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擁兵22萬的他,因何選擇出城和對方拼野戰?網友:打了一場台兒庄

擁兵22萬的他,因何選擇出城和對方拼野戰?網友:打了一場台兒庄

原標題:擁兵22萬的他,因何選擇出城和對方拼野戰?網友:打了一場台兒庄


明朝中期,明英宗親率大明精銳北伐瓦剌,最終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盡損,英宗也是被俘,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的打擊損失真是太慘重了,明英宗隨行的功臣宿將被瓦剌一鍋端了,國運受損,文官掌權正是此後不可收拾,武貴勛親幾乎被一網打盡,自此朝政文官獨大,到了明武宗正德,想重新扶持武將結果死的不明不白,宗室旁落。


之後瓦剌一路南下,兵鋒直抵北京城下,這個時候一代名臣于謙站了出來, 于謙的第一個決定是立朱祁鎮的弟弟為新君,那樣就可以不受瓦剌牽制,而後採取以攻為守的軍事行動,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他的戰略選擇,當時他擁兵22萬,北京城更是一座堅固城池,可是于謙卻選擇了,列陣於九門之外,和瓦剌大軍打野戰的打法,為什麼他會選擇放棄守方優勢,主動進攻的戰法呢?



其實,這才是明智之舉,打小城市可以堅守,但北京這種百萬大城市,只能出擊不能死守。原因很簡單,第一守軍不夠,大城市城門多,兵力會分散,而且因為城市太大,外一一門被破,其他守軍需要時間才能敢來。第二糧草不夠,南京魚米之鄉還好點,但北京本身就需要南方不停送補寄。沒有支援的話百萬人民會瞬間吃破糧食。


在當時土木堡之變後,明軍精銳盡失的情況下,必須打破常規,絕地求生。嚴格治軍,鼓舞士氣,迎敵死戰,以奪敵之氣!出城決戰或許是唯一的勝招,士氣是關鍵,皇帝被俘,再堅守城池,即使有戰機,士氣也沒了,況且於謙也有很大的勝算,才敢拚死一搏。很喜歡于謙所寫的,大軍列陣於九門之外;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臨陣將不顧軍著,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著,後隊斬前隊。看著很是霸氣。



從兵形勢角度講,于謙做的極其正確,土木堡之後,明朝已然成為驚弓之鳥,人心惶惶,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部分大臣主張南遷。可見在這種條件下,如果都城被圍,明朝軍民有多少抵抗意志?士兵有無死戰決心?可以參見靖難之役最後金陵是如何被攻破的,也可以在靖康之恥中見到高層的抵抗意志。于謙再猛,他無法改變所有人的想法。 于謙不懂兵法嗎?于謙手下的將領不懂戰術嗎?只能置死地而後生,皇帝就在身後,沒有了退路,將士只能死戰。 兵家四勢,不要離開了外部環境只講戰術,講戰術,咱們誰也講不過趙括。



打仗和打架一樣,一是要有實力,一是心理戰,一是戰術技巧。剛開始,大家都被嚇破膽了,此時的勝利很重要,是建立信心的重要環節;等我們習慣了畏懼,有豪氣有膽識的時候,要敢於給敵人當頭一擊,此時更是拼豪氣膽識,如果勝利,則敵軍心理防線全線崩潰,橫的怕愣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說的就是這;在實力距離敵人很遠時,戰術和技巧非常重要,能消減敵方的優勢。


于謙也是動了腦筋的,用火器設伏,還埋了地雷炸藥!一頓狂轟濫炸,然後衝上去砍殺!他自己身先士卒,將領士兵膽氣很足。也先攻了這門攻那門,損兵折將,北京城外當時已經有大量的外城外街了,有很多民居建築,于謙實際上是打一場台兒庄戰役,在每條街口都設有火充隊對住也先的騎兵,每條路中段都設路障卡死,這回進來的到中段就進不了,想退又破路口火銃隊封鎖,全部戰死,有入無出!


實際上北京保衛戰都是發生在城牆下,得到了城牆上的部隊極大支援,且部隊在外,家人都在城內,不為家人拚死一搏,是回不了城的,這個時候激發了士兵的戰鬥力。而且背靠城牆下決戰,騎兵沒有衝擊力了,那對步兵沒有優勢了,你還能衝過城牆去不成,那麼誰怕你啊。部隊放在城內,每個人都虛了,敵人亦可從容安排攻城計劃,大城再險要,總有破綻,且京城如果被斷糧道,那必然內亂四起,主戰派主和派勢必斗在一起,敵人若圍三留一,那就完蛋了。歷史不能假設,北京保衛戰最後是勝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敢打上海南京,因何不敢先打這個地方?很簡單,日本人不傻
二戰M4和T34哪個更好?只有它能奔襲600公里,500輛坦克掉隊60輛

TAG:塵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