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三次遭滅國危難,兩次以危機公關續命一次靠僥倖勉強過關

秦國三次遭滅國危難,兩次以危機公關續命一次靠僥倖勉強過關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彼此攻伐,空前激烈。常年的戰爭破壞了社會經濟的基礎,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秦國偏居西北一隅,以八百里秦川起家,重視耕戰,勵精圖治,最終橫掃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然而在秦國發展的道路上,也曾遭遇三次危機,差點滅國。

第一次危機的起因與一塊地有關。

河西之地位於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地勢比關中平原略高,呈現北高南低的走勢,以高原平原為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河西之地和崤函之險相結合,構成了秦國東部重要的戰略屏障,進可東出中原,逐鹿六國,退可居高臨下,憑險據守。

黃河以東的魏國,受到政治和地理條件制約,亟需拓展生存空間,河西之地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魏國覬覦已久。戰國初期,魏文侯率先施行變法,除舊布新,國力大增,同時重用吳起,訓練了當時最善戰的魏武卒。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將,西渡黃河,進攻秦軍。一年後,秦軍力敵不支,退回洛河以西,魏國盡占河西之地。

戰國七雄_圖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發動50萬秦軍大舉進攻河西之地。秦魏兩國在陰晉城下爆發激戰。50萬秦軍不敵5萬魏武卒,大敗而歸,秦國因此元氣大傷。魏軍本來可以乘勝追擊,進一步削弱甚至滅亡秦國,然而可怕的後果並沒有發生。

魏國沒有進攻關中平原,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政治因素,魏國當時具備進攻秦國的實力,但是過度擴張,勢必引起其它國家的警覺,使秦國有機會形成合縱聯盟,導致魏國成為眾矢之的,這與魏文侯穩健發展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其次是軍事因素,魏國被動應戰,並沒有做好與秦國決戰的準備,而訓練魏武卒要求高,強度大,兵源補充難,同時,陰晉之戰後,武卒需要休整,諸多條件限制了下一步軍事行動。最後是道義因素,魏武卒進攻關中平原,戰爭性質由爭奪戰變為生存戰,秦人性格威武不屈,出於保家衛國的心理,必定死戰到底,魏武卒也要蒙受巨大損失。總之,秦國逃過此劫,實屬僥倖。

魏武卒_圖

第二次危機的爆發,仍然與一塊地有關。

戰國初期,秦楚兩國以秦嶺東段為界,秦國佔據藍田關,楚國據守武關,雙方處於戰略均勢。公元前342年,秦國趁楚國大舉進攻淮泗地區之際,二十萬秦軍出藍田關,攻取商洛、丹鳳和武關,至此,六百里商於之地盡歸秦國。秦楚兩國均勢被打破,秦國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為了減輕秦國的戰略壓制,楚國選擇與齊國結盟,達到削弱和牽制秦國的目的,而秦國聯合韓、魏兩國,結成同盟,由此,原本兩國之間的對峙,發展為兩個集團之間的互懟。

公元前313年,秦相張儀「賣拐」,詐稱以商於之地為代價,引誘楚齊解盟。楚懷王輕信張儀的說詞,成功「接拐」。與齊國斷絕聯盟關係後,卻只得到了秦國六里土地。楚懷王惱羞成怒,派大將屈丐率軍攻秦,秦國不甘示弱,派遣庶長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等人,率軍迎戰。雙方在丹陽(今河南西峽、淅川一帶)展開激戰,楚軍大敗,八萬楚軍被斬首,屈丐及裨將逢侯丑等七十餘名將軍被俘虜,六百里漢中地區盡歸秦國。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_圖

