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端午節在家無事,應朋友之約去南太行走走。問朋友此行的目的地,言說是在晉豫交界處的大山深處的陵川的馬圪當鄉,他告訴我,這裡崇山峻岭中景點眾多,且人文歷史積澱豐厚,此行一定不虛,懷著一種嚮往之情,遂欣然隨行。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此行五人一輛車自駕行,早六點半出發。路上作作功課,知道了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帶,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西連高平,西南連澤州縣,北、西北與長治市的壺關,長治縣毗鄰,東部和南部與河南省輝縣市、林州市、修武縣毗鄰。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這裡不僅有王莽嶺風景區,還有錫崖溝、鳳凰歡樂谷等好玩的地方。避開熙熙攘攘的遊人,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陵川的馬圪當鄉,朋友說這裡的景緻大多還屬於原生態的,不會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本應在輝縣下高速,車載導航也和我們開了個玩笑,生生的把我們給導到了獲嘉,高速下道口有一輛車出毛病了,堵在了離下道口的一里地的地方,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此後,我們南轅北轍,由此向北返,途中盤山公路上又遇落石,到了馬圪當鄉駐地吳家灣已時至十一點多鐘。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半年前朋友曾來過,屬輕車熟路,到了這裡一看境況迥異,我們好像錯了。半年前還是土房,而現在路兩邊似乎一夜之間冒出了許多新的樓房,由於大批驢友的到來打破了此地的寧靜,活躍了此地的經濟,讓藏在深山中的小鎮也漸漸熱鬧起來。下榻在一個叫太行星辰的小店,老闆姓王,是一個剛結婚的小青年,人很熱情,頭腦活,挺實在的,是友友上次來新結識的一個朋友。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到了午飯時候,簡單吃點,有點累,在客房休息一下。沒曾想一覺睡到了下午三點鐘,趕緊起來,出去轉轉。小王介紹我們去離此地不遠的紅豆杉大峽谷看看,行前也聽說此地不錯,於是駕車前行。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紅豆杉大峽谷位於馬圪當鄉雙底村附近。雙底村是一個不足百戶小山村,小村四面筆直的山峰山體高大,下部山體筆直,中上部長著茂密的植被,人處在山底下,仰望高山,簡直透不過氣來,也經常會迷失方向。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據坐落在山根下的興隆化農家客棧的老闆介紹,黃圍山景區景色優美,景區內不僅有紅豆杉大峽谷,還有白陘古道、七十二拐等景點。由此右拐,可達紅豆杉大峽谷,左行可穿行白陘古道和七十二道拐。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我們商量,鑒於紅豆杉大峽谷比較有名,去紅豆杉大峽谷看看。用了二十多分鐘的時間,沿小路下到了大峽谷內,置身其中,真真感到了一股不同的氣勢,它絕不同於普通的峽谷,自然風光秀麗,原始氣息濃郁,湖光山色倒映,河道兩側絕壁如削、怪石崢嶸、造型奇特;河床底部三步一泉,五步一溪,十步一潭,清泉流淌,噴珠濺玉,時而急湍而下,時而微流細浪,時而平靜如湖,至此猶如墜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一個小瀑布位於紅豆杉峽谷入口處,因其形狀很像黃河壺口瀑布而被人們稱為「小壺口」。據當地人介紹:峽谷氣候暖溫濕潤,兩側生長著數萬棵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具有6500多萬年的生長歷史,為第三紀遺存世界珍惜植物,世稱"活化石"紅豆杉樹,因紅豆杉葉片在冬天都是綠的,當地人稱其為「冬青」,紅豆杉樹的枝、葉、根、莖、果均可提取抗癌藥物紫杉醇,不知真假,沒時間去考證。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大峽谷深幽奇險,長約30多公里,沿峽谷一直向里,可以到達馬武寨、老龍口、抱犢、八里溝景區,南太行那原始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地質遺產景觀,在此峽谷內可盡覽。由於峽谷景觀大同小異,也許是沒少遊覽了峽谷景觀,我們決定到此為止,回返,左行上山,去看一看白陘古道。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雙底村,原名「磢底村」(磢,意思是兩山夾縫),自古就是山西與河南之間的交通要塞,村西、村北有3000多年的白陘古道、七十二拐。白陘即孟門陘,位於河南輝縣的太行山南關山,連接山西陵川縣馬圪當大峽谷,全程百餘公里。白陘古道因傍白鹿山而過,得名白陘;「陘」: 音xíng, 通常指是山脈中斷的地方,即山口。