠,關中,并州,河北均受其荼毒,漢軍屢戰屢敗。為了阻止羌人繼續進犯,有人出了餿主意,要求放棄涼州,不管那些羌人。而做出這個意見的不是別人,就是那個吃了大敗仗的鄧騭。


出身關西的鮑瑜大驚失色,這還得了,你丟了涼州,到時候是不是連關中都要丟?在他的故請下,漢朝才放棄了捐棄涼州的愚蠢政策。


後來,漢朝開始依靠當地豪強來鎮壓羌人,比如以段熲為首的涼州三明,還比如董卓。在這些涼州土著的努力下,也就是瘋狂的屠殺下羌人問題才得到解決。此時漢朝已經損失了成千上萬的軍隊,花費軍費達到320億錢,這可想而知有恐怖了。

更可怕的是,由於東漢之前想要放棄涼州的舉動,涼州軍閥已經起了異心,最終為董卓在關東大肆屠殺,廢立皇帝埋下了伏筆。


東漢名存實亡後,羌人佔據了涼州廣大土地,直到被夏侯淵、曹真擊破。



鮮卑人的崛起


再看北邊,鮮卑開始崛起了。北匈奴被漢朝打跑後,鮮卑就佔據了漠北,取代匈奴成為巨患。鮮卑人戰鬥力很高,但是社會結構不行,一直一盤散沙。然而到了漢朝末期,鮮卑大人檀石愧崛起了,他一統鮮卑部落,降服西域以及東北諸族,成為橫跨數萬里的大國,與鼎盛匈奴相當。


隨後,鮮卑從北方、西北、東北三個方向對漢朝同時發動進攻,幽、並、涼被荼毒的不成樣子。當時的漢朝皇帝是漢靈帝,當時因為黨錮之禍把國家搞的一團糟,軍事也被完全落下了。


為了解除檀石槐的威脅,漢靈帝派三將軍領三萬士兵分三路反擊鮮卑,結果檀石愧也兵分三路進行抵禦。結果,漢軍三路皆敗,損兵十之六七,余部狼狽逃回漢朝。


此戰後,鮮卑對於漢朝的攻擊更加猛烈,北方邊境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戰鬥,而且漢軍從來打不贏。


最後,束手無策的漢朝,想到了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和親。然而沒想到的是,檀石槐對於漢朝公主毫無興趣,攻擊仍然再繼續,漢朝北方到處都是烽煙。


眼看漢朝就要頂不住了,結果檀石愧卻突然暴死。他的兒子繼承了位置,但卻沒有乃父的威望,導致鮮卑重新四分五裂。就這樣,漢朝北方居然轉危為安了。然而,漢朝仍沒有到鬆口氣的時候,因為南匈奴又反了。

南匈奴變亂

南匈奴不同於北匈奴,其實是漢朝的屬國。不過這個屬國只是說的好聽,實際上就是炮灰。他們於光武帝時期投降了漢朝,一直作為漢朝北方屏障,抵禦漠北游牧民族。然而南匈奴人地位很低,其首領南單于的小命時刻握在護匈奴中郎將手上,如果不老實,就會被殺死。


然而到了漢安帝、漢順帝時期,南匈奴開始不老實了。安順時期是中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地震旱災無數,安順兩位皇帝寫罪己詔都不知道寫了多少篇,但老天爺就是不依不饒。


南匈奴見漢朝被天災折磨的苦不堪言,以為漢朝無人,於是開始大規模造反。自漢一朝,南匈奴的反叛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最終都受到了鎮壓,而漢朝對於他們竟然選擇了原諒。


由於造反成本低,南匈奴人更是有恃無恐,他們不僅不幫助漢朝打擊鮮卑、烏桓等民族,還吃裡扒外勾結他們一起入寇。


到了漢代末期,并州幾乎被南匈奴給毀掉,曾經的河南地變成了所謂羌胡地,一直到西晉。


高句麗攻佔漢四郡

漢四郡是漢朝位於朝鮮半島的行政機構,分別是樂浪、玄菟、真蕃和臨屯。而盤踞於今天吉林的高句麗人,一直想要征服這四郡和遼東。於是對於漢朝邊境發動了潮水般的攻勢。一開始,漢朝還能有所抵抗,但隨著漢朝國力的衰退,開始變得力不從心,而漢四郡也陸續落入高句麗手中,連遼東郡也岌岌可危。


