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破馬張飛、牛衣對泣、慘綠少年…這些成語究竟是什麼意思

破馬張飛、牛衣對泣、慘綠少年…這些成語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字面看來一頭霧水的詞,竟然也是成語。下面這些成語,你都知道它們的意思嗎?

| 冬日可愛 |

只有冬日可愛?春日、秋日和夏日表示不服,但這個成語背後,確實是有一番故事的。

《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註:「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春秋時期,大臣趙盾的獨斷專行引起許多人不滿,酆舒就曾向賈季吐槽。說趙盾的爹趙衰是冬天的太陽,趙盾是夏天的太陽。後來,這句話被西晉學者杜預解釋為:冬天的太陽溫暖可愛,夏天的太陽毒辣可怕。

從此,人們就用「冬日可愛」來形容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像冬天的太陽值得人們去喜愛。

| 慘綠少年 |

慘綠少年?這個少年到底有多慘,還是綠色的?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其實,這個成語的本意,一點都不慘,它來自唐朝的一個故事。唐朝張固的《幽閑鼓吹》中記載:「喜曰:『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答曰:『補闕杜黃裳。』」

說的是禮部侍郎潘炎的兒子潘孟陽出任戶部侍郎,他的母親是宰相劉晏的千金。老夫人對這個兒子的才幹不太滿意,認為他無能擔此重任,早晚會出問題。

潘孟陽很不以為然,他告訴母親自己的同僚也半斤八兩,比他強不到哪去。

為了向母親證實,他特意把一些要好的同事請到府上吃飯,老夫人在帘子後面偷偷觀察。看了這些晚輩,她覺得果然如兒子所說,這些少年都是平平之輩。只是坐在最後的一位頗與眾不同。於是便有了書中的一段對話,潘母認為,這個補缺的杜黃裳相貌堂堂,氣宇不凡,今後必成大器。

後來果然被她言中,這個當時籍籍無名的少年,憲宗時成了平定藩鎮的一代明相。

而所謂「慘綠」的慘,是一個通假字,通「黲」,指色彩暗淡。慘綠就是淺綠色的衣服。後來用「慘綠少年」代指穿著講究,風度翩翩、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

| 蹇(jiǎn)人上天 |

蹇(jiǎn),是跛腳,行走困難的意思, 蹇人便是瘸子。

這個成語典出《後漢書·五行志一》:「王莽末,天水童謠曰:『出吳 門,望緹群。見一蹇(jiǎn)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時隗囂初起兵於天水,後意稍廣,欲為天子,遂破滅。囂少病蹇。吳門,冀郭門名也。緹群,山名也。」

是說王莽末年,甘肅天水一帶有個坡腳少年隗囂起兵造反,意欲稱帝。後來,起事失敗,隗囂被光武帝劉秀率兵殲滅。於是,天水一帶就流傳著這樣一則民謠:「出吳門,望緹群。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

諷刺隗囂異想天開,不自量力,最終自討失敗。後來,便用「蹇(jiǎn)人上天」比喻不可能之事。

| 破馬張飛 |

這個成語源自張飛和馬超的一場爭論,二人曾有一段經典對話:

張飛:「人馬並馳,疾而速……」(人和馬一同飛馳,那速度很快)馬超:「若人無能,良駒何用?」(假如我自己本人無用,那麼好馬又有什麼用呢?)張飛誤以為馬超在諷刺自己,於是反問:「人無用,何人有用?」(我沒有,誰有用?)馬超則又誤會張飛在稱讚他的才能,便謙虛道:「人已無用,何人皆有用」(我沒用,其他人都有用)

結果,張飛當然認為是在說誰都比他有用,於是一拳打在馬超臉上,吼道:「此等破馬」!

後來,人們就用「破馬張飛」形容一個人做事不穩重,張牙舞爪,風風火火的樣子。

| 博士買驢 |

《顏氏家訓·勉學》中記載:「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博士是古代的官名,說有一位博士在市場上買了一頭驢,賣驢的不識字,讓博士代寫一份買賣契約。博士洋洋洒洒寫了三頁紙,卻沒有提到一個「驢」字。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大家都笑話博士「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後人就用「博士買驢」譏諷一個人廢話多,或寫文章文辭繁瑣,不得要領。

| 一龍一豬 |

這個成語來自韓愈寫給兒子韓符的一首勸學詩。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是說兩個孩子從小一塊玩耍,一起長大,但是成年後,一個孩子大有所為,是人中龍鳳,另一個卻一事無成,混沌度日。

詩中將人生際遇上的天壤之別比喻為「一龍一豬」,並不是實指龍和豬兩種動物。

後來,就用「一龍一豬」比喻同一個起跑線的兩個人,長大後卻相差懸殊,高下判別極大。

| 牛衣對泣 |

《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卧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牛衣,指的是給牛禦寒用的亂麻和衰草編成的東西。

據說西漢時的王章在長安求學,他得了重病,沒有被子,只好用牛衣蓋在身上。王章在貧病交加中認為自己快要死了,於是哭著向妻子告別。他的妻子看到他如此自暴自棄,便嚴肅地勸導他,讓他振作起來。在妻子的勸說下,王章終於奮發圖強,成了有用之才。

此後,人們便用「牛衣對泣」來形容夫妻共守貧窮,或形容寒士貧居困厄的凄涼之態。

| 蒓羹鱸膾 |

這個成語,用短短四個字便囊括了兩道名菜——蒓菜羹和鱸魚膾。

《晉書·文苑傳·張翰》中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說的是晉代人張翰,在官場不順,時局不穩的情況下,打算歸隱故鄉,卻遲遲沒有下決心。一年秋天,他在洛陽時,突然思鄉心切,聞著陣陣泥土的芬芳,想起了家裡的食物蒓羹和鱸魚膾。於是張翰終於下定決心,毅然辭官,歸隱故園。

這個成語後來用來讚美不追逐名利之人,或表達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聽了這些成語背後的故事,是不是覺得恍然大悟呢?你還知道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成語,以及它背後的故事,歡迎說出來與我們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伍佰藝書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人生需要的六面鏡子!深度好文
司馬懿這五句話,看懂兩句,受用一生!

TAG:伍佰藝書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