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太行山古有八陘,由南向北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皆為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之衝要。據史料載:白陘為「太行八陘」之第三陘。白陘古道在太行山南端,離王屋山不遠。太行白陘谷深千餘米,順河床蜿蜒。它東起河南輝縣博壁鎮,向西經過山西陵川、橫水河至上黨(潞安)與太行陘、滏口陘會合,全長約150公里。此陘可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白陘不僅是一條軍事要道,而且是一條商賈通道。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碑文記:「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輝之薄壁,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汴梁,或歷彰德而通山左」,成為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晉商通貨東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成為太行山中的「絲綢之路」。這條古道大部已損毀,現在只有陵川境內的長山底、武家灣、甘河、雙底一段約五公里保留了原始風貌。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從小村西北部的「晉門」上山,我們便從號稱「七十二拐」的約45度的山凹處「之」字形盤旋而上。我想,「七十二拐」在古代交通的理念上,肯定是旅人的噩夢,而在今天游途的探秘上,卻是驢友們嬉戲的天堂,因為它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一絕。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180度的急彎約有72個,坡度15--20度,道旁砌有溝槽,排水功能不錯,故使這段古道歷經3個千年不被水毀,至今完好保存。據行路人說,從山下到山上,直線距離不過400米,但轉起彎來,不知道幾里出去了,但是,攀爬還是比較輕鬆的。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路面全用石頭鋪築,屬山石的地方,全部鑿平。根據坡道的緩急每隔3-5米便有豎石橫栽,稍高出路面,可能是一為路堅,二為排水,三為防止車馬打滑。說說笑笑的在濃蔭中爬行了大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眼前到了一小塊平坦處,回望來時的路,山峰豁然開朗,青山遠去,谷底闊大,綠染阡陌。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我們沿著古道拐過兩個彎來到隘口,這是古代「白陘」中途的一個山神祠。其建築不用木料,依崖靠壁,用青磚券拱而成,正中是供奉神位之處,兩側的空間可擋風雨,供行人歇腳。左右兩邊的牆壁上各鑲嵌著石碑,左面的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但右邊石碑字跡清晰可辯。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碑頭上書「界碑」,碑文起首內容為:「小磢之巔,鐘磬號風,香煙含樹,昔為山神祠,誠當兩省之要害,是屬往來之……」落款為「大清嘉慶十八年(1813)二月十六日合社仝立」。從文字記載的內容看出,這裡過去確屬商旅要害通道。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慢慢前行,從山神廟繼續前行便到了懸天棧道,時而沿河,時而繞崖,有時緩慢爬坡向上,有時順坡而下。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我們轉過一個大彎,迎面看到懸崖下有一個天然石坎,外寬內窄象一個大喇叭,走進裡面象個大廳,可容納四五十個人站立。我仔細觀察,見石坎頂部被煙火熏得漆黑,在底上一塊大石上有一個石臼,直徑約30多厘米,一看就知是過去搗米的工具。在石臼上邊的崖壁縫隙中有一股流瀉的清澈泉水,活象天然自來水,被聚在石臼旁人工石徹的小方池內,可供做飯飲用,整個石窩就是個天然居室,由此推斷,這個石坎不僅是行人遮風避雨的地方,據說也是古代在這裡設置的一個驛站。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走在古道上,彷彿每一個腳步都踏在三千年歷史的長廊中。該道寬約2米,整個路面全用石板鋪砌而成。古道最狹窄處2米,寬處有3米,可供兩支騾馬隊相對而過。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這裡依然每隔10餘米就堅立一排橫石,在險要路段的邊沿還砌著擋邊石。古道雖然高懸半天空,但因在絕壁中部依地形修築,有坡的地方較少,且全程寬闊平緩,坡度小,足可供三騎馬並排行走。在路面的青石板上,我看到似乎是馬蹄的印痕,我驚嘆需要多少年的歲月,多少馬隊和驢馱的踐踏才能留下這時代印證。