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有多牛?商鞅、張儀,孫臏、吳起,都被拒之門外!

魏國有多牛?商鞅、張儀,孫臏、吳起,都被拒之門外!

原標題:魏國有多牛?商鞅、張儀,孫臏、吳起,都被拒之門外!


戰國初期,中華大地最強大的國家,不是秦國,不是齊國,不是楚國,而是魏國。


魏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無論物產還是人才,都屬一流。


後來它怎麼衰敗了呢?自己作死。


做人不能太魏國。



秦國最終吞併六國,得益於商鞅變法。


變法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做的,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權貴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害,包括太子。


秦孝公一死,貴族集團反攻倒算,要殺商鞅。商鞅無奈,逃奔魏國。


當時,秦國的勢力雖然蒸蒸日上,但魏國依然是橫亘在它面前的一座大山。有魏阻擋,秦難東進。


商鞅在秦主政時,曾經這麼評價魏國:


秦國和魏國的關係,不是魏國滅了秦國,就是秦國滅了魏國。通俗地來講,就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和平共處,是不可能的,因為秦早晚要東進;你不東進,魏就西進。


(秦在今陝西一帶,在西邊;魏在今天河南一帶,在東邊)


商鞅變法,北門立柱


既然秦不能容我,那商鞅想到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投靠魏國。秦可以滅魏,魏也可以滅秦!


然而,他想錯了。


歷史學家紀連海用一句話概括了魏國的心態:他們用全部的力量,記住了傷害。


是的,商鞅曾經傷害過魏國。


各為其主,商鞅既然為秦服務,自然就會傷害魏國。有一年,他帶兵伐魏,施展陰謀詭計,假裝要和魏太子和談,卻把他給扣押、俘虜了。


這一仇恨,徹底被魏國記住了。



那麼,怎麼辦?面對前來投靠的商鞅?


第一種辦法,是收留,並加以重用;

第二種辦法,是拒絕收留,但允許他逃走;


第三種辦法,就是殺掉他,或者把他送給秦國——其實也相當於殺掉商鞅。


第一是上策,第二是中策,第三是下策。


魏國選擇了下策。


商鞅的才幹,在秦國已經得到了充分展示,秦國的國力,就是明證。如果魏國接納並重用商鞅,進行改革變法,魏國依然有可能比秦國更強大。


或者採取中策,寧可得罪秦國,但放商鞅一條生路。商鞅到了別的國家,如果得到重用,東方或許會崛起一個新的強國,也可能改變戰國格局。



商鞅之死


魏國卻老老實實地把商鞅送了回去:您請回吧,在秦國好好待著。


商鞅無奈回到封地,起兵反抗,最終身亡。

就算魏國不用商鞅進行改革,他執政秦國多年,掌握的絕密資料,也夠秦國喝一壺的!


可惜,沒有。一個大好的機遇、一個國家騰飛的機會,在魏國人的仇恨面前,都不值一提。


他們只記得被扣留的太子,不去想國家的前途和未來。


做人不能太魏國。



在戰國時代,秦國一度是荒蠻的代名詞,中原人士很瞧不起他們。


然而,它卻求才若渴,各種激勵政策令人眼紅耳熱,如同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


魏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文化水平高,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結果就是,魏國培養出來的大批人才,都到了秦國。


比如范雎。是他,給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方針,讓本來比較混沌的秦國外交版圖,一下子明朗起來。

對,就這麼辦,近的猛打,遠的安撫,這個辦法好。


可是魏國土特產范雎剛到秦國的時候,不叫范雎,叫張祿。


因為他差點被魏國的相給打死。



事情是這樣的:范雎跟著須賈出使齊國,齊王很欣賞范雎,單獨悄悄和他接觸,希望他給齊國服務。須賈是范雎的領導,吃醋了,回來告了范雎一狀,說他和齊國私通。


魏宰相魏齊大怒,把范雎一頓猛揍,打斷幾根肋骨,扔到廁所,在「屍體」上撒尿。范雎裝死,躲過一劫。


後來他逃往秦國,改名張祿,並得到秦王重用,成了宰相。


魏受秦欺辱,須賈出使秦國,范雎去拜見,假裝自己不是張祿。然後范雎親自駕車,進了秦相府。


須賈這才知道範雎就是張祿,嚇跪了。


聽風就是雨,把人才逼到絕路,這就是魏國。

做人不能太魏國。



秦國後來發現,遠交近攻雖然好使,但附近的國家打得厲害了,遠處的國家也害怕。


這個時候,魏國人尉繚出了個主意:


您不就是怕這幾個國家聯合嘛,這好辦,你從國家財政出點小錢,到了個人手裡就是了不得的大錢;用這些錢,花不了幾十萬,就能把各國的重點大臣擺平。只要把他們擺平了,六國的「合縱」謀略就無法實施,他們聯合不起來,各個擊破就簡單了。



尉繚


秦王一聽大喜,於是開始了「金錢戰略」,一路暢通,各國紛紛被擊垮。


尉繚有沒有受到魏國排擠,尚不清楚,但他是魏國人,在魏國卻沒得到重用,是確定無疑的。


自己有人而不能用,做人不能太魏國。


張儀,著名的「三寸不爛之舌」,出處貌似就是他這裡。


那一次,他投靠楚國,卻被人誣為偷了寶玉,被人一通暴揍。醒來後,老婆就在身邊哭。他問老婆:「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


老婆哭笑這說:「貌似還在。」


張儀說,那就行,舌頭在,老子啥都不怕!



他靠一張舌頭,狠狠報復了楚國,導致楚懷王被扣,客死他鄉。


他也是土生土長的魏國人。


越著名的魏國人,越不能被魏國用。


做人不能太魏國。


還有兩個人,和商鞅相似,雖然不是魏國人,但都企圖投靠魏國,卻被魏國排斥。


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孫臏。


他聽說同學龐涓在魏國,就來投靠。沒想到,龐涓卻嫉妒他的本事,陷害之,導致孫臏被挖去膝蓋。


雖然害他的是龐涓,但下令施加刑罰的,是魏國朝廷。



孫臏


孫臏無奈裝瘋逃走,到了齊國,齊國因為此人,軍事實力大增。


另一個,就是吳起——號稱歷史上從未打過敗仗的將軍,絕無僅有。


吳起先是服務於魯國,遭到排擠;後來投奔魏國,又遭到排擠;最終到了楚國,死在了楚國。


雖說每個人的離開,原因都是複雜的,但這麼多「明星」都走避魏國,還是發人深思。


首先說明,魏國生產人才的能力很強,文化底蘊深厚。


其次說明,魏國人太驕傲了——它總是覺得,走吧走吧,魏國人才濟濟,不缺你這一個。


再一個教訓,就是它用太多的精力來記住傷害(比如商鞅),卻忘記了身邊的危險(比如秦的強大)。



我們不能搞功利主義,卻不得不為前途三思;


要明白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及——當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


如果魏國明白,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前途,他們會留下商鞅;


如果魏國明白,最大的危險就是秦國,他們也會留下商鞅。


然而,沒有。


做人不能太魏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了高 的精彩文章:

一個太后,一個皇后,婆媳倆雙雙淪落……
曹操製造滅門血案,為何當時人覺得稀鬆平常?

TAG:高了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