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什麼原因讓秦昭襄王決定殺戰神白起呢?

是什麼原因讓秦昭襄王決定殺戰神白起呢?

原標題:是什麼原因讓秦昭襄王決定殺戰神白起呢?


白起,又稱公孫起,封號武安君。戰國中期秦國大將,據《史記》記載,稱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白起一生經歷大小70餘戰,共計殲滅六國軍隊一百多萬,攻陷城池七十餘座,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未嘗一敗。突襲魏國河內一戰,他開創了中國冬季作戰和大規模步兵攻城的先例。其中長平之戰,給予趙國致命打擊,至此山東六國再也無力阻止秦國東出。因為此戰白起坑殺了趙國二十多萬降卒,加上戰死的人數,趙國共計損失四十餘萬兵力,因此被後世稱為「殺神」。


由於秦昭襄王中計,答應和談撤軍是秦國失去滅趙機會,白起由此憤恨不已。後秦昭襄王醒悟,重新起兵攻趙,然而此時長平之戰消息傳回趙國,趙國上下一心,同時六國也看清了形式,也迅速接成聯盟合縱抗秦。白起洞悉形式和對昭襄王退兵的不滿,因此拒不出征,秦王三次請求都被拒絕,而秦軍也接連失利,損兵折將。秦昭襄王大怒,削白起爵位,發配巴蜀,白起走到杜郵亭,接到秦王王書,命其就地自裁。於是戰國時期最耀眼的一顆將星就此隕落。


此時,我們不由的要問秦昭襄王為什麼要殺白起。


首先,長平大戰結束之前,秦昭襄王對白起是非常的倚重和信任,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白起是行伍出身,靠著軍功一級一級爬上來,所以有著一個軍人特有的特點,那就是服從命令,不會說什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比如長平大戰結束後,白起認為這個時候滅趙國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揮兵圍攻邯鄲,但是秦昭襄王一紙詔書叫他撤軍,雖有不滿但還是撤了。



第二、白起戰功赫赫,令山東六國聞風而栗,長平換將都要極度保密,不讓山東六國知道。可見有白起的秦軍對其餘六國是怎樣的震懾以及秦昭襄王對白起的倚重和信賴。所以白起對於秦昭襄王和秦國來說是一把鋒利無比劍,大有劍鋒所指,誰與爭鋒的氣勢。


然而長平之戰後白起的三次抗命,將一切都破壞了!


首先,秦昭襄王對白起的信任和倚重感消失了,對於白起是否還會聽命於自己產生了懷疑,甚至換衣白起對自己的忠心,白起對於他而言變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不知道會跑向那裡。

?


然後,秦王連請白起三次,三次都被拒絕也非常讓秦昭襄王感到憤怒,作為一個君王,居然無法調動自己的臣子,而且還是三次,就算換做普通人也會非常的憤怒。


最後,白起抗命這件事情本身對於君王的威嚴打擊是非常大,如果不對白起抗命這是給予懲罰,必定會開一個極其糟糕的先例,那就是大臣自認功高震主,可以拒不服從王命。作為一名君王,這是絕對不可接收的。


因此削去白起爵位和官職,貶到巴蜀是秦王的必然選擇,此時秦王還沒有殺白起之心。


但是白起出發前往巴蜀的一件小事去讓秦王產生了警惕,並最終決定殺白起。


白起作為從軍隊最底層起步做到秦國最高級別的將領,戰功赫赫,在軍中的威望非常高,甚至連秦王自己都自嘆不如,白起被削去爵位和官職,被貶往巴蜀肯定有很多軍中舊部和很多高級將領感到不服,在其臨行前去探望和送行,雖然白起沒在意這事。


但是,作為國君卻非常警惕,因為他必須時刻警惕可能威脅到王族統治的任何人和勢力。同時這個時候的秦國也暗藏一個特殊的危機,那就是此時的昭襄王已經是垂暮之年,但是後繼者卻沒有治國良才,安國君(後來的秦孝文王)顯得比較軟弱,還體弱多病,孫子輩中也沒有特別賢能的大才,也就是說此時的秦國王室面臨後繼乏力的問題。


如果白起參與王儲爭奪,或者在昭襄王死後因為心中不忿參與或者謀劃造反,以白起在軍中的影響和威望以及個人領兵作戰的能力,對於秦國王室來說絕對是巨大的威脅,白起都能夠連續三次違抗自己的王命,那麼自己的兒子白起就會聽命服從嗎?在秦昭襄王的心中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不管自己死後白起是否會參與謀反,現在的白起已經不受控制了,這就是一個定時炸彈,這個威脅必須要為自己和兒子解除,所以殺白起成為秦昭襄王必然的選擇。



這不能說君王無情,只能說君王也是無可奈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商鞅,張儀、范睢、呂不韋等,為什麼一個也沒有好結局呢?
如果扶蘇抗詔,秦朝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