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非洲叢林可能揭示人類進化的秘密

非洲叢林可能揭示人類進化的秘密

想想熱帶雨林,這幅畫不可避免地是黑暗和令人生畏的領域之一,在那裡,生物豐富,但也充滿令人震驚的神秘。它並不像草原廣闊,而是被壓縮成糾結的樹葉網下,掩蓋著捕食者和獵物,彌散和難以獲取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增加的潛伏危機。由於這些原因,人們一直認為人類只能在農業發展之後的最近幾千年里棲息於熱帶雨林。

事實上,我們還不清楚人類何時開始棲息熱帶雨林。但越來越多的證據正在解釋雨林, 即每年需要2,500至4,500毫米雨的森林 ,對早期狩獵採集者來說是敵對的「綠色沙漠」。

在南亞,現在有令人信服的考古證據表明智人迅速適應熱帶雨林的生活。在婆羅洲的尼亞洞穴(Niah Cave),從附近的熱帶雨林棲息地獲得的有毒植物可以追溯到45000年前,這是在該地區首次記錄人類之後不久。在斯里蘭卡,有證據表明至少在36000年前直接依賴雨林資源。去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在蘇門答臘熱帶雨林環境中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令人震驚的70000年前。

如果早期人類能夠適應南亞的熱帶雨林,那麼在我們這個物種誕生之初,他們也許在非洲更早地適應了。雖然這不是一個新建議,但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的物種在30多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給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大量的時間來適應不同的棲息地。

但是找到雨林居住的確鑿證據是很困難的。雨林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野外工作環境,尤其是因為溫暖和潮濕的條件意味著很少的考古記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此外,非洲雨林生態脆弱,每年的降雨量處於維持雨林所需的最低限度。這意味著,在史前雨林破碎化事件頻繁發生,使得在今天被森林覆蓋的地區很難建立過去人類居住的環境背景。除了少數有獻身精神的個人之外,非洲熱帶雨林在人類進化中的潛在作用幾乎沒有被發掘出來。

早期的非洲雨林居民?

儘管存在上述許多問題,但人們在大約8,000-9,000年前的農業發展之前,使用並可能生活在非洲熱帶雨林中。

這一研究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這對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的進化史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嚴謹的人種學研究表明,在非洲熱帶雨林中,野生植物食品的可獲得性被大大低估了,並且有一些證據支持古代對這種資源的開發。

一顆來自中非的古人類牙齒表明,大約250萬年前,我們的人類祖先就已經生活在森林邊緣的混合環境中。據稱適應森林的複合覓食工具早在265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已經遍布現代雨林的大部分地區。今年公布的新證據顯示,早在78000年前,人類就在肯亞開發熱帶森林/草原混合環境。

後來的人類化石可以追溯到大約22000年前的剛果,12000年前的奈及利亞南部,這些化石具有足夠獨特的形態特徵,表明它們所屬的人群並不經常與非洲其他地方的人類混在一起。具體來說,這些化石與生活在10萬-30萬年前的人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理相似性。他們可能是分開的,因為它們適應了生活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中。

在熱帶西非的實地考察也發現了驚人的文化相似之處。在12000年前生活在這裡的一些團體正在製作石頭工具,這些石頭工具更像是生活在類似早期時期的人們。當其他地方的人們開始嘗試農業時,為什麼這裡的人們保持著這種古老的物質文化傳統呢?他們是否選擇維持強大的文化界限?或者他們是通過距離還是其他因素來切斷的?

對人類進化的啟示

雖然我們仍在努力確定這些遺址的環境背景,但似乎有理由認為即茂密的森林區域可能在分離早期智人種群並從而多樣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區域代表了離散的人類棲息地,預示著我們的適應性或「生態現代性」的開始,並增加了驅動我們物種早期成員顯著物理變化的一系列過程。事實上,正如作者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所討論的,這種多樣化的過程甚至可能是我們生物可塑性和行為靈活性的熔爐。

這一點上進一步加劇。我們物種似乎與其他遺傳差異較大的人類共享非洲,如海德堡人、納萊迪人,或許還有其他尚未發現的物種。甚至有人建議,智人和一個或多個這樣的人類基因之間可能存在基因流動。如果得到證實,非洲多樣化環境(包括熱帶雨林)的變化,可能起到了促進這些物種後期持續生存的作用,以及隨後的人類基因流動事件方面發揮了作用。有可能最後一批物種如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隱藏在森林中。

鑒於過去十年的非凡發現,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過分教條化的人類進化論斷無疑是明智的。對非洲大片地區知之甚少的情況尤其如此,非洲的雨林地區僅佔220萬平方英里。唯一不可避免的事實是還有很多東西尚待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眼識珠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們首次發現:這種奇怪的寄生「愛情藤」把黃蜂變成了木乃伊
考古顯示:人類烤麵包歷史有15000年,比以前認為時間要早幾千年

TAG:大眼識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