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瀛莫血戰:宋朝縱深防禦阻擋契丹鐵騎
原標題:宋遼瀛莫血戰:宋朝縱深防禦阻擋契丹鐵騎
一、戰役的背景
殘酷的宋遼戰爭在公元987年和989年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宋軍曹彬主力在岐溝關,潘美的先鋒軍在蔚州均被遼軍擊敗,隨後遼軍南征又摧毀了關南地區宋軍主力,確立了宋遼戰爭的優勢局面,宋軍改為防守為主。在988年和989年的軍事行動中遼軍收復了曾被定州軍閥孫行友攻克的易州打開了宋軍北方的一個重要門戶。但遺憾的是耶律休哥在唐河遭到李繼隆的反擊,損失慘重,而其後989年耶律休哥再次受到李繼隆的打擊在徐河之戰中身負重傷,而且部隊再次被重創,宋遼雙方再次構築了一個新的平衡,其後10年遼軍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攻勢。
不過平靜隨著趙光義的病逝再次被打破,宋遼戰爭的第二次高潮終於到來了!遼國蕭太后母子利用宋真宗上台不久,親自帶領大軍發動了旨在征服宋朝的大規模南征。這場戰爭的焦點無疑是瀛州裴村之戰,此戰宋將康保裔陷於敵,對此戰眾家各有說辭,所謂「權威」的《中國軍事通史》更是繪聲繪色描述道:「范廷詔約與次日早上合軍擊敵,不料當日晚上范廷詔偷偷的率部逃走」事實真是這樣么?讓我們帶著疑問共同探討整個戰役的經過吧!
二、戰役的準備
遼國的軍事準備在咸平2年也就是統和十七年七月就開始了,遼史記載「秋七月,以伐宋詔諭諸道。」依據宋朝知代州柳開的奏報八月契丹軍已經開始試探性的攻擊,「伏自八月以來,聞河北邊上敵人屯結甚眾,又數侵犯雁門瓶形寨、寧化軍。度其奸謀,必不輕退」。依據全遼文宋順墓誌「統和十九年九月,承天皇太后金壇拜將,玉帳運籌,因興丹浦之師,直指黃河之渡」。遼軍應在九月開始全面展開,不幸的是遼軍兵馬未動先折大將著名將領耶律斜軫去世,遼史記載「從太后南伐,卒于軍」遼史耶律斜軫傳。但這並沒動搖這位鐵腕政治女強人的決心,十多萬精銳遼軍浩浩蕩蕩南下踏上了企圖征服一個龐大帝國的征程。
而同時宋朝也在積極準備,七月在遼方「詔諭諸道」的同時宋朝就得到了情報開始積極準備了。不過和遼國一樣宋朝宿將也開始凋零,兩次重創耶律休哥的李繼隆因為擁立楚王元佐,已經被架空了軍職,宿將曹彬先於耶律斜軫數月也去世了。宋朝任命了一系列將領「忠武節度使傅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西上閤門使、富州刺史張昭允為都鈐轄,洛苑使、入內副都知秦翰為排陣都監,萊州防禦使田紹斌為押先鋒,崇儀使石普同押先鋒,單州防禦使楊瓊為策先鋒。」此外鎮,定,高陽關河北三大鎮分別由猛將葛霸,范廷詔,康保裔指揮,特點是增強了統一指揮和調度傅潛「光榮的」成為第一任身兼三個大鎮的最高指揮官統一調度河北軍事。此外宋真宗頒發了一系列的官員加恩以鼓舞士氣。該年八月宋真宗為了向遼軍示威也為了顯示自己對軍隊的領導力,在京師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式並親自參加檢閱京師的衛戍部隊,史載:「上至行營,諸軍陣於臺前,左右相向,步騎交屬,諸班衛士,翼侍於臺後。有司奏成列,上升台東向,召從臣觀之。殿前都指揮使王超執五方旗以節進退。…….有司奏陣堅而整,士勇而厲」這次閱兵規模浩大「夜三鼓,殿前、侍衛馬步諸軍二十萬分出諸門,遲明乃絕」。
三、中山血戰
九月契丹人終於開始全面行動,蕭太后母子到達南京「九月庚辰朔,幸南京。」。
