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襄陽有哪些山,《襄陽府志》有圖有真相

大襄陽有哪些山,《襄陽府志》有圖有真相

萬山:

縣西北十里。《山堂肆考》云:「在襄陽府十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 其言當必有本。《襄沔記》以是山與峴山、紫蓋山為三峴,是山乃上峴也。今山下為老龍石堤之首,山頂有保堤寺,下為沉碑潭,又名萬山潭,乃杜元凱沉碑處。

山之西有曲隈,為解佩渚,乃鄭交甫遇神女處。考《水經注》紀沉碑、解佩二事於方山云:《南都賦》所云「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漢皋即方山之異名,是以萬山 為方山矣。或日「萵」字古體作「萬」,傳寫「方」,斯言得之。《舊志》兩列其名,於方山則雲在西北一帶,固不能實指其所。又雲以方城而名為方山,附會妄談矣。

今考西北諸山,實無是名,故既刪而詳訂之。《水經注》又云:山上有鄒恢碑, 魯宗之所立也,此碑今不可考。唐孟浩然《萬山潭詩》云:「垂釣坐磐石,水清心 亦閑。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游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明月 卷 棹歌還。」又宋曾鞏《萬山詩》云:「萬山臨漢皋,峰嶺頗秀髮。王粲舊居處,荒草 之 久埋沒。解佩蓋已幽,沉碑終自伐。」云云。以二詩證之,則「方山」為「萬山」之 四 訛也。益信。

阿頭山:

縣西九里。下有曲隈。傳為鄭交甫遇游女處。按:是山在萬山西, 而接壤曲隈,居兩山之間。故《舊志》兩紀之。漢岑彭破秦蠱將張揚於此。

募旗山:

縣西十里。山形似旗,故名。其山起伏九里,又名九里山。

紫蓋山:

縣西五里。古稱中峴。

虎頭山:

縣西南五里。上有濯筆池。云:漢昭烈嘗濯筆於此。元阿術駐馬是 UI 山。指白河口日:「若築壘於此,襄陽糧道可絕矣」。遂築鹿門、新城諸堡。

望楚山:

一名英山,又名馬鞍山,縣西南八里。舊有宋孝武帝宅,相傳為帝 所生處。帝為武陵王,愛其峰秀,改日望楚山。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陽趙清老所書。

大成山:

縣西南七里。

峴山:

縣南七里。東臨漢水。漢時有桃林亭。晉以後有峴山亭、羊侯廟、墮 淚碑。宋時有石幢二,俱另詳。

《水經注》云:山上有桓宣所築城,孫堅死於此。 按:二事當在峴首。又有桓宣碑、征南將軍胡羆碑、征西將軍周訪碑,三碑皆不復可考。又云:山下水中亦杜元凱沉碑處。按:宋歐陽永叔《記》云:元凱銘功於 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沉漢水之淵。《注》以兩碑皆沉於水,其說互異。然《注》又有云:城南道旁有三碑:一晉太傅羊祜碑,一鎮南將軍杜預碑,一安南將軍劉儼碑,並是學生所立。

今考太傅碑,乃李與初所撰,明時重勒石,樹於羊侯廟。則陽杜碑之置茲山上者,乃學生所立。而元凱自銘之二碑,皆沉漢水耳。又《舊志》 府 云:山上有漢武帝冢。按:武帝葬茂陵,史冊昭然,烏得有冢於此?妄傳也。其所 雲冢,今亦無存。《舊志》峴首、峴山所紀事,多有參差。蓋二山之峴名既同,地亦士 ·C一 不遠,即唐宋以來歌詠諸什,亦有然矣。

峴首:

縣西南六里,高可五百步。舊稱襄陽有三峴,而此山為之首,故直以 峴首名之。《三國志》:孫堅圍襄陽,單騎登峴山,為黃祖軍士射殺在是山。蓋堅 之單騎登山,欲觀城中形勢,以定攻取之策耳。明崇禎間,知府唐顯悅建峴首、 峴山二亭于山巔,自為《記》。謂成侯宴遊之所,當在是山。今尋其故跡,兩亭俱圮。

唐守碑《記》及「峴山亭」三字小碑咸卧故亭址地上。登高瞻眺,襄、樊兩城如 指諸掌,實為名勝佳境,第山既穹隆且遠行路。征之王原叔《詩》、歐陽永叔《記》 皆不合。以為成侯宴遊在是,未足據為定論。《三郡合志》「峴山」下所紀之峴岩、 R患 棲霞洞、涌月亭諸跡皆在峴石寺旁。寺去此山一里許。

龜山:

又名九宮山,縣西四里。明宣德時里人建真武廟于山上。是山突兀中卷 起,不甚高大,而檀溪界其西北,郡城臨其東南,眾山環繞於右,漢水為之縈帶,之登山顧望,心目快然。

雍正間觀察魯之裕以羊叔子昔日宴遊,當在是山。考是山四去峴首不遠,證之李曾伯銘詞、檀溪寺、晉柏皆有據。魯觀察所辨,良不為誣。然考唐宋名賢歌詠,則終不在是。蓋是山去峴首不遠,而臨漢諸山昔人多蒙以峴名耳。

襄山:

縣西北五里,以水駕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為襄水,北流為檀溪。俱另詳。

鳳凰山:

