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阿瞞叔,春暖花開,你該滾了!曹操:好嘞

孫權:阿瞞叔,春暖花開,你該滾了!曹操:好嘞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291424194/answer/482208402

晉滅吳,

吳國戰船難道是個擺設?

怎麼一點用都沒有?

01

因為長江上游盡在魏國掌握,

晉國的大船可以沿江而下。

換句話說,在水軍裝備上,

晉國已經不遜色於吳國了。

曹魏時代,

魏軍一直拿長江天險沒辦法,

並不是簡單的因為他們不習水戰,

更重要的因素是,

魏軍無法將成規模的大船開進長江。

我們看魏吳在長江上的戰鬥,

除了赤壁之戰外,

魏軍經常使用「油船」、「輕船」,而吳軍則是「樓船」、「艨艟」、「鬥艦」。

油船就是牛皮做船,外面塗上油,大概長這樣:

牛皮船

油船,蓋以牛皮為之,外施油以扞水。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

而東吳那邊,

樓船是這樣滴:

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弩?、矛穴,置拋車、礨石、鐵汁,狀如城壘。

《通典.兵典》

三國時期的艨艟是啥樣,

目前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是先鋒快船,不是戰艦。

蒙沖: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前後左右有弩?、矛穴,敵不得近,矢石不能敗。此不用大船,務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戰之船也。《通典.兵典》

還有一種說法,它的船頭有撞角,用來撞擊敵船,是戰艦的一種。

外狹而長曰沖,以衝突敵船。

——劉熙《釋名》

艨艟即蒙沖,戰艦也。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

如下圖:

《武經總要》蒙沖圖

鬥艦不用多說,

聽名字就知道是戰艦。

鬥艦:船上設女牆,可高三尺,牆下開掣棹孔;船內五尺,又建棚,與女牆齊;棚上又建女牆,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船也。《通典.兵典》

《武經總要》鬥艦圖

看了這些圖後,

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魏軍一直無法突破長江防線了。

兩邊部隊在江上撞見,魏國的油船有贏的希望么?

02

213年的濡須之戰,

曹操在晚上偷偷派出油船,

想奇襲中洲,結

果被孫權的水軍發現了。

自然,跟著的就是一邊倒的悲劇。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裴注》

10年後,曹丕三路伐吳。

曹仁那一路又玩同樣的招數,派部下劃油船奇襲濡須中洲。

此時守將朱桓中了曹仁的聲東擊西之計,兵力不足。

但以艨艟鬥艦打油船,兵少些也毫無壓力啊。

時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諸將業業,各有懼心…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後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送武昌,臨陳斬溺死者千餘。《三國志.朱桓傳》

曹休一路運氣很好,遇到大風吹翻了呂范的大船。

於是曹休趁勢派臧霸渡江進攻,取得了一定戰果。

冬十一月,大風。呂范等兵溺死者數千,余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三國志.吳主傳》

可是,臧霸等人用的是輕船渡江,雖然成功過去了萬餘人,但無法控制江面。只要南岸吳軍防住了這一波,再用艨艟鬥艦把輕船干翻,魏軍就沒辦法了。

敵數以輕船抄擊,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頃之,敵數千人出江中,琮擊破之,梟其將軍尹盧。《三國志.全琮傳》

03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可能要問:「為什麼魏國造不出艨艟鬥艦呢?」

實際上,不是魏國造不出來,而是造出來了也開不到長江里。

魏國水軍想進入長江,在沒有拿下蜀國之前,只有兩條水道:

一是沿漢水進入長江;

二是沿淮河從中瀆水進入長江。

可惜,這兩條水道有個同樣的毛病:一到冬天水位就不夠,大船無法通行。

225年10月,曹丕造了n艘大船,開進淮河,並沿著中瀆水向長江挺進,準備好好教訓孫權一下。

蔣濟勸他說,這樣玩不行的,曹丕不聽,還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詩,表示: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中瀆水道結冰了,曹丕的大船卡在中間,進退不得。

一個搞不好,被孫權突襲一波,這批船就變成吳軍的了。

曹丕把心一橫,準備將船都燒了,以免資敵。

辛虧蔣濟站了出來,搞了一波水利工程,將船成功拉回淮河。

車駕幸廣陵,濟表水道難通,又上《三州論》以諷帝。帝不從,於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議者欲就留兵屯田,濟以為東近湖,北臨淮,若水盛時,賊易為寇,不可安屯。帝從之,車駕即發。還到精湖,水稍盡,盡留船付濟。船本歷適數百里中,濟更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斷湖水,皆引後船,一時開遏入淮中。帝還洛陽,謂濟曰:「事不可不曉。吾前決謂分半燒船于山陽池中,卿於後致之,略與吾俱至譙。又每得所陳,實入吾意。自今討賊計劃,善思論之。」《三國志.蔣濟傳》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三國志.文帝紀》

既然由淮入江行不通,那麼走漢水行不行呢?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擊退後,

司馬懿建議從漢水(沔水)殺入長江,吊打孫權。

結果冬天水淺,大船開不動,只能算了。

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三國志.張郃傳》

04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既然冬天大船開不進長江,為什麼不找暖和、水位高的時候出兵呢?

