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完全沒稱帝之心嗎?為何他做的這幾件事,讓人費解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王朝中,賢臣的完美代表。討論諸葛亮是不是有稱帝野心的問題,顯得有些對先賢不敬。不過,諸葛亮生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卻又不得不讓人產生懷疑,感覺他是不是心裡也想過稱帝這件事。
(賢臣諸葛亮)
有哪些事情呢?
第一件,諸葛亮把兵權搞到自己手裡。
劉備臨死的時候,雖然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讓劉禪對諸葛亮「父事之」,其實對諸葛亮還是有些猜防的。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他在夷陵之戰失敗回到永安的時候,迅速把李嚴從一個郡守調到他身邊,升為尚書令。接著又在去世前,把兵權交到李嚴的手裡,讓李嚴統管蜀國的內外軍隊。
但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卻以永安無人鎮守(永安是蜀漢抵抗東吳的東大門)為由,讓李嚴一直呆在永安,沒讓他回到中央成都。李嚴回不到成都,統管內外軍事,就是一句空話。接著,又利用平定地方叛亂,安定南方,統軍北伐的機會,把兵權收歸中央。再接著以北伐需要為借口,把李嚴從永安調到漢中,把他與自己的勢力剝離開來。這樣,諸葛亮便實現了完全掌控軍隊。
(諸葛亮北伐)
第二件,諸葛亮堅持北伐。
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收兵權,為北伐的需要。但是同樣是北伐,也有些讓人難以理解。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他堅持北伐的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是「報先帝而忠陛下」。也就是說,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但是,我們看劉備託孤的時候,並沒有說過要諸葛亮組織北伐呀。
我並不是說劉備不同意北伐,劉備生前,可能也在一直準備北伐,包括漢中大戰,包括支持關羽北上襄樊進攻曹魏,都體現了他想北伐而實現統一的願望。但是,當他在夷陵大戰中失敗,並且身體扛不住,眼看就要去世的時候,他的想法明顯有了變化。那時候,他想得最多的,則是如何讓劉禪坐穩皇位,如何確保蜀國不滅國。他死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都是圍繞這個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劉備去世前,是不怎麼認同北伐的了。
但是諸葛亮一心一意要北伐。而且基本上此後的歲月,他都在做北伐的事情。諸葛亮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除了有實現統一,「興復漢室」的崇高理想外,是不是還有另外兩個好處:比如可以通過北伐,把政權、兵權、財權完全統攝到自己手裡。比如可以立下不世之功,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如果說剛開始北伐的時候,時機還比較合適的話,後來已經的遭遇已經表明,北伐越來越不適合,而諸葛亮還一直堅持做。甚至選的接班人姜維,也是堅決支持北伐的。這時候會不會有一種「維護歷史地位」的感覺呢?
(劉禪劇照)
第三件,諸葛亮在朝廷內外安插自己的人。
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人,比較典型的,就是劉備告訴他馬謖不可大用,他偏偏要用,最後造成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延本來是後期蜀國能力最高的大將,他偏偏不重用,造成魏延心中的怨氣越來越多,以至於他去世後,魏延造反。
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人,體現在包括蔣琬、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都是諸葛亮推薦給劉禪的。當然了,諸葛亮這是舉賢薦能。但也不能不說,這些人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的。
有人可能會問,你說諸葛亮有稱帝之心,但是為什麼他沒有像司馬懿那樣,在朝中安插自己的親屬,培養自己的兒子呢?要知道,諸葛亮的親屬們都不在諸葛亮身邊,諸葛瑾、諸葛誕都不在蜀國,實在沒什麼有能力的親屬可安插。至於他的兒子,他一生有一個養子和一個親兒子。養子諸葛喬已經先他去世,兒子諸葛瞻在他去世的時候,才8歲,要培養也培養不起來。
當然了,我們說諸葛亮可能有稱帝之心,但畢竟他沒有做過稱帝之事,因此,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依然是王朝國家中最了不起的賢臣之一。
(參考資料:《三國志》)


※此人因為昏庸懦弱無能,當皇帝被廢以後,依然可以再回來登位
※陳琳幫袁紹痛罵曹操,為何反得曹操重用?這理由讓人啼笑皆非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