遼國的進軍路線是從威虜軍,保州方向實施突破直逼宋軍河北西路的要塞,宋朝鎮、定、高陽關路押先鋒大將田紹斌「素勇悍」和石普,以及保州守將楊嗣商量後決定迎戰,於是遼宋雙方先頭部隊率先在保州以北的廉良河打響了這場可怕戰役的第一槍,這場戰鬥異常激烈田紹斌在指揮部等到了夜裡石普和楊嗣仍然沒有回來「及夜,普、嗣未還」,田紹斌一看形勢,估計宋軍有麻煩了,馬上提兵出援,到了廉良河一看宋軍果然已經敗退而且「頗喪師眾」田紹斌「即合兵疾戰」,宋軍反敗為勝,遼軍損失慘重慘敗而退,此戰宋軍斬首五百級,上報的殺敵數高達兩千之多,獲馬五百匹。。宋軍獲勝傅潛馬上派右侍禁郭均快馬報捷,真宗得到捷報異常興奮,群臣紛紛奏賀。雖然宋軍首戰告捷但實際前線形勢相當不樂觀,田紹斌取勝後馬上寫信給傅潛陳述了前線形勢:「潛屯中山,紹斌三馳書於潛,且言:「邊眾大至,但列兵唐河南,背城與戰,慎無窮追。」可見遼兵來勢之兇猛。此外各邊將紛紛要求定州的三路總指揮傅潛增援「延昭與楊嗣、石普屢請益兵以戰」,不過傅潛統統一概加以拒絕緊縮唐河防線。遼軍前鋒被擊潰後,並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他們會同主力十月在蕭太后的帶領下再次突入宋朝邊境,攻打遂城要塞,遂城守將是楊業之子楊延昭,此人號稱「楊無敵」頗有大將之風,他採取了女真人冰城戰術在城頭上澆水,由於天寒結冰後非常濕滑,遼兵難以立足,只得悻悻而退,撤退時遭到宋軍襲擊,丟棄了不少鎧仗輜重。蕭太后在遂城碰了一鼻子灰後不甘失敗繼續南下,攻擊定州西北狼山鎮石砦。對於遼軍的入侵宋軍將士士氣高昂出戰很多士兵「咸自置鐵撾、鐵棰,爭欲奮擊」但主將傅潛依然堅持防禦策略,閉門不出。
由於沒有任何援兵,很快狼山鎮石砦被契丹攻破,隨之遼軍「悉銳攻威虜,略寧邊軍及祁、趙游騎出邢、洺,鎮、定路不通者逾月」真定,中山一帶一時間敵騎充斥,各地紛紛戰情吃緊,對於遼軍的咄咄逼人,不少大臣要求皇帝親征,柳開上奏道:「深恐大寒之際,契丹轉肆衝突。臣愚乞陛下郊禮既畢,慶賞才行,五七日間,速起聖駕,徑至鎮州,躬御六師,奮揚威武,勿生遲疑之慮,勿聽猶豫之謀」宋真宗十二月二日決定親征下詔辛河北。在皇帝親征的鼓舞下,宋軍紛紛出擊威虜軍大將石保興乃石守信之子「發官帑錢數萬緡分給戰士」打退了契丹軍,殺死一名敵軍的高級將領。契丹軍又圍攻蒲陰,蒲陰是真定,中山和關南地區的會兵通道之一可謂戰略要地,此時蒲陰守軍不過「神勇軍士千餘人」大將周仁美和田敏帶領萬名士兵前往救援,田敏不負眾望帶領輕騎組織突圍,並且在周仁美帶領下擊退來犯之敵。在翼州大將張旻奮勇殺敵,擊斃遼軍千餘人,繳獲戰馬上百匹。李繼宣這位大宋第一勇將聽到契丹人在壞德橋活動也帶領三千輕騎追擊,契丹人渡過定州附近的懷德橋後把橋焚毀,李繼宣立即架橋繼續追擊了幾十里,契丹隨即南下滹沱河在鎮州附近的中渡橋,常山橋焚橋後趨豐隆山寨,沒想李繼宣馬上組織修復常山橋,契丹人無奈只好再次逃跑,可惜傅潛性格怯懦「不令遠襲,以故無功」。在河東戰線上府州的折家軍奮勇主動出擊擊進入遼境破遼軍黃太尉寨,消滅敵軍一千五百餘帳,繳獲牛羊馬無數。而對比宋軍各將紛紛出擊河北總指揮三路都部署傅潛的作戰顯得消極了許多,任憑遼軍在河北橫行掠奪,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不過其死守雖然被動但契丹卻也無從下手,畢竟唐河大陣宋軍經營多年,頗有縱深和力度。蕭太后見無法取勝就開始東進向關南地區進發,目標當然是河間府。宋軍傅潛命令三路排陣使王漢忠追擊「追斬甚眾,獲其貴將」。.
