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睡前一小時讓孩子做這兩件事,勝過報十個早教班!

睡前一小時讓孩子做這兩件事,勝過報十個早教班!

文/毛豆媽

本文由:益智學堂(yizhixuetang01)


大家都知道,白天我最重視孩子的自由玩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就沒有正面的推動作用,相反,在某些方面,我也是個很雞娃的媽媽。對孩子的養育,本來就是寬嚴並濟,有放有收,孩子才能學得刻苦,也玩得開心,「玩」和「學」其中哪一方面失衡,對孩子都不好。

睡前的黃金一小時,是我特別重視的時間。是因為,睡前的一小時是孩子和父母都能放下各種雜事,全身心的互相陪伴的時間。現在大城市人生活都比較累,白天的時候感覺靈性被抽空,忙於各種瑣事,頭腦里也有很多安排 ,而睡前終於要結束這一切了。滿意的檢查一遍自己什麼都做完以後,就能夠和孩子一起,100%專註的和他聊聊天。

很多父母睡前習慣刷手機、朋友圈和熱點新聞,那就太浪費這黃金一小時了,這是多麼寶貴的親子機會啊!

我家的睡前一小時,並不包含睡前看書的時間,那是屬於睡前閱讀的。我們說的睡前一小時,是指所有睡前閱讀完成後、關大燈開小夜燈、上床躺好、準備進入睡覺氣氛的一小時。

毛豆是個5歲的精力旺盛的男孩子,需要這一小時平靜下來入睡,我也靜靜享受這一小時心無雜念、不看手機的時刻。

這一個小時,我們一般安排這四件事情:

1

讓孩子回顧這一天的煩惱和喜悅,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捫心自問,即使是作為一個還比較負責的媽媽,白天時對孩子的回應,也經常湮沒在繁雜的瑣事之中。毛豆向我提出一個要求,我有時會機械回應,因為家裡和工作上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而沒有大塊的時間反思:孩子的需要哪一部分已經變了,而我沒有跟上,會不會我已經不再了解他了?

更何況,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老師不會照顧的特別細,下班接孩子時,父母一般又沒有悠哉悠哉的心情,所以孩子在白天的很多心聲,沒有被我們「接住」。

而晚上是我們都最放鬆的時刻,很多情感的流動都是暢快的。

孩子,有時候要的並不是關注(attention),而是和你的情感連接(connection),確知被父母所愛。

睡前一小時讓孩子做這兩件事,勝過報十個早教班!


比如前幾天我們去泰國玩,也堅持了這樣的黃金一小時。我白天的時候注意到,毛豆 和女孩子小K(在清邁時,我租住在小K媽媽的別墅里)玩得很好,但是有一件小事,讓我覺得有些疑惑。小K很喜歡我們從國內帶過去的電子手寫畫板,因為清邁很少有賣,所以愛不釋手玩了好幾天。有一天,小K正在玩的上癮,毛豆也想玩,想把電子手寫畫板要回來。小K就想了個主意:「毛豆,你先下樓去跑幾圈,再上來我就給你玩。」

毛豆說:「好的!」就咚咚咚跑上跑下的在別墅裡面轉了一圈。

回來以後,小K還是沒玩夠,於是她又對毛豆說:你再玩玩我的娃娃家吧!我一會就給你!」

毛豆去玩了,回來以後想要回電子手寫畫板,小K還是沒玩夠,又對毛豆說:你再去樓下跑一圈吧,回來我再給你!

毛豆這次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跑下去了。

其實當時我就坐在小K旁邊的床上,我很想對毛豆說:「是你的東西,你有權利要回來,拒絕小K的要求的。」但是我還是忍住了什麼都沒說。孩子之間的相處問題,還是要給孩子一定的反應機會。

當日晚上的黃金一小時,我關上所有燈,清邁的晚上涼風習習,遠處傳來蟾蜍咕呱咕呱的叫聲,真是一個美好的夜晚!我們一起享受著窗外的自然,特意對毛豆說起這件事,對他溫柔的說:

