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想學點心理學,該從哪些書讀起呢?

我想學點心理學,該從哪些書讀起呢?

心理學是一門幫助我們認識自我的科學,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對它感到好奇。今天的書單會為大家推薦幾本與心理學相關的好書,相信它們會讓你對自我產生全新的認識。

怪誕心理學:揭秘日常生活中的古怪之處

圖片來源:douban.com

想要了解心理學的奇妙,首先應該接觸的就是理查德·懷斯曼的《怪誕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懷斯曼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家,在他獲得愛丁堡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前,他曾是一名職業魔術師,因此基於自己的獨特經歷,他在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欺騙、運氣、幽默和超自然等不尋常領域的科學原理方面。他也很善於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深入淺出的解釋那些生活中非常奇妙的現象。

舉例來說,從小到大,你都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對星座樂此不疲,可是我們出生的時間真的能夠決定我們的性格嗎?即使能,芸芸眾生,難道就只有12種性格嗎?當然,大多數人都會對這些問題持否定態度,但是你可能也暗自嘀咕,如果星座學是假的,可為什麼很多有關星座的描述又聽起來那麼有說服力呢?那麼多心智健全的人,都痴迷於星座學,顯然也有它的道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這本書的第一章「時間心理學」里,懷斯曼就為我們提供了詳細的解答。讀完這一章後,你也會對現在心理學中對於人格的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最酷炫的是,如果以後再有人在你面前炫耀他「淵博的星座學知識」,你就可以微笑的看著他裝逼了。

再比如,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靈異現象?當你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你能確定這是由你自由意志所下的判斷,還是受到了身邊什麼人或事的影響?如何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人,而不是一個強行的段子手?自私這種心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在書中找到。

記憶錯覺:記憶如何影響了我們的感知,思維與心理?

圖片來源:douban.com

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完全取決於學到的知識和經歷的事情,還有這所有發生的一切對我們的影響。如果沒有了記憶,你連自己是誰都說不出來,因此記憶可以說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但是,你的記憶可靠嗎?為什麼共同經歷一件事的人,會彼此回憶出不同的故事?為什麼你想不起來出門前有沒有關燈,卻能很輕易的想起「9·11」事件和冒著濃煙的雙子塔?為什麼犯罪事件的受害者會記不清暴徒的長相?還有,我們的記憶真的能被篡改嗎?《記憶錯覺》這本書就為你揭開有關記憶的秘密。

本書作者茱莉亞·肖博士的研究領域為犯罪學和犯罪心理學,但她喜歡稱自己為 「記憶黑客」。這本《記憶錯覺》於2016年出版,目前已經被翻譯成14種語言。全書一共有十個章節,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比如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記憶?傳說中的記憶操縱術是否真的存在例如催眠或者心理暗示的?記憶如此不可靠,但卻是我們唯一的記住過往和學習,知識的能力,我們該如何減少記憶錯覺,保護我們的記憶的真實性?看完這本書,你都能找到答案。

錯把妻子當帽子

圖片來源:douban.com

2015年剛剛過世的奧立弗·薩克斯,是一位卓越的神經病學專家,同時也是聞名全球的暢銷書作家,在他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心理學類書籍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這本《錯把妻子當帽子》。

全書共有24個較短的章節,每一章都講述了一個作者在漫長的接診過程中所遇到過的癥狀稀奇古怪的病人的故事。比如第一個病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音樂家和歌唱家,卻無法識別他人的臉。但這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上的臉盲症,他的癥狀嚴重到甚至會把沒有生命的事物看成是人臉,常常在馬路邊上把郵筒看成人而去跟郵筒搭話。他的視力並沒有嚴重的問題,但因為大腦主管視覺的部分長了一個腦腫瘤,導致視覺功能慢慢退化,所以他無法正確的解讀眼睛所看到的視覺圖像。看圖片的時候,他無法看見全景,只能看到細節;他分辨不出來,放在地上的到底是他的鞋,還是他的腳;當他向醫生告別的時候,他甚至把妻子的頭當成了帽子,試圖把妻子的頭拿起來戴到自己的頭上去;當他的學生靜止不動時,他無法認出任何他們,除非他們稍微動一下。

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很多電影中的橋段,其實都來自於現實生活。當你接著讀下去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永遠19歲的水手,你會看到一個婦女的雙手突然有了自己的意志,而另一個男人卻堅持認為自己的左腿不見了,但是他的左腿明明還好端端地長在他身上。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病人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大腦神經系統出了問題。但是這並不是一本獵奇的小說,作者希望能夠通過這些離奇的案例,讓我們了解大腦到底是如何維持正常的。看完這本書,也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白保護大腦的重要性,因為大腦只要有一點點問題,就能讓我們所熟識的那個正常的世界分崩離析。

對權威的服從: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

圖片來源:douban.com

從小到大,老師和家長都不停的對我們說,要聽老師的話,聽爸爸媽媽的話,要服從上級,因為只有服從,整個社會結構才會穩定,才會有紀律。但是個人之於社會,究竟誰重誰輕?如果個人的道德判斷與社會權威的判斷發生衝突,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和良知,還是盲從權威呢?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不乏有服從邪惡的權威而釀成的悲劇——希特勒和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服從權威的研究中,最負盛名的還是1960年到1963年在耶魯大學進行的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首次把可控的實驗室環境引入了科學研究中,設計了19個獨立的、環環相扣的實驗。他的研究問題很明確,當權威角色下達命令,要求一個人做出挑戰其個人認知和道德的行為時,會對這個人產生怎樣的直接和即刻的影響?本書的作者就是實驗的設計者,米爾格拉姆本人。在這本書中,你可以詳細的看到他設計這個社會心理學實驗的始末以及它的主要結論。更重要的是,作者並不是只想研究服從到底是怎麼回事,他還通過一系列精妙的實驗設計,來探討有哪些因素,可以讓我們在面對權威的命令和內心的道德底線相衝突的困境時,仍然堅持自我。

編輯:大琳砸

果殼少年

ID:guokr_junior

果殼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知識產品

還不快關注一下!

雖然還不能評論

但你在後台的留言我們都看得到

當然還有你的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少年 的精彩文章:

我們給你的老師準備了一份教師節驚喜
有人居然說地球不是球形?還有圖為證!

TAG:果殼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