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白露:梧桐葉落,一枕新涼

白露:梧桐葉落,一枕新涼

2018.9.8 七月二十九?周六

白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健脾胃

食生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展示了一幅白露節氣的蒼朦美。白露晨起,秋雨邀涼,人們翹首期盼的涼秋終於來了。此時,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則「白露時分桂飄香」。白露之後,梧桐葉落,荷殘蓮生,月色變淺,寒蟬凄切,有聲有色的一年也將臨近尾聲。

白露三候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9月8日零時30分迎來晝夜溫差最大的節氣——「白露」。此時太陽黃經為165度,由於天氣已涼,候鳥也逐漸開始準備過冬了。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意思是說這個節氣,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民俗

經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之後,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穫季節。這時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雲,蕎麥笑彎了腰。農諺中:「白露高粱秋分豆」是真實的素描。

【祭禹王】

每年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尚書·禹貢》里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是太湖的古稱,消除了水患,故受人們祭拜。

【白露米酒】

諺語云:「處暑高粱白露谷」。江蘇浙江一帶鄉間,每年白露一到,家家皆用穀物釀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白露米酒與節氣頗有講究外,釀造方法也相當獨特。

【白棉飽滿】

「四月始下種,七月花開隴。白露一零雪球擁」 棉花不論草棉、木棉,都是入秋開花,棉鈴漸次開放之後,就可以隨時採收了。白露是棉花開始大量成熟、採收的季節!

【採蓮拔藕】

白露既降,夏秋交替,荷塘水淺,是最宜採蓮拔藕的時節。盪一葉扁舟,在荷塘上搖晃,讓綠色的荷葉包圍自己。置身悠悠江南水景中,享受親近自然的快樂。

白露風物

【蒹葭蒼蒼】

白露一過,蘆葦一類的植物,迎來了它們風華正茂的好時候。蒹葭是嫩蘆葦的意思。李煜的《望江南》曾這樣描述:「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必吃龍眼】

福州有個傳統民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等多種功效。而且白露時節的龍眼個大、味甜!

【丹桂飄香】

白露時節,恰逢農曆八月,時正是丹桂飄香之時,「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桂花本非雅物,開一枝則滿樹競放,四周立刻就猶如漂浮在香脂氣中。秋高氣爽,桂樹飄香,金鳳玉露,宜釀桂花酒。

【棗紅成熟】

白露過後也是黃河流域「百果之王」大棗的成熟期,人們喜歡站在棗樹下隨摘隨食,鮮脆的紅棗入口生津,甜沁心脾,更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干食紅棗成熟期要略晚一些,其果肉鬆軟,綿甜醇香,食後餘味無窮。

【總有方法 「豆」你開心】

白露時,正是毛豆收貨的旺季,田家採摘毛豆作為時令鮮食。趁毛豆青嫩的時候,采一捧,洗凈放鍋里,再放幾粒大料,少許鹽,出鍋後就是一道老少都愛的家常美食,還是一味不錯的下酒菜。

白露養生

【新茶知味,老茶知心】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經過了一夏的煎熬,茶葉也彷彿在時間中熬出了最濃烈的品性 。「白露茶」散發出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舊時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每到此時,茶客相聚,細品香茗,既解渴防燥又提神。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

白露最明顯的特徵是晝夜溫差極大,白天的溫度有時仍可達三十多攝氏度,但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十幾攝氏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攝氏度。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白露節氣即將來臨,記得及時添加衣物,夜間睡覺蓋好被子以免著涼。

【養肺少秋膘】

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白露後,秋分前,養生應以「潤燥」為主。秋季很適合吃梨,但梨肉寒涼怎麼辦?用紅酒煮過就不怕了,老人小孩都可以吃,可以潤肺祛燥,還有美膚悅顏的功效。

白露,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和緩的風吹出了一片屬於秋天的顏色,露珠晶瑩剔透、花木依然繁盛、瓜果飄香、稻海茫茫。白露時分桂飄香,秋風吹得人舒暢。

在此,禪茶君提醒大家在享受美好秋光的同時,及時添加衣物,小心著涼;出門鍛煉要動靜結合;注意腹部保暖,以護腎氣。祝願身體康健!秋安!

文章整編自網路

排版編輯:茶道網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網 的精彩文章:

隔夜茶不致癌!真正致癌的食物是這些
秋天適合喝哪些茶?

TAG:茶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