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藥師經札記 經文 31

藥師經札記 經文 31

藥師經札記

(四十三)經文 31

文|皆仁法師

【復有無量堅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這一段是說還有無量數的慳貪有情,只知道一味的積累財物資產,連自己不捨得受用半分,更別說孝養父母,贍養妻兒了,他們對家裡的傭人,更是刻薄至極,以致於來向他討要東西的乞者,更是分文不舍了。

在這種人的心目中,只有錢才是最實在的,至於積累了大量的錢財有何用,他卻是從來沒有仔細思量過。

這些有情眾生,如此慳吝不舍,等他們從這個世界命終之後,就將會生到餓鬼道中,或者是墮落到旁生趣中。經文中略了一點,其中還包含地獄道的果報。

餓鬼,顧名思義,這一道的眾生咽喉就像針孔一樣大小,永遠都在渴求飲食,但是永遠都得不到溫飽,渴得連一滴水都得不到,長期生活在饑渴的煎熬之中。只有在一個時候,他們可以得到飽食,那就是在寺院施食念誦開咽喉真言的時候,他們才能得到一頓飽足。這是貪無厭足,有錢財不肯布施的所感得的業果。

旁生,就是畜生道,這一道的眾生有些也是因為貪吝而墮落的,畜生道的眾生也常常找不到食物,就算找到了食物,也免不了爭搶,弱肉強食。哪怕是像獅子老虎一樣的猛獸,也會有挨餓的時候。貪吝不厭的人,永不滿足,就會感得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惡報。

也許有些不信佛法的人說:這些惡報和因果之說,都是佛陀說來嚇人的,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其實,這個鍋佛陀是不背的。

佛陀在《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中說道,這些受業報之苦的眾生「以自業力作種種罪,自作自受,非彼他人;各各眾生自業力故,受是痛苦,非如來過。」

也就是說眾生都是自作業自受業,而這些業報並不是佛陀說了才存在的。佛陀慈悲,為眾生說破其中的因由,就是避免眾生踏入這些苦痛的陷阱之中。做人要厚道,總不能誣陷好心提醒你不要跳火坑的人就是挖火坑的人吧?

所以學佛的居士們在教育子女時,應該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榜樣,不要起貪、嗔、痴。就像北宋的司馬光所說的:「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

自己有道德、修陰德,積累深厚的福德,家族才能興盛,並且傳之於久遠。

現在的人大多不信因果,如果遇事順利,就認為是自己憑本事賺來的,所以就任意揮霍。這樣家財往往在中年的時候就揮霍殆盡了,不要說百世,眼前都可以看到衰敗之相。這樣的福德就應了「富不過三代」之說,是遠遠不夠傳家,用以福澤子孫的。

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一度官至參政知事。

范仲淹家教很嚴,常常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所以范氏的家風一向都是清廉儉樸、樂善好施。

有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從蘇州運麥子到四川。范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幫助他運柩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

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

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

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表示讚許,誇獎他做的對。

范仲淹心地仁善,澤被後世,他的家族後代人才輩出。長子范純祐歷任監主簿、司竹監;次子范純仁,進士及第,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後拜相;三子范純禮曾任禮部尚書;四子范純粹官至戶部侍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世親菩薩為什麼把一切法分為五種?
青州龍興寺佛像,驚艷世界的美!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