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象江北】漲姿勢!浦口古城竟有如此多的滄桑故事!

【印象江北】漲姿勢!浦口古城竟有如此多的滄桑故事!

原標題:【印象江北】漲姿勢!浦口古城竟有如此多的滄桑故事!



浦口,是這麼得名的


意思是,瀕臨水邊的地方


早在元朝初期公元1279年),

這裡就開始用浦口這個地名。



據《江浦縣誌 》載


「浦口……元為浦子市,亦稱浦子口,故名至今。」


由此可知,浦口是從浦子口沿革而來。




紅框內為明初修建的浦口城


藍線為後來修建的城牆


但這裡說的浦口,

不是指今天的浦口鎮,


而是現在的東門和南門鎮一帶;


名雖相同,地域迥異。


浦口曾隸屬揚州?


揚州府,楚國棠邑,魏,吳,揚州江都郡六合縣,河南行省揚州路六合縣……


浦口早就有了文字記載:


西周時期


公元前十一世紀初的西周時期


浦口隸屬於揚州。當時的揚州府範圍很廣,已划到南京地帶。


公元前523年

魯昭公22年(公元前523年),浦口隸屬楚國的棠邑。


秦朝~東漢


從秦朝到東漢的五百多年,浦口先後隸屬於九江郡、臨淮郡、廣陵郡的棠邑縣。


三國時期


三國鼎立時浦口先屬魏後屬吳地。


公元307年


直到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正式建宣化鎮屬尉氏縣。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寶塔山上的寶塔也稱晉王塔。晉王,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楊廣。楊廣當年也曾年輕有為,開疆闢土。

隋開皇三年


隋開皇三年改稱「六合鎮」,屬揚州江都郡六合縣。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伐陳統一中國時 ,曾屯兵桃葉山(今寶塔山)一帶,築起一個土圍子式的城,史稱「晉王城」。


元時


元時改名浦子市,亦稱浦子口、浦口,屬河南行省揚州路的六合縣。從此,浦口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朱元璋浦口築城


東門鎮、南門鎮是原始的浦口


公元1371年(明洪武4年),


朱元璋看出浦口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


命令指揮丁德在浦口築城並設立「六衛」「三倉」。


明初的浦口城,周長十六里余,

設城門五座:東為「滄波」,西為「萬峰」,


北為「暘谷」,南為「清江」,


另有南便門「望京」。


其規模雖不及金陵城宏偉壯麗,


浦口城沿丘陵之起伏,順江水之延伸,


宛如一條升騰的烏龍盤旋在南京的「北大門」


堪稱壯觀!



浦口城城門及修復後城門示意圖


浦口城竣工之後,為加強京畿的保衛,

在浦口城設立應天衛


衛是軍事單位,一個衛有官兵5600人,


後又增設龍虎、武德、和陽、橫海、江淮五衛。


當時,整個南京地區有49個衛,而浦口就設立6個衛,駐軍3萬多人


「三倉」就是國家儲備糧、草、器械的國庫,


由戶部主事直接掌管。


由此可見,


浦口的地理位置對明王朝首都的安全起著重要的作用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明王朝劃六合縣的孝義鄉(今東門、南門鎮一帶)

滁州和州一部分建江浦縣


縣城就設在今天的東、南門鎮的街道周圍。


浦口改屬應天府江浦縣管轄,從此,


浦口結束自隋朝以來近八百年隸屬於六合縣的地位。


由於應天府的中心在南京,


所以浦口與南京的關係也密切起來。


浦鎮東門左所大街明清建築



江浦縣六合縣以寶塔山為界,


東邊歸六合縣境,西邊,屬江浦地區。

在平山腳下,立有一塊


鐫有「國門關」 三個大字的石碑,


解放初還有人看見。


浦口稱「國門」,


當然是因為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之故了。


江浦縣在太平天國後期,曾更名為天浦省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仍恢復原名。


東門鎮、南門鎮是原始的浦口,


這一點已為人所共知。


今天的浦口鎮成陸較晚。

《呂府志》云:「古建康北江中之洲,其形甚長,殆可百里,故北來之兵自大峴至江,不能逕渡南岸,必西上歷陽至採石 方得過江。」公元588年隋煬帝起兵伐陳時,曾因江中有洲長百裡面無法渡江,只得在桃葉山下屯兵,命他手下大將韓擒虎和賀若弼分別帶兵從鎮江,採石東西兩路包抄建康。後來部將用船將楊廣接到洲上,再乘船抵達建康城。


這裡所說的洲,很可能就是最早有關浦口鎮的文字記載。


清康熙二十三年的《江浦縣誌》和乾隆二年的《江南通志》


平山(原鐘材廠家屬住宅區旁)和鰻鯉洲的記載,


這當是浦口鎮的雛形!


