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明明大家都是哺乳動物,憑啥我就乳糖不耐受?

明明大家都是哺乳動物,憑啥我就乳糖不耐受?

多數人都熟悉的部分,我們就聊簡單點。乳糖不耐受實質就是你的腸胃無法分解乳糖,於是消化不良引起不適。常見的哺乳動物比如豬,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它們腸胃裡針對乳糖的酶就會罷工,小豬也就斷奶,不再消耗母豬的營養,此後就算母親覓食一去不回它們獨力存活的機會也大些。人也是這麼回事,所以地球上大部分成年人——看是什麼時候或哪的數據——其實都不適合喝奶,自古。


但既然多數人都喝不來,為啥到處都發展出了奶類飲食?一個原因估計是牲畜奶帶來的營養和經濟效益蓋過了拉肚子的損失。到人們學會做乳酪後,收益就更顯著。對於早期游牧部落而言,獲取、保存和長途運輸都便利,且味道還闊以的食物實在很難割捨;而在乾旱地區,動物奶也是水的重要替代。


或者看到這你已經明白哪些地區的人有消化乳糖的腸胃。在適宜放牧(或者說不適宜耕作)的地區和沙漠戈壁,成年後能夠飲用牲畜奶完全吸收營養,還不會因腹瀉而體液流失,這帶來的選擇優勢並不小。

實際上在競爭激烈的早期游牧社會裡,喝畜奶會拉肚子的人自然更容易被篩掉。這種「選拔」壓力之大,讓三個地區在至少七千年前,各自形成了乳糖耐受血統:北歐(起源於現在的丹麥地區)以及非洲東、西兩岸。這三地出現的基因變化也各個不同,但都以有效方式改變了同一個乳糖拆卸工,即乳糖脫氫酶/lactose dehydrogenase。隨著游牧民族一波波侵襲,被農業民族同化,以及各地交際通商互相滲透,這些血脈才在大陸間散布了開來。


明明大家都是哺乳動物,憑啥我就乳糖不耐受?


亞洲
像老爸和我這樣原籍中國的話,你在義大利生活就會經常碰到飲食問題,因為這裡流行的菜色幾乎都有奶料,是本地人營養的重要來源。


亞洲這邊的飲食發展則是另一條路。有證據表明在距今一萬年左右,黃河流域(如南庄頭遺址)就開始有人飼養雞。家禽的肉和蛋都是優秀的蛋白質來源,且蛋方便保存運輸,獲取容易,類似游牧區的乳酪。雞體型細小,生命周期較短,養起來比哺乳類牲口省事。而距今八千年的磁山文化,則已經有圈養豬的痕迹。(據說,豬奶沒流行是因為味腥&母豬不喜歡配合)

除了豬和雞,另一種被古代中國人選育的農作物也填補了牲奶的營養缺口,就是大豆。這是種富含蛋白,多才多藝的食料(小編:在中國各地流竄的傳教士不少對豆腐印象深刻,寫下過許多大驚小怪的文章?_?豆腐簡史)


我小時在新加坡生活,沒有在當地見過鮮奶。奶粉調製的飲料是有,但周圍的人一般還是更習慣豆奶。現在,豆奶在西方也變得隨處可見了,不少人認為牛奶脂肪太多不利於健康——貧友,如果你喝牛奶肚子會難受,那回歸舊時的食譜就好。


小編:這星期才知道我媽居然不知道乳糖不耐受,感覺要到處提一下


原文:《Why some humans developed a taste for milk and some didn"t》;有整合幾篇文章
本文譯自 theconversation,由譯者 梁兵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繽紛龍蝦Lucky:國外的錦鯉
科學家能在「殭屍」病毒爆發前檢測出它們嗎?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