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洋務運動為什麼無法讓清朝走向富強?這場戰爭暴露了真相!

洋務運動為什麼無法讓清朝走向富強?這場戰爭暴露了真相!

洋務運動是清朝政府為了挽救國家危局,推行出的一種向西方學習機器生產、科學技術、軍事武裝的一種自救行動,史上將其稱呼為"洋務運動"。整個洋務運動前後持續了30多年,歷經同治、光緒兩朝,主要人物先後包括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和地方上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前期主要是興辦軍事工業,後期則轉向民用企業的發展,在一片欣欣向榮中,大清朝就如同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充滿了再次崛起的希望。這些洋務運動的變法家很希望通過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來借法自強。他們認為,西方之所以強大,主要是技術工藝和自然科學上的發展,中國的社會制度則要遠遠優於西方。

因此,他們在興辦洋務的同時,還要維護傳統的政治體制,認為這是治國興邦的根基。但是這一切卻並沒有讓中國從此走向富強,隨後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將這張虛偽的皇帝外衣徹底暴露在世人面前,真相就是這麼殘酷。

北洋水師是甲午戰爭之前公認的亞洲最強海上力量,就是這支強大的艦隊,卻在甲午海戰之後灰飛煙滅、蕩然無存。在它覆滅的那一刻起,大清帝國的海防也徹底崩潰,整個北方都失去了戰略屏障和緩衝區,令京畿地區隨時面對著海上入侵的威脅。其實,在世界各國的眼中,甲午海戰之前的中國雖然還很弱小,但經歷洋務運動的發展之後,已經不是人人揉捏的角色,那為什麼還會遭遇慘敗呢?

事後歷史學家總結認為,清朝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但僅僅限於技術層面,腐敗的封建體制卻沒有進行改革。而這一切恰恰限制了中國的發展潛力,並直接影響了國家對戰爭的組織能力和戰爭的結果。雖然在清朝政府內部也有很多主戰的聲音,也有大批的愛國官兵和將士。

但是國家的權力卻掌握在腐朽的慈禧太后和大臣手中,她們害怕戰爭和改革會削弱自身的統治地位,只肯一味求和不願求戰,更不願意進行體制上的改革,甚至變相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而這一切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海軍戰敗,洋務運動因此終結,帝國也在民心思變的浮動中,走向了末日餘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眼看他起朱樓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中最後的人生贏家,曹雪芹早已埋下伏筆,為什麼會是他?
關羽和趙雲到底誰的武功高?一場單挑暴露真相

TAG:眼看他起朱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