浦口城多次修建


因為江水入城,城牆坍入長江中


從明洪武至清光緒年間,浦口城曾有過多次修建,


最大的一次要算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江潮入浦城「望京門」,


浦口南城坍入江中,正德十二年(1517年),


「江水驟漲,街衙可通舟楫,民廬漂沒甚眾。」


明統治者對此束手無策,朝廷曾命成國公朱輔祭告江神。


由此到萬曆年間,浦口城無人問津直到萬曆十四年(1586年),


朝廷一些官員倡議修築浦口城,但終未修成。


「其故有二:


一曰任怨。蓋築城未免拆人房屋,怨讟易興,


二曰慮患。蓋近江易於崩圯,後患可虞。」


代大司馬黃克纘克服種種困難,修復坍塌的浦口城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大司馬黃克纘,親自來浦口視察,「自萬峰門登城而西周閱土牆,中經浦子山,東達滄波門,上下於頹垣荒壁之間,里巷闤闠周轉曲折,無處不到……」


黃克纘經過實地調查,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浦城為南京之保障,缺其一面與無城同,其當修築……江中沖嚙若有可慮,然五十年來水勢漸定,城西沙洲既露於上流,城東石骨復露於水澨,唯中間一段被水沖洗,然有山可依,即舊時土牆,今固十存其八也……山勢可依則依之,江流宜避則避之……」


黃克纘依山勢避水流補建浦口城的建議,得到大司空丁賓、少司空羅朝國等朝廷官員的贊同,黃克纘更進一步實地試驗,解剖「麻雀」,「先築(城)三丈以驗其費」,提出切實可行精簡節約的計劃,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從萬曆丁已( 1617年)仲秋十月


至戊午(1918年)季夏之望日,


前後約一年工夫,「侍御三公者,


復月輪一人往泣其事」督促施工,築城很快完成



東門明清一條街


共補造南面近江一帶城垣899丈,


同時增建了四個門券,


一座瓮城,七座敵台,九個水洞。


所用資金只相當前任官員估工造價的三分之一。


七座城門分別命名:


東門「朝宗 」;北門「拱極」;西門「萬峰」,


南門「金湯」;便門則為「廣儲」「攀龍」「附鳳」。


各門設門官,門軍若干人。


圓如滿月的浦口城至此變成弓形


為防禦江潮的衝擊,在金湯、廣儲兩門近江一帶


又築起一道754.8丈的石堤,用銀五萬四千兩。


浦口城蕩然無存


時過境遷只剩遺迹、遺址


補造的浦口城與明洪武年間的舊城相比毫不遜色。


西起萬峰門,翻越浦子山,東達朝宗門,


泛江而起,敵樓聳翼摩雲,


在傳說為韓信、韓世忠點將台的基礎上建起了中敵台,


巍峨壯麗,俯仰江天,為浦口第一名勝。


明代江寧名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顧起元


撰寫的「重修浦口城」碑橫陳在點將台上,


就是歷史的見證,現已成為文物珍品。



韓信點將台基礎上建的中敵台。


浦口城,清順治、嘉慶年間都作過重修。


但無論規模和質量上都未能超過明代的浦口城



明代浦口城滄波門(浦鎮東門大街街口)


時過境遷,浦口城早已蕩然無存,


只留下了一些遺迹、遺址。


朝宗門,城樓雖毀,門洞兩旁的巨石巍然屹立。


附鳳門被堵塞作了浦鎮車輛廠的圍牆得以倖存。


拱極門也留下了巨石基礎。


此外斷斷續續還留下數百米城牆,


大多是作了人家的後牆壁和房基


城磚上的字跡清晰可辨,


甚至有「武昌衛」造的城磚留落浦口。


城牆,作為防禦工事的歷史意義已經完成,


但它給我們留下了遐想馳騁的餘地,


去緬懷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豐功偉績!


來源:南京晨報老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江北網 的精彩文章:

震驚!滁寧城際S4號線設計圖紙泄漏,多個站點位置曝光

TAG:南京江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