縣西南五里。梁武帝立寺其上,今廢。有洞日謝庄洞,岩日謝公岩。 山 宋謝庄任襄,暇則出遊於此。明知府徐咸表章之。襄藩宗人朱華南飾以亭榭。知 川 府馮若愚撰《謝公岩表》。《三郡合志》云:由谷隱而南日鳳凰山。漢水環繞山麓, 形家以其地為方城,漢水扼要處,似指《舊志》所稱卧龍山為鳳凰山矣。按:城西 南諸山,皆鳳凰之羽翼,亦皆得以鳳凰名之。郡中紀事在鳳凰山者,甚多。《舊 志》專指謝公岩洞之山為鳳凰山,固失之拘。《合志》又改岩洞之所為鳳山,亦失 之鑿。蓋襄陽耆舊之盛,實鍾秀於西南諸山。故鳳凰得為諸山之總名。若卧龍 一山特為鳳凰之首,於形勢實有合也。山下有池,傳為晉王叔和洗葯池。

卧龍山:

《合志》作鳳凰山,縣南十里。山下北為習家池。詳「古迹」。山上為 觀音閣,俯臨漢水。閣前有鳳凰亭。亭圮,而三大字碑存。《舊志》有望海亭,《合 志》有濯漢亭,今皆廢矣。是山之隘,實為郡城扼要。山嘴臨漢江,舟過不敢忽 視,昔日鳳凰灘在是,今則水行山腳矣。山之西,其下為鳳林關,故知鳳凰名山,不當獨指城南五里之山耳。山後有蠻王洞。

谷隱山:

在卧龍山西南里許,山勢環抱,有谷隱寺。詳「寺觀」。

白馬山:

縣南十里。下有白馬泉。另詳。

匾山:

縣南十里。與白馬山聯。

伏龍山:

縣南二十里。宋曾鞏知襄州日禱雨此山,有應。山上有伏龍廟,山中有聖人洞,相傳唐時一老翁游此,形貌異常,因以名洞。

百丈山:

縣南三十里。舊傳山有麝香獸,劉表嘗遣人採藥,遇坎穴得麝香數 斗,如石蓮,馨香芳馥,非人間所有。元兵逼襄陽時,宋來興國以百艘侵百丈山, 即此。

鹿門山:

縣東南三十里,舟行為六十里,舊名蘇嶺山。漢建武四年,帝幸黎邱,與侍中習郁俱夢見蘇嶺山神帝,因命郁立祠于山上。郁刻二鹿夾道,竦峙 如門,因名鹿門山。上有清泉茂林映帶左右。漢龐德公隱居山中,唐孟浩然、皮 日休先後皆隱於是。有鹿門寺,詳「寺觀」。宋呂文德受元賄,許元開榷樊城,遂築土牆於鹿門山,又築堡白鶴山。是山當近鹿門山,附識之。

蘇嶺山:

在鹿門山北,仍名蘇嶺山。《後漢書》:朱祜擒秦登於蘇嶺山,即此。

霸王山:

在鹿門山南,相傳項羽屯兵於此,故名。 卷三山實相連,而各異其名。《舊志》東南五里有龐洞,通鹿門。今考鹿門至龐之洞,十有餘里,乃唐龐蘊修道處。後人以姓之同,遂多沿誤耳。洞旁有龐居寺,另四 詳「寺觀」。

陽橋山:

縣東南五十里,山近橋,故名。舊注《春秋》「陽橋之役」句為證,陽橋乃魯地,非楚壤也。

玉山:

縣東南三十里。山體瑩潔如玉。

桃花山:

縣西二十五里。舊傳有桃千樹,故名。考金水港,發源桃花嶺,即此。

隆中山:

縣西三十里。有諸葛武侯祠,另詳「祀典」。《三國志·諸葛亮傳》註: 川 《晉漢春秋》日:亮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名日隆中。隆中在漢隸 南陽鄧縣,在今隸襄陽縣,與《出師表》所云「躬耕南陽」句正合。後人不得他有 疑議矣。《舊志》云:山有十景,日:三顧堂、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父岩、抱 膝石、老龍洞、小虹橋、半月溪、野雲庵,皆在是山中。

獨樂山:

一稱樂山。《水經》沔水又東經樂山北。《注》:昔諸葛亮好為梁父 吟,每所登游,作《梁父吟》,故俗以樂山為名。《荊州記》: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 余同第雲經樂山北,則是山固在漢水南,鄧城則在漢水北,豈作《荊州記》時獨 樂山在鄧城境歟?《舊志》云:是山在西北六十里。以兩書校之則誤矣。

柳子山:

縣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關。:以上在縣北。《通志》云:檀溪之襄水源出此山,故與襄山為近也。

團山:

縣北二十里。《宋史》: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陽,駐團山。即此。《舊志》 陽 註:團山在西南三十里,誤。考樊城之北十五里為清河,逾河為團山。上有團山 府 寺。清河水原經團山寺東,今清河繞寺後行,而老河淤塞矣。又今古之不可概論 也。山下有團山鋪。山乃高岡,亘綿數十餘里。

陳庄山:

縣西北三十里。

梅林山:

縣西北七十里。

土門山:

縣西四十里,其形如門,故名。

鶴子山:

縣西五十里,山近鶴子,故名。考鶴子川I,《舊志》不載,今亦無可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中的「美之為美」何意?有這樣一種解釋
一本《疑龍經》,道盡天下風水要點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