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聯最失敗的坦克之一:由二戰最成功的坦克改進 卻根本沒法用

蘇聯最失敗的坦克之一:由二戰最成功的坦克改進 卻根本沒法用

設計概念先進的T-34中型坦克在衛國戰爭初期給德國人帶來了強烈的衝擊,但蘇聯紅軍高層不久之後就意識到必須發展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作為T-34的替代品來使用,為此紅軍高層提出了新型中型坦克的一系列設計要求,希望能夠在盡量減小重量增加幅度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加強坦克防護水平,這個計劃就是後來有名的T-43型中型坦克。

T-43繼承了T-34的整體結構,其外形方面除了換裝一個更大的炮塔之外,整體上看起來與T-34差別並不是很大,然而在實際上該車擁有兩個主要改進方面,第一是車體首上和炮塔裝甲變得更厚,首上由T-34的45毫米前裝甲一舉變成75毫米,炮塔前裝甲由45毫米增加到了90毫米,大大增強了防護力。其次為了改善T-34人機工程惡劣的問題,其將原來的克里斯蒂懸掛系統改成了佔用空間更小的扭力桿承載系統,因此T-43成為了第一輛使用扭力桿承載系統的蘇聯中型坦克。其採用了類似於T-34/85的鑄造炮塔,最初使用的武器為一門76.2毫米口徑的F-34型坦克炮。

到了1943年3月,兩輛T-43的原型車已經生產完畢,隨後在人民軍需機械局(NKSM)處進行了戰鬥測試,結果發現其機動性在T-34的基礎之上甚至退步了不少,這是因為T-43的重量比前者重了近四噸,但動力系統卻一模一樣。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T-43以一個容量較少的車首油箱代替了T-34放置在車體側面的的八個油箱,因此其作戰半徑相比於前者整整少了100公里左右,這是一貫奉行"大縱深作戰"理論的蘇聯紅軍萬萬不能接受的致命弱點。唯一值得肯定的是由於採用了扭力桿懸掛系統,其行駛穩定性得到了提高,增大的內部空間也受到了紅軍士兵好評。

雖然T-43有相比於前輩更優秀的防護力以及承載系統,然而在機動性和航程上的缺陷並不能讓紅軍高層滿意。另外其糟糕的火力事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已經沒有更多空間去安裝更為強力的火炮了。

除了懸掛系統有所改變之外,整個T-43更像是T-34的一個失敗的改進型,而非能夠取代T-34/85的下一代新型坦克,由於其底盤的改造能力已經接近極限,因此T-43的發展前景十分不樂觀。有鑒於此,T-43並未變成紅軍高層理想中的T-34接班人,不過紅軍從其扭力桿懸掛系統上得到的經驗還是應用在了下一代T-44坦克的身上,總的來說,T-43還是扮演了一個從中型坦克到主戰坦克的過渡坦克角色,意義不可謂不小。(利刃/陶波列夫)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最強兵種難不成是炊事員?做飯可能只是他們的「副業」
全球最小的導彈:大小和一根黃瓜差不多 射程達2000米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