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禪頒布一份詔書,展望北伐之戰,只可惜事與願違

劉禪頒布一份詔書,展望北伐之戰,只可惜事與願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諸葛亮集》,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主人公是劉禪。原文如下:

夫王者之兵,有徵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經至,亦不欲窮兵極武。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葉、中外,有能規利害、審逆順之數,來詣降者,皆原除之。昔輔果絕親於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項伯歸漢,皆受茅土之慶。此前世之明驗也。若其迷沈不反,將助亂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大凡王者之師,只有正義的征討而無戰場的廝殺。既威嚴而又仁義,是沒有誰能夠抗拒的。所以在鳴條那次戰役中,成湯的軍隊非常容易就取得了戰敗夏桀的勝利;周武王在牧野與紂王決戰,也很快使得紂王的軍隊陣前倒戈。

如此北伐大軍即將開戰,所到之處也不會好戰不止。對待那些能夠拋棄邪惡、歸順正義、用簞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迎接王師的,要按照我朝的法度,給予不同等級的封賞。至於曹魏的嫡親或旁系,又能認清形勢前來投降的,都可以得到寬恕並授予官職。從前輔果同智氏斷絕親戚關係,因而宗族得到保全;微子離開殷商,項伯歸順劉邦,都得到了封侯的賞賜。這些都是以前棄暗投明、得到賞賜的明顯事例。如果知錯不改,繼續幫助亂賊,不遵從我朝的神諭,便會禍及妻兒老小,不會有上述的寬赦。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軍不血刃」,意為軍隊未經血戰就取得了勝利,後來多比喻軍隊能夠以德服人。這句成語與「兵不血刃」的意思非常類似。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前夕。後主劉禪於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頒布詔書,吹響了北伐的號角。在這份詔書中,劉禪堅信北伐大軍一定會進展順利、軍不血刃,很快便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還對招降納叛做了具體的部署和安排。這當然是鼓舞人心之舉。不過很可惜,無論是劉禪還是諸葛亮看來都高估了形勢,第二年諸葛亮發動的「一出祁山」之戰以北伐大軍的慘敗而告終。

參考書籍:《三國志》、《諸葛亮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何顒欣賞袁紹和曹操,為何卻偏偏疏遠袁術,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三國成語故事:百舉百全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