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參戰老兵憶真實戰場:端機槍站塹壕射擊,如此熱血畫面實戰不會有

參戰老兵憶真實戰場:端機槍站塹壕射擊,如此熱血畫面實戰不會有

作者:復和老兵

聲明:「烽火南疆」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1979年對越作戰,50、60後絕對是戰場的主力,5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多數是連排級基層軍官,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基本是班長。班副兵頭將尾,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一般是戰士,新兵。

我國建國已經快70年了,雖然建國後經歷過15次戰爭,大的有抗美援朝、中印戰爭,自衛還擊戰。有些規模小的稱不上戰爭,可以叫戰鬥。有戰爭體驗的只是參戰軍人,絕大多數人了解戰爭,都是從影視中得到的知識,不可否認,影視傳媒在普及戰爭常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那一代人是看著英雄主義影片成長的,看《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老三戰。看《英雄兒女》,看《奇襲》等等老電影,有的電影台詞都背的滾瓜爛熟。以英雄人物為偶像,從小就嚮往軍營,嚮往血與火的戰爭,在英雄的影響下,熱愛祖國,為祖國而戰成為我們的目標。

可是真正參加了戰爭,發現根本不是電影上那回事,我多次抨擊現在影視劇瞎忽悠,其實不僅僅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戰爭的了解片面,就是我們那一代人也被電影給忽悠,誤導了,說到這裡,可能會被狂噴,提前說明,我說的被誤導不是指精神層面,指的是戰術動作。電影上的一些戰術動作,主要是為了拍攝需要,不是戰場需要。

電影《英雄兒女》這個經典的鏡頭,王成一個人堅守陣地,端著機槍站在塹壕邊,向敵人猛烈射擊,看的我們熱血沸騰,真實的戰場是不允許的,因為站立姿勢,被彈面大,很容易被敵人子彈擊中,畢竟敵人也手拿武器,要向王成射擊,敵眾我寡,只有隱蔽射擊,才能保存自己。鏡頭只是拍攝需要,如果王成趴在地上,只露出腦袋射擊,拍攝出來就不能顯示英雄主義的氣概,看起來沒有視覺效果。

看戰爭電影,首推《南征北戰》,《上甘嶺》等幾部老電影。《南征北戰》電影是在1952年攝製的,是在建國後3年攝製,《上甘嶺》是1956年上映的。攝製時所用的戰士群眾演員,都是從部隊成建制抽調的,那些戰士都是身經百戰,經過槍林彈雨的老兵,所以,看一下他們的單兵戰術動作,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接敵,動作純熟,毫無做作之嫌,戰場上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多的消滅敵人。當然有的動作為了拍攝需要,也會出現違背戰術動作的現象,但是絕不會像現在的影視劇,戰士直挺挺的站在塹壕上抱著機槍,槍口大幅度左搖右擺的射擊,也不會出現炮彈在腳下爆炸,主人公照跑不誤的可笑鏡頭。

我再講一下自己經歷戰爭的困惑。

1979年對越作戰時,我是偵察班長,在廣西水口關大炮台,使用16倍炮隊鏡,40倍望遠鏡觀察戰場,一直觀察到十幾公里外的越南復和縣城。這些高倍光學器材,清晰度非常高,整個戰場盡收眼底。敵方,我方的攻守都看的明白。

2月17日早上6,40分,萬炮齊鳴,大地在震動,空氣在燃燒,天空變紅了,任何影視劇也沒有這樣的效果,就算是攝影師在現場拍攝,再回放出來也沒有戰場的效果。震撼心扉我只有這一次,以後84年炮戰雖然激烈,也沒有這種感覺。真實戰場炮火準備的情景,任何最好的煙火師也做不出來。影視劇中的炮火沒有真實戰爭震撼人心。

15分鐘炮火急襲射擊,天亮了,步兵開始進攻,我用儀器緊緊盯住戰場,想像著衝鋒號一吹,我軍高舉紅旗「殺」聲震天,一鼓作氣消滅敵人,可是,電影上的情景沒有出現,看到水路兩用坦克在平江、巴望河上反覆尋找登陸地點,找了很久沒有找到,工兵用炸藥開闢登陸地點,反覆幾次才開闢好登陸點,坦克從河裡上岸。戰場上只聽到一陣緊,一陣疏的槍聲,一個敵人也沒有看到,有時看到敵人工事里噴出的火舌。我軍人員也看到不多,更沒有使用人海戰術,有的人噴我軍在對越作戰中,集團衝鋒,那是看電視看多了瞎猜的。