遼軍在鎮,定,祁,等地的作戰已達2月之久,應該說遼軍還是很想拿下中山和真定的但在宋軍的頑強抵抗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終究毫無所得,傅潛雖然懦弱,但客觀而言其防守反擊戰術還是對頭的,但其防守過於消極,成了消極防禦,防而不擊,使得宋軍雖然各要塞幾本安然無恙,但卻未能對遼軍給與更大的打擊!使得遼軍主力毫不費力的殺向河間府。
四、決戰河間
根據宋會要的資料遼軍是在咸平三年正月初到達河間府。而十二月甲子,宋真宗來到大名府,年輕的皇帝身披鎧甲出現在中軍、任命王顯宋湜分押後隊,王超為先鋒,周瑩為駕前軍都部署,石保吉為行營先鋒都部署,以魏咸信為貝、冀行營都部署。帝國軍隊綿延數十里。同時河東軍團東進的增援次年正月到達河北,宋軍各路人馬開始齊集,朝廷見時機成熟發出了會戰指示。對於契丹軍的動向開封對傅潛也做出了新的指示「朝廷屢間道遣使,督其(傅潛)出師,會諸路兵合擊」,但對於朝廷的指示傅潛仍然置若罔聞, 甚至「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領前軍赴鎮、定與潛會。潛卒逗遛不發」,而此時強大的高瓊河東並,代兵團也東進越過太行出土門馳援鎮,定路。鑒於宋軍實力逐漸加強,范廷詔,秦翰,桑贊,張昭允不斷催促傅潛出兵。傅潛就是不聽。范廷召等大怒,辱罵傅潛「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嫗爾。」傅潛無言以對。都鈐轄張昭允又勸,傅潛笑著說:「賊勢如此,吾與之角,適挫吾銳氣爾。」,最終傅潛和范廷詔達成了妥協,主戰派的高級軍官定州都部署范廷詔率領將領秦翰,桑贊,荊嗣三位勇將領兵1萬人其中騎兵8千,步兵2千為先鋒。剛從嘉山防線撤下來的荊嗣負責為後軍指揮。傅潛答應自帶大軍為後援.。
另一方面高陽關部署司部隊也開始行動,高陽關都部署是高瓊前任原並,代都部署康保裔,身居侍衛馬軍都虞候的高級武官,此人「喜賓客,善騎謝,屢經戰陣,身被七十創,開寶中,又從諸將破契丹於石嶺關」是一個忠勇的職業軍人。對於遼軍東進和朝廷的會戰指示,康保裔指示他的先鋒部隊,張凝和李重貴部開赴楊疃,自帶人馬開赴裴村。裴村長編記載位於瀛州西南,但具體何處未加表明,筆者參閱了一則不太確切的遼史史料遼史耶律諧傳:「統和四年…..是歲,伐宋,宋人拒於滹沱河,諧理率精騎便道先濟,獲其將康保威」這個史料有點問題,康保威如果是康保裔的錯誤,時間如果不是「是歲」所指的統和四年而應該是十七年。那麼這個康保威就是康保裔那麼那麼裴村的地點就能明確了,而且於情也比較合理,根據《方輿紀要》記載「滹沱河府西南二十里」那麼康保裔部隊位置應該就是在瀛州西南20多里的河畔,張凝軍應該在離肅寧寨不遠的肅寧舊寨南楊疃一帶活動,楊疃方域紀要記載「舊城周十六里,內有子城,周三里,宋時築以屯兵,城旁又有肅寧寨,地名南陽疃」 兩軍距離估計在40里-50里左右。
筆者估計康保裔的計劃是正面有高陽關和中山構成的主力迎戰,根據張凝傳的記載「咸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設伏於瀛州西,出其不意,腹背奮擊」張凝和李重貴部似乎是被康保裔作為奇兵背後偷襲。