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踩著那一個個馬蹄盤踏出的石窩窩,歷史的烽煙似在眼前燃燒,烈烈旌旗,浩浩鐵騎,沿著這崇山峻岭間的道路奔走,抑或為了爭奪一塊地盤,抑或是為了掌握一方霸權,所有的大動干戈都在這裡行進著……白陘是戰爭的序曲,是軍隊的流動的舟船,更是千百年來交通運輸和商旅穿梭的大動脈。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走在這條茶馬古道上,我好像聽到戰馬嘶鳴,客商答語,軲轆聲響,三千年古道滄桑,在我的眼前歷歷而過……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從行巔第一橋往前走,很快就來到黃圍山景區的白陘古道入口處。稍作停留,沿著山間的公路回返,回到雙底村已經晚上八點多鐘。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中有落石驚心,不表。今天行程十多公里,回到客棧,幾人小酌,借酒力ok放歌一曲,早早休息。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一夜無夢,六點早早起床,今天的目的地是魂牽夢繞許久的「十八缸」。為了避開蜂擁而至的驢友,我們六點半就早早出發,十多分鐘就到達了地八洞河。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十八缸位於馬圪當鄉地八洞河西邊的蝴蝶谷內。據說,蝴蝶谷里的蝴蝶不但數量大,而且種類多,每個水坑都停著一個品種的蝴蝶,這個坑是黑色的、那個坑是白色、另外一個坑又是黑色的,場面非常壯觀與奇特。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不過,當地人對於蝴蝶谷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他們習慣於叫十八缸,但事實上這裡有二十八缸,叫十八缸是為了好聽好記。由於路滑難走,當地也極少有人進入這裡。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從地八洞河村對面進入蝴蝶谷,沿路順溝走,遇到岔口走右邊小路進入峽谷深處;進山的路比較狹窄,山的兩側懸崖峭壁樹木參天,隨著一道道的絕佳景色,我們經過了短暫峽谷的緩慢預熱後,十多分鐘的時間,便來到十八缸的進門處。這裡有一個當地人看守,因為我們是第一撥驢友,看門人剛剛起床。走不多遠,第一缸就在眼前。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交了每人十元錢的進缸費用,看門人給我們準備好了梯子。據說,原來進缸的時候是固定的木梯,而現在為了收費,換成了移動搬運方便的鐵梯。近前看看,到現在我才看清楚這個所謂的缸,其實缸,其形狀的確像我們常見的缸,是經雨水常年沖刷而成。看,十八缸多處都是絕壁,就是一個個石臼天坑漏斗。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每個缸大小、深淺、形狀不一,有的缸存水,有的缸漏水。在總體上,石缸的位置逐級升高。石臼天坑漏斗周圍,花草芬芳,林木濃翠,綠樹成蔭,且山嶺連綿,群峰爭奇,讓你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間隱藏著神秘奇麗的地下奇觀。十八缸基本都是絕壁,風景獨特,驚險刺激,當地人用樹枝、木棍、鋼絲、繩索等材質搭設了不少簡易軟梯子、棧道,讓原本無法行走的崖壁可以上下。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沿梯子進入缸內,仰天一望,缸的四周的沿上黑乎乎、滑溜溜的,沒有任何可以攀爬的地方,此時此地,如果真的沒有同行的友友和那些顫顫乎乎的軟梯,不要說欣賞,獵奇,探險的感覺,你肯定此時腦子裡空蕩蕩的,只能坐井觀天!既來之,則安之!為了安全起見,有經驗的驢友先上去做示範,隨後我們陸續小心謹慎的順下爬上,互相鼓勵著,非常艱難地攀爬通過了每一個缸,幾乎攜手一起走完了後面的每一個缸,後面的缸一缸比一缸驚險刺激。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看!對面要上爬的石壁高高的,梯子達不到頂部,從高處有垂繩接梯;有的高處無樹可繫繩,但有崖如門,就在兩崖低放一橫木如門檻,崖阻木,木繫繩;有的軟梯,可能為保險起見,又架了一個木梯與軟梯重疊在一起,梯上復現光滑斜皮,又引繩過石縫;有的路更寬溝壑攔道,便以以數根長木跨之,溝寬木長,為防人摔,又設橫扶手供抓握;有的缸前面石壁更高,下立鐵架、上懸軟梯,軟梯以粗鐵棍固定,鐵棍嵌石中,根據地形,下一棍橋只能架在溝正中,手無壁無橫木可扶,就高几根豎木供握。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更高的崖壁出現在前面,這道軟梯也更長,為了不讓軟梯來回擺動,首先將梯懸在兩壁相夾的寬石縫中,然後又在兩壁間固以橫木佐梯。梯頂出現斜向小梯,兩梯相接,離開主縫從另一坡登頂。如此等等,皆是因地制宜,構思非常巧妙。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可是保險措施是有,但是,有的深達十多米,必須緣著軟梯抓緊上爬,沒有體力是絕不行的。