雖然看不到激烈的戰鬥,但是一會兒傷員,烈士抬了下來,距離水口大橋不遠就有一個野戰醫院,傷員在此包紮。簡單處理後馬上後運,烈士在這裡確認犧牲後,換衣服就地掩埋,這個地方以後就是水口烈士陵園,88年所有烈士遷至龍州烈士陵園。我在大炮台上,調轉儀器看的很清楚,烈士們換下來的衣服在帳篷外面燒掉。

戰場上也沒有到處煙火瀰漫,打諒山的時候,也沒有看到大量的煙火。偶爾看到有煙火,一會兒就滅了。有時看到火光挺大,是我們的坦克被擊中,彈藥殉爆,看得我心疼的難受,心急如焚。有時看到甘蔗地著火,隨後有爆炸聲,那是我軍用火焰噴射器燒甘蔗地引爆地雷。戰場並不像影視劇一樣槍聲不斷,四處火光衝天,當時覺得太不刺激了。我雖然覺得不像電影一樣,並不會出問題,可是步兵就不一樣了,如果學習電影上的英雄行為,可能會致命的。

在網上我看到一個54軍的步兵班長寫的回憶,是一個真實的事例:

在54軍某部有一名戰士,江西豐城人葉林(化名),身形健碩,鼻正口方,步兵連隊里頂尖的高大威猛。77年入伍,78年被選送到單兵戰鬥動作示範班接受培訓。

葉林是一個特別厚道、特能吃苦的人。單兵戰鬥示範班號稱「魔鬼集訓」,早上要跑5公里武裝越野,白天要在布滿鐵絲網、塹壕和雷區的模擬陣地上反覆匍匐行進和躍起衝殺,耳邊是「敵人」不斷打來的空包彈,身後跟著凶煞般的教官,哪一個動作不到位,情況處置不當,都要被罰再做十遍八遍。集訓幾天後,左膝、左胯、左肘和左手已是血肉模糊,睡上一夜會結成痂子,第二天又重新開裂,漸漸就變成了厚厚的繭子。有人受不了這番苦,中途退訓了。能堅持到最後的,那就是寶塔尖上的精兵了。

葉林堅持到了最後,成為了武藝高強的強悍精兵。

1979年對越作戰中,葉林所在的步兵連在諒山戰役「坤子戰鬥」中被阻於兩山之間,於是連隊組成20餘名戰鬥骨幹的突擊隊,冒著彈雨躍起突擊,其中的5位勇士最先突入越軍陣地,班長葉林便是其中之一。

葉林縱身跳下塹壕,在拐角處與敵機槍手猝然相遇,機槍手當時還伏在壕邊,並沒有發現他。葉林並沒有一槍將其擊斃,而是跨上前去,左手抓住敵人的槍身高高揚起,大喝一聲:「諾布松空葉!」(越語繳槍不殺)。

就在這一瞬間,塹壕另一端的一個越南步槍手,抬手一槍,擊中了葉林的胸部……

說起來,抵近射擊正是葉林的強項,單兵戰鬥集訓中他出槍之快,命中之准,抬手斃掉幾步開外的越軍機槍手,葉林甚至都用不了半秒鐘。可是他偏偏沒有這樣做,該出手時未出手,結果反遭毒手。

對於葉林犧牲的原因,有各種說法,本人認為與過去英雄主義電影的誤導有直接的關係,無論在哪部電影上,只要我們的戰士端著槍衝上敵人的陣地,大喝一聲「舉起手來,繳槍不殺」!敵人就乖乖的繳了槍,我們取得了勝利。這樣英雄的鏡頭,深深印在我們那一代人的心上。因為之前我們誰也沒有經歷過戰爭,以為電影上的鏡頭就是真實的戰爭。

其實,敵人哪有這麼容易束手就擒的,除非敵人被包圍,死傷慘重,突圍無望,困獸猶鬥之後實在無法,才會投降的,或者是兵敗如山倒,失去統一指揮,彈盡糧絕,沒辦法繳槍投降。

在戰前我曾經看到一個戰時立功標準,依稀記得其中有炸毀一輛坦克立一等功,消滅一個敵人立三等功,活捉一個敵人立二等功。也就是提倡能俘虜盡量俘虜敵人,這樣也會造成戰鬥中戰士做出錯誤的決定。首先想到的是捉俘虜,我覺得與外軍作戰,俘虜敵人不如直接幹掉利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飛虎隊員89歲開轟炸機兜風,老頑童百歲逝世時,全世界空軍默哀
紅軍破譯電報能力有多強?掌握敵軍將領家書,巧妙調動敵人讓道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