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湘、淮兩大集團出了數十位封疆大吏,何以左宗棠的楚軍人才凋零?

湘、淮兩大集團出了數十位封疆大吏,何以左宗棠的楚軍人才凋零?

清入主中原後,一直標榜滿漢一家。可在實際行動中卻是一碗水端不平,對滿洲、蒙古貴族採取優待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人官僚一直被打壓。在同治之前,中央內閣、軍機處以及六部中,都以滿人為首,地方督撫大員中,也鮮有漢人出任。

這種局面最終被曾國藩的湘軍集團打破,確切地說是被太平太國運動給打破的。自曾國藩實授兩江總督後,大清各省的督撫基本被漢人收入囊中,經曾國藩一手提伯的督撫大員人數達到二十三位之多。同樣,作為後起之秀的淮軍集團更是青出於藍,經李鴻章一手提拔的省部級(尚書、侍郎、督撫)共有三十八人之多。

而作為另一位同樣舉足輕重的人物左宗棠卻顯得有點落伍,他的楚軍集團曾經和湘軍、淮軍齊頭並進,曾、左、李三人也位居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論功業,左宗棠不比曾、李二人遜色;論官位,位居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陝甘總督。可如此雄厚的實力和顯赫的威名為何就沒能培養出更多的高官呢?

據統計,從楚軍集團中走出的督撫級別的高官僅有十二人。當然這個結果並不是說左宗棠的影響力和能力不及曾、李二人,之所以會有這個結果,歸結起來主要由兩個原因。

其一,首先是左宗棠長期擔任陝甘總督耽誤了屬下。當時的總督共有八位,直隸、兩江、兩廣總督最為緊要,他們管轄的地區,經常要和洋人打交道,在當時大興洋務運動的熱潮中,懂得洋務之人自然更受朝廷器重。陝西地瘠民貧,雖然是用兵之地卻非理政之所,因此左宗棠麾下的人才就難以被朝廷重視。儘管左宗棠也出任過兩江總督,但時間很短,再者當時他年事已高,沒有足夠的精力培養後起之秀。

此外,左宗棠為人幹練,能力超群,向來不大膽放手,使得屬下缺乏歷練的機會。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得出,左宗棠所保舉的人,並非都是自己部下,比如他曾推薦過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一手提拔他曾國藩的女婿聶緝椝等等,並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幕府人才和楚軍集團。

其二,運氣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左宗棠部下人才濟濟,但不幸的是,很多人英年早逝。比如夏筱濤32歲就署理福建布政使,34歲就成實授從二品大員,但僅僅45歲就去世了;周開錫,40歲出任福建布政使,也是從二品大員,但44歲時就病逝了,其他的還有不少都在40多歲就去世了。毫無疑問,如果這些人都在,是有很高概率成為一方封疆的。

除了這兩個因素以外,與左宗棠本人的性格也不無關係。左宗棠是個倔脾氣,形行事有時過於操切,相比曾國藩來說他缺乏退讓容人的度量;相比李鴻章來說,又缺乏圓滑痞子腔的為官之道。正因如此,他和很多幕友的關係並不融洽。

比如成定康,本是左宗棠的募賓,於同治十一年被保舉為道員,後來外放地方,先後出任甘涼道、甘肅按察使。光緒三年,因與左宗棠在某案件上失和,被左彈劾解職;再如魏銘,因與左宗棠不合,於同治八年告病辭幕,後來他去西安看病時就說了左宗棠不少壞話。

還有李雲麟,同治元年入左宗棠幕府,當時他是兵部候補主事,經左宗棠保奏後,加上有正白旗出身,李雲麟逐漸升至伊犁將軍、布倫托海辦事大臣。後因事被革職重入左宗棠幕府。但李雲麟重返幕府後,和左宗棠鬧起了矛盾,引發人心動亂。種種舉動讓左宗棠十分不滿,於光緒四年奏請李雲麟開缺。

且不論左宗棠與幕友鬧翻孰是孰非,可這無疑對他極為不利。本來陝甘就地處西北荒瘠之地,這些失意幕友的言行,更是多少影響了有識之士前去投奔左宗棠的積極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官銜之高創大明記錄,可大臣認為,這個身份地位根本配不上他
聰明一世的曹操,卻百密一疏,漏殺一人,因此葬送了打下的江山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