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在懸崖邊上的壁畫也能觸手可及?

在懸崖邊上的壁畫也能觸手可及?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中國佛教石窟,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渭干河河谷。現有石窟236個,其中保存壁畫的洞窟有 80多個,壁畫10000多平方米,系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的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 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在中亞和中東佛教藝術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克孜爾千佛洞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 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比敦煌的歷史還要早上百年,敦煌早期壁畫受到克孜爾很大的影響。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龜茲古國是古代西域之大國,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衝,連接東西方之貿易,傳載東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經濟、文化歷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現今這裡

早在公元三世紀時,佛教就經絲綢之路傳至絲路重鎮龜茲,並在龜茲地區廣為傳布,僧俗造寺、開窟、塑像、繪畫、供佛等活動已很頻繁。

據文獻記載,到了公元四世紀時,龜茲佛教已達到十分興盛的程度,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這一時期,在龜茲還出現了不少高僧大德,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鳩摩羅什便是其中之一。至唐玄奘西行去印度取經途經龜茲時,龜茲佛教已是"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切有部"、"每歲秋分數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廢俗務,奉持齋戒,受經聽法渴日忘疲"。鳩摩羅什(334~413年),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略作羅什,師徒所譯經論《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花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維摩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十誦論》等共74部384卷,在中國佛教翻譯史上,因為羅什對龍樹中觀學作有系統的翻譯,中國佛教由此進入了新的境界。

總體而說,因羅什嫻熟漢語,博學多聞,故其譯文采意譯方式,重視簡練精粹,深達原旨,流暢易讀,在譯經史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是歷代最受歡迎的譯師,其譯本流傳最廣,後世尊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中國譯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在日本、韓國、香港、台灣、東南亞及歐洲也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龜茲文化就是以古代龜茲地區為中心,融匯東西方文化特點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龜茲文化曾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古龜茲國曾被譽為"西域佛都"、"西域樂都",孕育出的龜茲石窟藝術、龜茲樂舞曾廣泛影響了中原和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其中龜茲石窟被譽為"中國四大佛教"石窟之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克孜爾石窟在全疆率先實行數字化保護管理。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千年石窟,高清數字化複製洞窟壁畫已得到實現。

上海印刷集團總經理沈劍毅和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代表單位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共建上海工作站。除了繼續探索文物數字化保護,雙方還將利用工作站展開文創產品傳播、學術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以龜茲石窟壁畫數字化項目為契機,上海印刷集團與新疆龜茲研究院合作已開展5年,不僅摸索構建了石窟壁畫數字化的技術規範,而且打造了一支高端的信息數字化工作團隊。

新疆龜茲研究院與上海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展克孜爾石窟數字化工程,對克孜爾石窟9個洞窟建築和壁畫進行數碼和三維掃描,獲取高清數字圖像後,進行圖像色彩比對、全窟圖像拼接以及建數字模型等,並運用多光譜技術獲取可見光下無法看清楚的題記、煙熏壁畫和重層壁畫。

2015年下半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克孜爾石窟在新疆率先探索實行數字化保護管理,由上海印刷集團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新疆龜茲研究院聯合開展的「克孜爾石窟數字化及展示傳播工程項目第一期工作」,在克孜爾千佛洞鳩摩羅什像前拉開了序幕,選定了克孜爾石窟第17窟、新1窟、第14窟等九個洞窟作為數字化工作對象。

「我們主要在現場進行相關數據信息採集(數碼掃描),獲取洞窟壁畫的高清數字化圖像,並進行圖像色彩比對和圖像全窟拼接,以及上述石窟的建築三維掃描、數字建模、數字模型貼圖等工作。在可見光下無法獲得的題記、煙熏壁畫和重層壁畫,我們運用了多光譜技術獲取。很多技術手段區別於以往傳統的保護方式。」項目負責人張曉遷介紹。

據沈劍毅介紹,目前最新的色彩管理、多維數字信息採集及管理等工藝技術,已經被應用到千年龜茲壁畫的數字化高清處理工作中。2013年下半年,團隊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創造性地還原複製了兩個含壁畫及塑像的石窟;2015年下半年,更是完成了克孜爾千佛洞9個石窟的壁畫數字化工程。

「克孜爾千佛洞受風蝕、洪水、地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為的和歷史因素影響,石窟的結構以及壁畫的破壞已令人觸目驚心。2008年雙方合作以來,歷經多次試驗,已經實現了龜茲洞窟、壁畫及佛像的數字化保護管理和異地複製展示,我們一直在繼續探索文物數字化保護管理的新路。」沈劍毅表示。

由新疆龜茲研究院與上海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表示兩尊距今1400年的半身天人塑像運用3D技術被拷貝出來,正進入彩繪階段。

3D立體列印的前身是快速成型製造機器,想法來源於上世紀70年代3D輔助計算機設計。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物品轉化為3D數據,然後再逐層分切,針對分切的每一層構建,分層列印。列印時,粉末會一層層地被「特殊膠水」黏合,按照不同的橫截面圖案固化,一層層疊加,像做蛋糕那樣創建三維實體,最終一個完整的物品就會在粉末槽里成型。

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表示,前期對洞窟內的塑像進行了相關數據的採集,並對這些數據進行了處理,隨後數據被送往上海,通過3D列印設備完成。

之所以選擇使用3D列印技術,徐永明說這是基於3D印表機是用三維成像系統給文物建三維檔案,可以再造出與原文物幾乎一模一樣的仿製品。

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苗利輝說,該技術現在處於試驗階段,還存在成本過高等有待改進的地方。

該項目將為面臨銷蝕風險的克孜爾石窟藝術留下珍貴的歷史記錄,並為全疆實行龜茲石窟的數字化管理和科學保護奠定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延禧攻略》清宮珠寶解析:皇后這一身可謂是價值連城!
通過VR+觸感手套:還視覺障礙者一個精彩的藝術國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