此時康保裔在等待鎮,定州部署司的援兵。康保裔明白沒有中山主力支援打贏一場主力正面野戰,取勝希望是渺茫的!我們分析一下宋軍當地的部署,由於沒有咸平年的部署資料只好拿慶曆年作為參考,高陽關都部署麾下禁軍在慶曆年間:
騎兵有以下番號:雲翼、騎捷、武衛、振武、驍銳、雲翼、員僚直、驍捷、萬捷共指揮56個,步兵番號如下武衛、振武、宣毅、雄勝、招收、共指揮26個。
合計也不過只有82個指揮,騎兵400人共計2萬2千餘人步兵1萬3千餘人,合計3萬5千餘人。而這還是慶曆增兵禁軍翻番後的數量。且後來隸屬高陽關路的貝冀兩州部隊似乎也不在康保裔統帥之列,當然我們不排除當時部隊部署會有一些其他地區的增援,但就總體而言高陽關都部署的本地作為野戰機動力量的禁軍不會超過4萬左右。當然還有不從事戰鬥的廂軍和戰鬥力稍弱用來守城的民兵,民兵數量慶曆年間:「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領鄉軍義勇七十七指揮,四萬二千五百八十人」這樣加起來總數才接近10萬。而莫州,雄州,霸州,滄州這些要地可能也要部署一定數量禁軍,真正可以調動的野戰禁軍部隊數量就更少了,估計能有2--3萬就不錯了。
所以康保裔在焦慮地等待著中山的援軍,但不幸的中山來的不過只有步騎萬人,傅潛徹底的把他們忽悠了一把,他根本就是在中山按兵不動,范廷詔,康保裔們的這一刻就被註定了失敗而又悲壯的命運!
戰事完全脫離了康保裔設想的軌道,范廷詔的部隊,首先遭到了遼軍的打擊。范廷詔軍正月五日抵達肅寧寨也就是平虜寨,按荊嗣傳說法「過平敵城,遼眾十餘萬來,嗣屢出戰」(23)
范廷詔軍應該是在平敵城和遼軍遭遇的,平敵城筆者估計應該是平虜寨的別稱。而《方輿紀要》記載「宋雍熙三年,置平虜寨。淳化初,改平城。景德二年,又改為肅寧城。」,范廷詔軍和康保裔相隔滹沱河距離應在50里左右,張凝軍所駐楊疃在范軍東南,距離稍近。按這個位置而言范廷詔軍似乎是準備和張凝先鋒軍會合才是,筆者估計范軍可能準備和張軍會合背後襲擊,此點待考。范廷詔列出方陣向東運動,同時派出使者和康保裔均聯絡,準備合戰。但遼軍顯然不會坐等宋軍會師,一場阻擊戰開始了,遼軍主帥耶律隆慶發出了進攻的號令,遼史記載了戰鬥的慘烈:南伐,宋將范庭召列方陣而待。時皇弟隆慶為先鋒,問諸將佐誰敢當者,遼將蕭柳曰:「若得駿馬,則願為之先。」隆慶授以甲騎。柳攬轡,謂諸將曰:「陣若動,諸君急攻。遂馳而前,敵少乵。隆慶席勢攻之,南軍遂亂。柳中流矢,裹創而戰,僸皆披靡。」一部分宋軍被擊潰後「逃入空墅「被」圍而盡殪」。可見范廷詔軍遭到了遼軍10倍於己的優勢兵力雷霆般的打擊,而宋軍的抵抗也極為頑強,黃昏時分范廷詔第二次派出他的使者前去康保裔軍求援,此時宋軍的前陣已經被攻破只是靠著後陣勇將荊嗣在支持著,康保裔迅速得到了范廷詔的求援信號。但康保裔並沒有全師赴援,顯然他高估了中山部隊的力量,康保裔做的僅僅是條抽出一部分精兵赴援。這一點宋史和長編記載時稍有不同的,長編是這樣記載的「保裔即領兵赴之。至瀛州西南裴村,而廷召後陣已與敵遇,使來趣兵,保裔選精銳與之」而宋史記載比較簡單:「諸將與戰於河間,保裔選精銳赴之」看上去差不多,但長編說法更為細緻!長編的說法就是康保裔到了裴村自己壓根沒動是選精銳「與之」當然是把軍隊交給那個使者打發回去救援了!同時「會日暮,約以詰旦合戰」那意思就是我先給你一部分精兵,你先頂著,明天再一起合戰。筆者再次懷疑可能范廷詔軍實際是準備和張凝軍會合,如果康保裔全軍而往必然打亂原來的部署,所以沒有全力赴援!
