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人出身的毛澤東為何能在軍事上大放異彩?

文人出身的毛澤東為何能在軍事上大放異彩?

原標題:文人出身的毛澤東為何能在軍事上大放異彩?



建黨時便想建軍

中共建黨時,一大代表乃至全黨50多個黨員,只有一個人當過兵,那就是辛亥革命時期在湖南新軍第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過半年列兵的毛澤東。


在中共一大黨章中,曾出現了武裝鬥爭的規定,提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這段話卻是共產國際代表所寫,到會的人還不了解怎樣建軍,走什麼樣的奪取政權之路,包括毛澤東在內。因為那時的毛澤東,理想還是從政,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方式改造中國。


中國共產黨建黨時推舉的領袖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時,也曾想學習軍事。作為第一代赴日留學生,他於1901年自費進入東京專門學校,即早稻田大學的前身。不久他又進成城學校,即日本士官學校預備科,因對當時軍校中的軍國主義教育極為反感,才轉而退學投身於文學活動。


中共一大後,參加一大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上海與陳獨秀長談,首先詢問中國革命何時能成功。據旁聽者到莫斯科時述說,陳獨秀聲稱只需五年,辦法是先佔四川再組織軍隊和農民,那裡物產豐富,外人不能進,可以在那裡建設社會主義,再向外進攻,中國革命便可成功。

從歷史的進程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首次提出革命軍事路線「具體方案」,不過此種想法隨後被共產國際嘲笑為「烏托邦思想」。事實也證明,陳獨秀當時已經關注軍事,只是想法太脫離實際,封閉的四川怎麼能成為中共最早的根據地呢?怎樣才能佔領那裡,又怎麼在那裡建政建軍呢?



「二七大罷工」成為轉折點


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開展「工運」有兩個重點,南方是安源煤礦,北方就是京漢鐵路。至1922年底,京漢鐵路各主要城鎮基本都已建立了共產黨的基層組織並發展了項英、林祥謙等一批工人入黨。


京漢鐵路工人運動開始時,提出的要求無非是增加一點兒工資,有集會和建立工人組織的權利,這在世界發達國家中是很正當的。可是,在不知民主為何物的封建軍閥看來,這卻是大逆不道。當時控制北方的軍閥吳佩孚講的一句「名言」便是:「你有罷工的自由,我有開槍的自由!」

1923年2月7日下午,北洋軍閥用槍彈給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上了重要的「一堂課」。集會中,當場有37名工人被打死,200餘人負傷。接著,軍警大肆搜捕罷工領導者,組織罷工的領導人張國燾、林育南、項英等人在工人掩護下逃脫。當夜,軍警抓到京漢鐵路總工會江漢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將他綁在漢口江岸車站的木樁上,強令其下令復工,遭到拒絕後就馬上將其斬首,並把頭掛在電線杆上威嚇工人。


接著,全國其他許多地方的工會隨之關門,整個工人運動陷入低潮。


「二七大罷工」變成「二七」慘案,給幼年的中國共產黨人上了重要的「一課」,使大家認識到軍事工作的重要性。


此前,中共旅俄支部曾從莫斯科東方大學選派了蕭勁光、任岳、周昭秋、胡士廉四人進入紅軍軍事學校接受初級軍官訓練。1923年初,到莫斯科的陳獨秀聽說蕭勁光等人不在東方大學而去了軍校,馬上將其招來發了一通脾氣說:「你們想幹什麼,想當軍閥啊?」


在這個書生氣十足的黨的最高負責人看來,在國內革命的當務之急還是用筆杆子宣傳黨的政治主張,以及搞工人運動。


從黃埔軍校發端


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聯合蘇俄並吸收中國共產黨人加入。李大釗、毛澤東等也參加這次大會並被選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當時,到會的中國共產黨負責人得知孫中山決定建立軍校,馬上發動各地迅速多選「工作不甚重要之同學、共青團同學及國民黨左派同學」往廣州投考。


結果,在第一期入校的470個學生中,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80餘人,包括後來成為共產黨軍隊重要骨幹的徐向前、陳賡、左權等人。此外,還有一些國民黨左派。黃埔軍校為共產黨培養了第一批軍事人才,為建立紅軍奠定了重要基礎。