「其實你可以拒絕小K的呀,那是你的手寫畫板,你可以說:不,我不想跑了,我要玩,你要還給我。」

毛豆說:「我知道啊,我是可以這麼做,但是我想讓小K多玩一會兒,因為她家裡沒有,我們回北京以後,她可就玩不到了。」

原來如此!幸虧我當時沒有干預,否則就折損了一個孩子的善良。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位調皮男孩的媽媽,孩子總是不願意聽他的話,她為有一個不好管的孩子而苦惱。後來她專門用晚上睡前一小時來聽孩子的心聲,原來孩子那些搗亂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孩子的焦慮與呼喊。而當孩子確知在睡前一小時可以被媽媽充分包容、以原原本本的自我存在時,和媽媽對著乾的行為就越來越少了。

什麼時候,怪獸不再是張牙舞爪的怪獸?嗯,當你愛它的時候。

睡前一小時讓孩子做這兩件事,勝過報十個早教班!

跟隨我的粉絲們,孩子都越長越大了,孩子的需求變化的很快,一些更複雜的情緒,比如害羞、利他、討價還價、妥協,都逐漸出現了,我們真的跟上嗎?

平心靜氣的了解孩子白天發生了什麼,最好的時機就是你們倆都很平靜的黃金一小時。

2

我做的第二件事 ,就是繪本複述

在孩子平靜心情,和父母重新建立親子連接(connection)以後,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毛豆繪本複述。

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只不過有的時候懶得說、不愛說?

畢竟,輸出是比輸入更難、更費腦子的事情。就如同我們大人更喜歡看小說,而不喜歡寫作文一樣。看的時候有多爽,寫的時候就有多累,還要謀篇布局、想想措辭、上下文要連接好, 誰呆著沒事自虐腦子呀?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樣,但是勤于思考、善於表達一直是我對養成毛豆的目標之一,所以,「繪本複述」是我在睡前要他堅持做的第二件事。

這件事的本質,其實就是父母拿了一把鑰匙,把孩子的惰性小小的逼了一下,讓孩子堅持難度更高的主動輸出。

比如,毛豆每天白天都閱讀不少繪本,但是問他講了什麼,他又故意不說,咯咯直笑。其實我知道,他其實記得很清楚,但是懶得說。

應我的要求,他就勉為其難的說:那好吧,哈哈哈哈……然後就開始給我複述。

一開始的複述是最難的,他要運用短期記憶力回憶起繪本的內容,然後用邏輯思維想明白,哪件事情先說,哪件事情後說,哪件事情無關緊要不必說,哪個事情作為關鍵因素必須要交代清楚,否則聽者就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再用語言組織能力把這些元素串起來,這就完整複製了一個故事。

比如,昨天他看了一套比較搞笑的故事,叫做《芭蕾貓》。我要他睡前說給我聽,他想了一會兒,開始輸出:

嗯,這個故事是個很搞笑的故事(總體印象),他說的是一隻芭蕾貓和一隻XX狐(主人公先出場),然後做了搞笑的事情,這是因為芭蕾貓是個XX的性格(毛豆對其的人物描述)……

這就是一個孩子主動輸出的故事,長期在睡前堅持這樣的練習,孩子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等都會鍛煉的非常發達。毛豆經常會一口氣複述好幾個故事給我聽。這樣的主動表達習慣,讓孩子遠離用腦惰性,因為大腦也是用進廢退的。

千萬不要一開始要求孩子複述的特別完美,每個孩子的語言能力不一樣,只要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就值得鼓勵。有的孩子很小,但是能斷斷續續的講出文章里的一句話、兩個單詞,那也是特別好的起點。

有的孩子特別小,也可以趁機引進一些「思維工具」,教孩子講述故事的前因後果。比如,可以列印這張圖,告訴孩子,開頭要說什麼?中間要說什麼?結尾又是什麼?

睡前一小時讓孩子做這兩件事,勝過報十個早教班!


上面這張適用於小寶寶。大孩子的話,我覺得這張圖很實用。

睡前一小時讓孩子做這兩件事,勝過報十個早教班!

一個繩子上有幾個結,一個故事裡也有關鍵情節。比如,這個故事裡的人的性格是什麼?在什麼環境發生的?他們之間出現了什麼問題?接下來呢?教會孩子Next、Then、Finally的使用,這也是特別好的把孩子思維捋順的過程。

睡前的「複述故事」做完以後,其實還有更深階的東西,我目前做到了第三和第四階,分別是「故事接龍」和「自由創造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