這是因為北方的陸軍需要乾燥的天氣。

如果春夏出兵,水軍可以坐大船進入長江,可陸軍就麻煩了。

仔細讀《三國志》可以發現,魏國無論是曹操、曹丕,還是王昶、王基、司馬師,攻打吳國都喜歡冬天出兵。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

……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於居巢,遂攻濡須。

《三國志.吳主傳》

是月(冬十月),孫權復叛。復郢州為荊州。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權臨江拒守。

……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三國志.文帝紀》

十二月甲辰,東海王霖薨。乙未,征南將軍王昶渡江,掩攻吳,破之。

三年春正月,荊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州泰攻吳,破之,降者數千口。

……

冬十一月,詔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征吳。

《三國志.三少帝紀》

冬天寒冷乾燥,限制了魏國的水軍(大船不能進入長江),但同時也限制了吳國的水軍。

江淮之間的各種小支流、小湖泊要麼結冰、要麼乾涸,魏武鐵騎反而可以四處馳騁。

雖然在長江上鋼不過你,但長江之外我能打得你滿地找牙!

這種時候,吳國的策略一般就是「龜」。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先讓你魏得意幾天,待到春風化雨時,你最好快點跑,否則勞資讓你哭。

213年的濡須之戰,魏吳從正月對峙到二月,孫權就寫了個便箋給曹操說,春潮將至,您快跑吧!

曹操看了笑道,孫權還真實誠啊!

於是退軍了。

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

乃徹軍還。

《三國志.吳主傳.裴注》

222年正月,夏侯尚、張郃攻江陵,打得吳軍節節敗退,朱然困守孤城。

魏軍能取得如此大的優勢,正是因為江陵一帶冬天水淺,吳軍大船過不來,而魏軍可以用浮橋輕易在江面來回。

潘璋表示,我們先到上游龜縮一下,讓朱然兄弟自個兒堅守。

等冬天一過,江水一漲,勞資順流放火殺他個片甲不留!

魏將夏侯尚等圍南郡,分前部三萬人作浮橋,渡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並會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絕。

璋曰:「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

便將所領,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

作筏適畢,伺水長當下,尚便引退。

《三國志.潘璋傳》

當然,魏國那邊也有高人。

董昭一聽夏侯尚張郃用浮橋運送步騎兵攻城,嚇尿了,趕緊勸曹丕命令他們撤回來。

一旦不能在入春前攻克江陵城,江水一漲,浮橋那邊的魏軍就統統死啦死啦滴!

大駕幸宛,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時江水淺狹,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作浮橋,南北往來,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

」武皇帝智勇過人,而用兵畏敵,不敢輕之若此也。夫兵好進惡退,常然之數。平地無險,猶尚艱難,就當深入,還道宜利,兵有進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精銳,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臣私戚之,忘寢與食,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豈不惑哉!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奈何乘危,不以為懼?事將危矣,惟陛下察之!「

帝悟昭言,即詔尚等促出。賊兩頭並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泄,將軍石建、高遷僅得自免。軍出旬日,江水暴長。

《三國志.董昭傳》

最後,夏侯尚非常驚險地在水漲之前撤退了,攻打江陵功虧一簣,朱然成功獲得」膽守無雙「稱號。

05

總之,魏武鐵騎需要在乾燥冬天橫行於吳國境內,但魏國的艨艟鬥艦此時卻無法開進長江。

水、陸兩條胳膊,魏國一直只能伸出一條和吳國打,所以總打不開局面。

263年,蜀漢被司馬昭滅亡了,從此長江上游被魏國(晉國)擁入懷中,一直困擾北方的問題終於解決了。

即使冬天出兵,也能水陸並進了!

王濬在益州大力打造各種樓船鬥艦。

冬天水淺進不了長江了?

笑話,勞資現在就站在江上了!

武帝謀伐吳,詔濬修舟艦。

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

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齣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又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濬造船於蜀,其木柿蔽江而下。

《晉書.王濬傳》

事情到了這一步,吳國的滅亡已經進入倒計時了,用張悌的話說,就是「吳之將亡,賢愚所知」。

280年正月,王濬開著他的樓船沿江東下,三月十五日進入石頭城,孫皓投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這個緊鄰中國的蕞爾小國,居然歷史上也有個翻版的「大唐盛世」
一顆酸貢橘,多病的皇兄殺了能幹的皇弟!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