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號稱萬曆新政的前奏的「隆慶改革」是如何開展的?

號稱萬曆新政的前奏的「隆慶改革」是如何開展的?

原標題:號稱萬曆新政的前奏的「隆慶改革」是如何開展的?


「隆慶改革」,又稱為「隆慶新政」,是指明代穆宗統治時期的新政局面。因為其年號為「隆慶」,故稱之。這一時期穆宗在位時期雖然只有六年,但這一期間穆宗力行節儉,文臣武將忠誠用命,使得明代自英宗以後腐壞的局面頗有好轉。


隆慶皇帝


穆宗朱載垕即位前居住於宮外藩邸,相對而言對於民間情況較為了解,《明史》稱穆宗「端拱寡營,躬行儉約」相比之前動輒攪擾民間的英宗、武宗,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明穆宗大膽任用賢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頗有才幹的能臣均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腳,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也鎮守邊境,一定時期內保障了大明王朝的大局穩定。隆慶期間的社會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大型工程和徭役有所減少,對平民百姓的剝削較為減輕,國內良好的狀況為後來萬曆大改革奠定了基礎。



俺答封貢後的互市局面

由於嘉靖帝在位期間長期怠政,在明朝的民族關係和對外商貿等方面均積弊甚多。高拱、張居正等主持內閣時期,提出加強北邊防務,修築加固長城,提高軍事防禦能力,並重用王崇古為宣大總督,一改過去處處設防的呆板戰術,轉而採取靈活戰術防衛邊境。隆慶四年(1570年),以把漢那吉降明事件為契機,在明廷和蒙古三娘子等共同努力之下,明朝與蒙古之間結束了長達二百年的敵對戰爭狀態,達成封貢協議,史稱「俺答封貢」,用和平手段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北部邊境問題。此後直至明朝滅亡,北方邊疆上再未有與蒙古的大規模的戰爭。



明代修築長城


隆慶元年(1567年),在譚綸等人的建議之下,隆慶帝宣布廢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這項政策只開放了一處口岸,而且只允許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對外貿易,並且仍禁止對日貿易。據學者估算,從隆慶開關到明朝北京政府滅亡這不到八十年間,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總數遠超為3億兩。這個數額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30%。可見隆慶開關對於中國參與世界貿易的巨大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

張廷玉等:《明史》


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慶政局的走向——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中心的考察》

晁中辰:《明代隆慶開放應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兼與許蘇民先生商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張廣泗一生有何功過?為何歷史上對其評價毀譽參半?
三國末期所謂的羊陸之交是什麼?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