但問題就在於范廷詔頂不住了,此時的范廷詔部隊已經被切割,荊嗣後軍已經和大部隊分開,顯然范廷詔根本沒法如《中國軍事通史》說的偷偷溜走,在那樣的環境下如能偷偷溜走那倒是天字型大小軍事家了。夜色降臨了,但契丹人的進攻勢頭一點也沒減弱,宋史荊嗣傳記錄了那天夜間的戰況:「夜二鼓,敵再至」。顯示半夜契丹軍再次發動了針對范廷詔部隊的猛攻,范廷詔看到後軍被圍果斷派出秦翰,桑贊前去接應荊嗣,荊嗣不愧為勇將,他對秦翰說:彼不利夜戰,我當破其砦,以趣大軍。即與贊、翰合勢,戒所部望敵炬火多處并力沖之。可以想像這一夜宋遼軍團經歷怎樣的殘酷的戰鬥。天終於亮了,疲憊不堪的宋軍終於突破了遼軍防線看到了瀛州城牆,但由於遼軍的干擾范廷詔未能和關南宋軍會合,而且打了一天一夜的范廷詔軍很難再給康保裔多少幫助了。
而此刻令人欽佩的契丹勇士也拖著疲憊的身軀避開康保裔的監視從小路偷偷渡河,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河間府軍團的宋軍將士聽到了契丹鐵騎踐踏大地的雷霆轟鳴。契丹人在人數上佔據局對優勢,而康保裔的高陽關野戰軍團,抽調了一部分去救援范廷詔不知去向,另一部分由張凝帶領準備伏擊,估計手裡能有1-2萬禁軍就不錯了,契丹軍利用兵力優勢迅速包圍了宋軍,圍陣厚達數重,康保裔麾下的軍官們一看就發現本軍已經極為不利,於是建議迅速突圍,筆者認為應該說這建議是正確的,中山的部隊並沒有來到,單憑康保裔手裡的那點人馬根本不是對手,唯有迅速設法突圍,如果組織得當,能撤到不遠處的瀛州,損失不至於那麼嚴重,但這麼做也不是沒問題,一旦撤退,士氣瓦解,遭到騎兵追殺,如果一旦沒組織好,損失也不會小。康保裔也許就是這麼想的,筆者猜測康保裔決定賭一把,幻想中山方向會有更多的援兵趕來,幻想張凝的伏兵能夠出其不意擊垮敵人,幻想范廷詔也許沒有受到重創正從背後開始攻擊。於是康保裔曰:「臨難無苟免。此吾效死之日矣。「於是開始決戰。戰鬥的殘酷也許並不亞於10多年前的那場君子館戰役,宋軍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前後交戰數十合,宋軍用「勁弩擊敵」,持續抵抗了將近2天,遼軍受到了慘重的傷亡,而駐紮在楊疃的宋軍張凝,李重貴部也在第二天下午3點左右從背後開始攻擊遼軍「出其不意,腹背奮擊」和康保裔軍前後夾擊。宋軍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但遼軍實力極為強大,很快張凝李崇貴的部隊也陷入反包圍「腹背受敵,自申至寅,疾力戰」 張凝之子張昭遠年方18歲,這位少年英雄殺入重圍將被困的宋軍救出。
但我們的康保裔就沒那麼幸運了,連續2天的戰鬥,因為中山的援兵始終沒有到來宋軍幾乎已經「兵盡矢絕」。張凝,李重貴部是在早上凌晨3點到5點戰鬥結束,契丹人退去,筆者估計康保裔軍的戰鬥應該差不多也在此時結束,康保裔軍被消滅幾乎全軍覆沒,康保裔,監軍宋順被俘,十多名各級軍官官員戰死。遼軍「獲兵仗、器甲無算」但遼軍顯然也筋疲力盡,沒有對張凝軍進一步圍剿,撤退而去。按范廷詔的戰報:宋軍在瀛州西的戰役中斬首2萬級,筆者認為如果以斬級數而言則肯定是誇大的。但如論殺敵數從戰役的慘烈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可見遼軍取勝後也是損失慘重。遼軍鑒於經歷了苦戰後的損耗並沒有乘勝擴大戰果南下,或者圍攻瀛州,而是避實擊虛,繞開大名宋真宗率領的宋軍主力,進入山東地界,濫加劫掠。