1925年末第二次東征勝利時,由黃埔生為軍官組建起來的第一軍內有共產黨員200多人,差不多都擔任黨代表和政治部門的職務。在三個師中,第一師黨代表周恩來、第三師黨代表魯易都是共產黨員。九個團中有七個團的黨代表是共產黨員,營、連黨代表大部分也是共產黨員。


對此,蔣介石極為不滿。第一軍在潮汕歡慶東征勝利時,蔣介石突然找到周恩來,向共產黨人攤了牌,不允許共產黨在他的軍隊中存在。


周恩來主張將共產黨員完全從蔣介石的軍隊中撤出,另外建立軍隊,中央和共產國際方面卻不同意這一方案。至1927年春夏之際國共徹底決裂,黃埔軍校及其各地的分校共培養出的1萬多名學生中,有2000餘名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或共產黨武裝的參加者,這些人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最早進行武裝鬥爭的革命種子。


1925年11月,經中共廣東區委決定,以去年周恩來在廣州建立的以黃埔一期生為骨幹的「大元帥鐵甲車隊」為基礎,組建一個團的正規軍隊。剛剛從蘇聯學習回來的葉挺為團長,於廣東肇慶成立了第四軍第三十四團,翌年改稱第四軍獨立團。


這個團在歷史上被稱為「葉挺獨立團」,這支在北伐開始前只有2100人的部隊,卻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開山始祖。


武昌國民政府「分共」後,各方力量的加入使獨立團隊伍不斷壯大,兵力逾萬,與擁護共產黨領導的賀龍部第二十軍共同成為南昌起義的骨幹力量。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早期軍事活動的史冊上,毛澤東並不是第一批從事武裝鬥爭和研究革命戰爭的人。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政治形勢,卻把毛澤東等多數共產黨人推向了軍事鬥爭的第一線。大革命失敗後上百次暴動的失敗證明,「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早年的毛澤東從外表和氣度舉止看,無論如何也不像軍人,卻像那個時代浪漫而又有些不羈的書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出於革命激情到湖南新軍當過半年兵,卻沒有打過仗,並對部隊官兵對立、軍民對立的情形十分厭惡。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到袁世凱手裡。毛澤東認為革命已結束,退出軍隊,決定繼續求學。在公立高級商業學校學習一個月,又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省立第一中學),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


毛澤東剛上井岡山時,曾以半開玩笑的口氣說過:「我是文人,軍旅之事未曾學也。」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年僅34歲的毛澤東已經是一個初步成熟的革命家及政治家、策略家,一個擅長領導群眾特別是有「湖南農民之王」稱號的組織家,一個長於思索和思辨的哲學家,同時又是書寫古文、時文都才華橫溢的文學家,還是具有浪漫想像氣質的詩人。然而,這時的毛澤東恰恰不是軍事家。


但此時還未想去搞軍事的毛澤東卻已經具備了世界近代戰史上著名軍事家拿破崙所概括的一個優秀統帥所需要具備的幾個基本素質:堅定的個性,過人的勇氣,深謀遠慮及優等的才學機智。當歷史呼喚他從事武裝鬥爭時,這些素質很快就在軍事舞台上放射出驚人的異彩。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的領導人中,出身於農家的毛澤東接觸農村實際最多,聯繫群眾特別是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最廣(近代中國90%的人口在農村,絕大部分士兵出身農民),對革命的策略思慮謀劃最深。他沒有陳獨秀等人的書齋迂腐氣息卻有其學者風度,他沒有王明一類紈絝子弟式的夸夸其談而更善於爭取群眾。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十幾年,領導人經「五朝更替」,最後全黨選定了毛澤東,這與他的素質也是緊密相關的。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是中外軍事家都承認的原理。指導軍事活動的水平,自然要以政治素質為基礎。毛澤東作為一個政治家來搞軍事,形成了他獨特的優勢。從紅軍上井岡山,直到志願軍在朝鮮同世界上裝備最好的美軍作戰,交戰雙方的武器都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人民的軍隊能打敗一個個強敵,首先是贏在政治上。(摘自《解放軍報》作者:軍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 徐焰少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歷史】9月6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抗戰期間反戈的日本軍人 換身軍裝打「鬼子」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