有的必須踩著獨木轉折過去,沒有膽量也是不成的。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有的缸看似上去無路,可是只能鑽進石頭縫裡爬出來,此時如果有體態發福的,你入得了地,但是你絕出不了門上不了天,站在缸底,你只能徒呼奈何,無功而返,可是,返回的路也不是那麼輕鬆,此時你只有絕望的份!別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吃奶的勁兒也用上,你才可能翻越一個個缸,到達一個相對寬闊的地段。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可是,如果說到此「輕舟已過萬重山」,你可以輕鬆了地如履平地了,那真是大錯特錯了,走完了十八缸的路,說是十八缸其實只能走到十三缸,其他的也可能是缸小也可能是當地老鄉介紹沒有看到。也許近幾天這裡下了雨,出了缸後是兩三處更加泥濘的路,這個地段是上山的必經路段,垂直高度有一百多米,仰角90 o,雖然大風大浪已經過去了,但是此處絕對是一道鬼門關,它考驗但是你的膽量、信心和耐力。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同行的友友夜闌風清雖然以前來過十八缸,可是今天由於山高路滑,一度竟有返回的想法,後來稍微休息了一下,並在友友們的鼓勵和幫助下順利爬到山頂。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之後還有兩處陡峭山坡路段,雖然也有棍棒繩索木條可用,可是需要友友大跨度的做動作,考驗的是友友的平衡能力和身體柔韌性和協調性,需要藉助專業的攀岩繩才能安全通過,還好,我們五人在此沒有遇到多大的麻煩。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爬升,便上到山頂平緩的路段,遠遠地看見前面有一顆白皮松,據說有600年的樹齡,腰圍達3米多,枝葉覆蓋面積達100多平方米,十分壯觀。大樹下面就是一個遺棄的村落,村裡人好像大都遷走了,現在只剩下了一戶人家,三口人,主人姓桑,夫妻二人和一個老人。這裡有十多間破落不堪的石屋,還好,這戶桑姓人家好想看到了商機,原來的老房子已經慢慢地修好了一些,可以吃飯住宿。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村莊的名字可能和這棵大樹有關係吧?叫老皮庄。村裡有一口水井是山泉水,可以補水,驢友們可以在這個村就餐,雞蛋米飯,山西米粉,打滷麵,10元/人,管飽。夫妻二人挺熱情的,也挺實在,有問必答。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餓了,索性在此休息補充一下,吃點東西,偶遇了一對晉城的夫妻,閑聊了幾許。此間陸續來了幾個驢友,言說和他們同行的後面還有人,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沒有到達,或許真的如他們所說,他們上不來,或許回去了!我想,或許他們真的沒有這個能力,回去了,但願他們回返的路平安。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吃完飯,一路下山。徒步山嶺,觀賞到太行山脈地帶的另一種風情,使精神獲得滿足和愉悅。站在高高的太行山上,眺望山巒起伏群峰連綿的遠景,又讓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神奇,走在峭壁之上的羊腸小道之上,時而穿行於叢林和灌木之中,時而走在開闊石板路上,放眼看太行山色,一幅大美的畫卷就展現在面前,不親臨此景,根本無法感受的太行如此的美。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四點半到山下,駕車回家。可是起大早趕晚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輝縣的交通亂作一團,高速公路上不去,在此竟然耽誤了兩個小時。高速上用時三個小時,十一點左右到家。想想此行挺好的,有驚險,夠刺激,能享受,可是發自內心的說,這樣的驢途還是少點好,年齡大了,體力,耐力,精力都不是最佳了,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行攝太行遊記: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十八缸

此時,我只想給友友們一個建議,如果有去陵川的衝動,最好不要自己一個人去,要結伴而行;如果非要自己去,那麼可以去一些難度小的觀光景點。至於驢行十八缸,行前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如果覺得自己是強驢不含糊,那也可以一試,但是你必須做好準備,爭強,逞能,炫耀都是驢行大忌。戶外有風險、驢行需謹慎!次日草就,信口一首,是為記之!

古意 游陵川

猴年馬月出東昌,驢行陵川馬圪當。

白陘古道覓故史,紅豆杉峽享清涼。

七十二拐百花俏,地八洞河千里長,

借問此行絕好處,蝴蝶谷內十八缸。

作者:cloud哥哥52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