宋真宗得到敗報是極為惱火的,大約在10天後,作出新的部署,任命范廷詔為,貝,冀,高陽關都部署實際成為宋軍戰場最高指揮官,葛霸為副都部署,封賞,楊延昭,石普,田紹斌,李福等有功戰將,激勵士氣。命令石保吉王繼英和傅潛赴冀州,而傅潛一到冀州的同時高瓊就到了定州部署司,宣布解除傅潛的指揮權。隨後傅潛在大名被逮捕!當朝文人們早就對傅潛擁兵不戰很是不滿,紛紛參劾,傅潛被流放房州得到了處罰。宋軍由是士氣大振,在范,葛二將被任命為貝,冀,高陽關都部署後的數日,宋軍范廷詔,葛霸,張凝,蔚昭敏在莫州夜間伏擊遼軍,遼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范廷詔的戰報宣布斬首萬級,獲器械等不計其數,大批被俘掠的物資,百姓被奪回!李繼宣也奉高瓊之命一路追擊一直追到拒馬河!田敏也屢屢出擊!就在宋軍大獲全勝全面反擊之時,也有少數將領怯懦不戰,貝,冀副都部署王榮帶領五千騎兵只是做樣子帶著兵馬跑來跑去,馬累死上千匹,卻不敢交戰。真宗後來把這些累死的戰馬統統加以厚葬!
遼軍在經歷了莫州慘敗後,也結束了該次南征,帶著破滅的夢想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幽州。數萬名將士永遠長眠在了河北的土地上,再也回不到養育他們的草原了!而經歷了戰火煎熬的河北則是一片殘破,受到極大破壞,宋軍高陽關都部署司損失慘重,指揮官被擒,無疑對宋軍又是一個心理上的陰影!
五、後記
咸平第一次宋遼戰役宣告結束,這場戰役標誌著宋遼戰爭進入了最後的高潮。遼軍戰後整整休養了一年半之多,直到咸平四年再次發動遂城戰役,但結果卻是一場災難性的慘敗。在瀛,莫戰役前雙方几乎休戰了10年,這一戰遼軍企圖以宋朝新君剛立,征服宋帝國。但實際結果雖然斬軍殺將,但仍然沒有達到壓倒宋朝的目的,戰略上看沒有完成目標。而宋朝方面經過10年休整,實力基本恢復,士氣也非常高昂,並有一批優秀的骨幹中層將領。但高層幹部上,自僅存的優秀指揮官李繼隆罷職後,真宗卻不能提拔出一批年輕新銳,仍然沿用一些老邁昏庸的所謂宿將和藩邸不懂軍事的近臣,指揮上雖然設了三路都部署企圖統一指揮,但結果卻使得指揮更為僵化,不如太宗時代靈活,更別提太祖時代了。傅潛作為三路都部署顯然是不合格的,即使和後任王超相比也差距頗大,以至於宋軍損失慘重,河北民生遭到重創,未能利用宋軍高昂的士氣扭轉宋朝的戰略守勢,其罪當誅!
范廷詔瀛州之戰雖然歷經苦戰,但沒能及時赴援,雖有一定責任,但也有其苦衷,且能夠知恥後勇,莫州大破遼軍不愧為宋朝的優秀將領!事實上宋真宗也並沒有要處罰范廷詔的意思,我們可以解讀一下一段宋史高瓊傳記錄的的對話「先是,范廷召、桑贊所將邊兵臨敵退衄,言者請罪之。以問瓊,瓊對曰:「兵違將令,於法當誅。然陛下去歲已釋其罪,今復行之,又方屯諸路,非時代易,臣恐眾心疑懼。」很多人讀了前半句,誤解為,真宗要處罰范廷詔!但實際細讀,全句理解,尤其是高瓊的回答就明白了,要加罪的並非范廷詔等人,而是范廷詔部隊里一些「臨敵退衄」的邊兵。高瓊實際說得很明白「兵違將令」言下之意就是士兵違反了軍紀,顯然這條是不適合針對范廷詔的!宋史這段對話實際是編輯過的,筆者在王圭的《華陽集》中也看到了這段對話,但用詞有所不同,但表達的更為清晰「髙陽之戰范廷召等所領兵頗聞有不用命者,今釋不誅,後何以責死力。真宗以問王對曰:前日聖恩釋之令其眾分隸諸將,一日聞召而欲誅之,方疆場多虞儻眾懼而變生臣竊為國家憂。」從這段話很容易能看明白要問罪的是范廷詔手下不用命的一些士兵,根本不是針對高級將領,這也駁斥了一些所謂范廷詔為了逃避罪責謊報軍情的言論!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正面了范廷詔是血戰而退,中國軍事通史所謂不戰開溜的言論對於一本權威實際來說是多麼可笑和不負責任!
