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朕」的本義是什麼?

原標題: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朕」的本義是什麼?



作者|我方團隊子繇

轉載自公眾號《我們愛歷史》


字數:107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歷史提問


皇帝為什麼自稱為「朕」?「朕」的本義是什麼?

答: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皇帝自秦始皇以來,歷代帝王都自稱「朕」。但其實秦始皇也並非第一位以「朕」自稱的君王,而「朕」字最初也不是君主專屬。若再論及「朕」字的本義,看起來似乎更是與帝王的身份風馬牛不相及,那麼始皇為何偏偏選中了這個字呢?


一、從始皇帝說起


這還得從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說起。眾所周知,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開創了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的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取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為至高無上的尊稱。


「皇帝」既是他人對帝王的敬稱,那便還應該有個獨一無二的自稱,於是秦始皇又規定皇帝自稱為「朕」此後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再用「朕」來自稱。從此,「朕」字的特別意義便被固定下來,成為歷代皇帝的專屬。


二、被欽點的「朕」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朕」之外,還有餘(予) 、我、吾、卬、台等等。那麼秦始皇為何偏偏選用了「朕」這個字呢?


從當時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第一人稱代詞中來看,「余(予)」作為自稱表示謙卑的意義,「我」是較為尋常的自我通稱,不具備特別的詞義色彩。而「朕」則具有尊稱形式,表示尊崇的意義


其次,先秦時期,「聯」的使用頻率持續下降,在戰國後期的口語中已經不常見了,故秦始皇將「朕」字作為自稱實際上避免了一些避諱上的麻煩。再次,古語詞「朕」還含有古雅、鄭重的色彩。


「朕」字作為君王的自稱也並非自始皇起。從今文《尚書》中可見,最初在堯舜時期,就曾用「朕」來作為自稱詞。「典聽朕誥,汝乃以殷民世享。」這又是商周文獻中的君主自稱。周天子在發布詔令時就經常用「朕」作為自稱。但與「我」、「余」相比,自稱「朕」的人的身份地位更為特殊一些,說白了就是更高一點兒。所以在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就在眾多人稱代詞中選中了「朕」作為皇帝的自稱。

三、「朕」的本義


在「朕」字成為代稱以前,還有更古的含義。《說文解字·舟部》說:「朕,我也。闕」。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到:「『朕』在『舟部』,其解當曰『舟縫也』。」朕的本義為舟縫,後世又由此而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這便是說徵兆就如舟中之裂縫和龜殼上的裂紋一般細微,需細察方能看清。



此外,清朝的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又提到:「『台、朕、陽』為『予我』之『予』。」將「朕」釋義為「給予」之義。

如今看來,無論是多義並存還是由一義引申多義,除了後世的勉強附會之說外,對於「朕」字是如何從其本義發展為第一人稱代詞的,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朕」字身上所打下的專制皇權的烙印卻是實實在在地延續了千年之久。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爾雅》、《秦始皇用「朕」新考》、《上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余(予)」「我」「朕」的分別 》、《「朕」本義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是信任還是失寵,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帶諸葛亮?
古代「問斬」為何要「秋後」?砍頭難道還要查黃曆?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