而在東北方,還有烏桓、鮮卑等族。與南匈奴一樣,烏桓也是漢朝屬國,但也和南匈奴一樣不安分,經常作亂,甚至勾結他們的親戚鮮卑人一起入寇。


西域完全喪失

說說西域,漢朝對此地一直不上心,北匈奴完蛋後,西域和漢朝失去了共同敵人。西域也不願意受漢朝統治,叛亂成了家常便飯。到了漢朝後期,對西域的控制基本結束了。


一開始,班超打敗了北匈奴,讓漢朝成為西域的主人。但是接任班超成為西域都護的任尚出師不利,導致西域皆反。最後,班超之子,西域長史班勇復通西域,漢朝才勉強恢復對該地的統治。


但是好景不長,自漢安帝以後,朝廷威信逐步下降,西域各國驕傲放縱,轉而相互欺凌攻打。元嘉二年,長史王敬被於實人殺害。永興元年,車師後王又反過來攻打屯田部隊。雖然也有降服的國家,但他們並沒有懲戒改變,從此逐漸對中原疏遠而輕慢了。


到了東漢末年,西域幾乎全部背叛了漢朝。


在東漢豪強手上,問題全部受到解決

雖然東漢政府不給力,但是因黃巾起義而崛起的地方豪強卻十分能打,幾乎完全扭轉了漢朝被外敵侵擾的窘境。


在東漢前中期,朝廷對於胡人那點資源是提不起興趣的。但是分裂之後,胡人的人力、財富成了豪強們爭霸的重要資源。所以,他們紛紛出面,吊打這些蠻族,其中以曹魏最為積極。


首先,曹魏猛烈打擊鮮卑。當時鮮卑曾出現了一代雄主軻比能,他們和檀石槐一樣統一了鮮卑部落。但是人口、軍隊沒有漢朝多的曹魏,卻輕鬆吊打鮮卑。鮮卑人在曹彰、田予等人打擊下,到處逃竄,眼高手低的軻比能也死在了刺客王龍的劍下。


然後是南匈奴。曹操把南匈奴單于騙到鄴城,並且軟禁了起來,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別管理。自曹魏一朝,南匈奴再也沒反叛過。


其次是羌人,他們首先被馬騰、韓遂等涼州軍閥吊打。曹魏進入關中後,夏侯淵、曹真分別橫掃涼州的羌人,收復了全部失地,打通了向西域的通道。

隨後,曹魏與西域接觸,重新設置西域長史,恢復了對當地的統治。


而在東北方向,公孫氏軍閥把高句麗人打得屁滾尿流。公孫氏幾乎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讓日本的邪馬台國也成了漢人的臣子。


公孫氏被曹魏消滅後,大將毌丘儉又兩次進攻高句麗,甚至深入到外東北地區,把高句麗幾乎滅族。


在曹魏的努力下,民族問題幾乎全部被解決了。而南方的南蠻和山越,也分別被蜀國和吳國所收拾。


如果說「漢獨以強亡」,這些與東漢朝廷若即若離的漢人倒是非常強的。所以從這個概念上來說,王夫之說的沒錯。


但由於窮兵黷武,長期的戰爭耗光了漢族的人才,消磨了漢族的銳氣,到了西晉漢族已經暮氣沉沉,陷入老莊哲學的歧途,最後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王夫之之所以說「漢獨以強亡」,實際就是為了說明漢族人千萬不能窮兵黷武,從這方面講也是很有道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煙雲 的精彩文章:

還說蒙古帝國不是殖民政權?看到蒙古本部和江南的情況你就懂了
此國曾令漢武帝大為頭疼,卻無緣無故消失了,千年女屍是怎麼回事

TAG:史海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