六、戰術分析
戰術上看,遼軍戰術是高明的,避實擊虛不和宋軍堅陣過多糾纏,運動中殲滅敵人。瀛州之戰,佔據內線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外線弱勢兵力,可謂教課書般的經典。在敵國土地上化外線為內線,佔據有利位置,令人拍案叫絕,努爾哈赤的薩爾滸內線破外線不過是形勢必然,而遼軍次戰卻是在敵國土地上主動創造內線優勢,佔據內線,離心攻擊,更勝之一籌。
但要指出的是傅潛畏縮不戰,也為遼軍充分展示內線優勢提供了便利,偉大西方軍事家約米尼認為:10萬內線軍隊對三支3萬人的外線軍具有天然的優勢。但40萬軍面對3支10萬人的軍隊這種優勢將蕩然無存。外線部隊數量多到一定的級別後,由於戰場容量限制使得內線軍數量優勢不能發揮而陷入苦戰,使得外線合擊成為可能。其次內線軍由於必須出動的人數增多補給困難會加劇,而且人數多其機動力優勢將大打折扣,而且留守部隊也必須增多而容易和敵人發生糾纏而無法擺脫,雖然主力獲勝但非主力的失敗將嚴重抵消勝利的戰果!
傅潛擁兵八萬而遣兵不過一萬使得范廷詔部幾乎一個晝夜就被徹底打垮,康保裔等也來不及全軍赴援。如果范軍兵力能夠雄厚一點多少能像康保裔那樣撐上2晝夜,其他軍團赴援可能就更大了!對於康保裔來說和張凝分兵意義不大,張凝的背後襲擊並沒有對遼軍造成突如其來的重創,筆者認為瀛州地界平坦難以埋伏,楊疃又是軍事要塞《方輿紀要》記載楊疃「舊城周十六里,內有子城,周三里,宋時築以屯兵」遼國不可能不加監視,所以所謂張凝傳所謂的的:「出其不意」其實根本就是在遼軍掌控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前後夾擊分散了自己的兵力,作用不大,反倒加劇了康保裔的兵力劣勢,為遼軍各個擊破!
而在唐河傅潛佔據了內線優勢,遼軍分兵劫掠,切斷鎮,定聯繫兵力分散,傅潛派出的李繼宣,田敏軍離心出戰均獲得勝利,但傅潛卻不敢充分利用內線的優勢,只是一味龜縮,第一階段遼兵勢盛,不戰尚屬合理,但第二階段在得到大名和河東部隊增援實力大增,戰場形勢發生變化時仍然拘泥防守,不敢放手一戰,說明了傅潛的統軍素質和耶律隆慶相比差距甚大!也導致了瀛州的慘敗。
七、結語
瀛莫之戰一場慘烈的大型戰役,也是一場經典的攻防戰,雙方均蒙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這一戰基本奠定了咸平三大戰的遼國繼續採取攻勢宋國繼續守勢的格局。宋軍再次領略了遼軍堅韌的戰鬥力和耶律隆慶,蕭達凜這兩位優秀指揮官的指揮能力。遼方也領略了宋軍的強悍戰鬥力,強大的縱深防禦。通過一次次的戰役宋國的防禦體系也日趨完善,到了澶淵戰役,遼國進攻很難再討到便宜了反倒損失慘重,而宋方也無力反攻,正如曹彬臨終前囑咐真宗的那樣「太祖英武定天下,猶委孫全興經營和好。陛下初登極時,承矩嘗發書道意,臣料北鄙終復成和好!」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