秦楚兩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過招,楚國敗得體無完膚。是可忍孰不可忍,楚懷王決心報復秦國。他舉全國之力,調動五十萬楚兵,再次攻秦。秦國還沉浸在丹陽之戰的喜悅之中,沒想到楚軍捲土重來。在戰爭初期,楚軍進展順利,一舉攻下武關,重新奪回了商於之地。秦惠文王一方面調動所有的機動部隊,甚至連王宮衛隊都派上了前線,秦軍在距離咸陽一百公里的藍田,勉強擋住了楚軍的攻勢。另一方面展開外交活動,請韓魏兩國能夠儘快出兵,斷楚軍後路。韓魏兩國趁楚軍兵力空虛之際,兩國聯軍奪取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和鄧地(今河南南陽境內)。楚國見後院起火,又無法戰勝藍田的秦軍,以割讓漢中地區為代價,與秦國媾和。

藍田之戰是秦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藍田是進入咸陽的門戶,戰爭的結果直接關係到秦國的存亡。秦國以政治欺詐為誘餌,成功拆散了楚齊聯盟,秦惠文王隨後通過一系列政治和軍事手段,擴大地盤,化解危機,應該獎勵一個雞腿。反觀楚懷王,缺乏政治頭腦和全局意識,圖樣圖森破,被秦國牽著鼻子走。遭到秦國政治忽悠後,楚懷王在沒有對各國形勢做深入謀劃的情況下,期望於通過軍事賭博挽回顏面,過早地與秦國決戰,而事實無情地打了他的臉。

藍田之戰_圖

第三次危機,與一個人有關。

齊國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在當時久負盛名。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仰慕孟嘗君的名聲,力邀其入秦,並拜為相國。有人妒忌孟嘗君的才學和聲望,給秦昭襄王上眼藥,秦昭襄王聽信讒言,將孟嘗君囚禁,並打算處死他。孟嘗君依靠討好秦王寵妾,吹了枕邊風,才得以脫險,重返齊國。

孟嘗君回國後,擔任齊相。對於在秦國受到的屈辱,孟嘗君心中忿恨不已。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機會來了。公元前308年以來,秦國進入了高速擴張期。秦軍先後與魏、韓兩國激戰,佔據了大片城邑和土地。公元前298年,秦軍在析地(今河南西峽)與楚軍激戰,楚軍大敗,斬首5萬,秦軍佔領了十餘座城邑。

田文(?—公元前279年),即孟嘗君_圖

孟嘗君決心為魏、韓、楚三國出頭,在他的斡旋下,齊、魏、韓三國形成合縱聯盟。同年,在齊將匡章的率領下,三國聯軍反擊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二年後,聯軍攻至函谷關下,駐屯兵馬,等待時機。而趙、宋兩國加入聯軍,為合縱注入了新鮮血液。五國聯軍合力攻破函谷關,兵抵鹽氏(今山西運城),秦國見形勢危急,被迫將原先佔領的城邑歸還魏、韓兩國,換取聯軍撤退,以求擺脫危機。

齊軍替魏、韓兩國火中取栗,除了得到豐厚的政治聲望,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的好處。孟嘗君慧眼識將,任用匡章為聯軍統帥,創造了戰國歷史上唯一攻破函谷關的經典戰例。秦軍雖驍勇頑強,連戰連捷,但連年征戰,師老兵疲,戰線過長,兵力分散,遭到五國聯軍的當頭棒喝。引發危機的是齊國,化解危機同樣需要齊國,秦、齊兩國並沒有實質性的矛盾,即使齊國得到一塊土地,也是飛地,沒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秦齊兩國的衝突猶如兩位絕世高手的比武,雙方見好就收,點到既止。

秦滅六國_圖

秦國面對三次滅國危機,能夠順利轉危為安,歸根結底,與其強健的國家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在政治、軍事、外交、人才等方面,比其他國家棋高一招,天下大勢向著有利於秦國的方向發展,最終問鼎中原,統一天下。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明代的科舉舞弊案,文盲成了會試第一名,眾考生拿泥巴抹皇榜泄憤
包拯為什麼在百姓中的聲望那麼高?只因他為百姓做了件大實事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