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辣評-Weekly:北斗應該為社會帶來革命性進步,業界需努力尋找殺手級應用;小新聞引起大關注,NASA娛樂圈化的傳播手段值得學習

辣評-Weekly:北斗應該為社會帶來革命性進步,業界需努力尋找殺手級應用;小新聞引起大關注,NASA娛樂圈化的傳播手段值得學習

原標題:辣評-Weekly:北斗應該為社會帶來革命性進步,業界需努力尋找殺手級應用;小新聞引起大關注,NASA娛樂圈化的傳播手段值得學習


1


北斗三號發星加速


產業應用全面展開


2017年底以來,北斗三號進入全球組網密集發射期,至2018年9月已通過「一箭雙星」技術快速完成了13顆北斗三號衛星的發射。北斗作為國家重大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獲得「十三五」規劃重點支持,國際上對GNSS建設投資力度不減,其中GPS- III系列衛星在全速生產中,將於年底發射第一顆星開啟GPS的升級換代進程。我們認為,更高性能的GNSS系統在國防、物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鞏固領先,因此GPS等技術也在加速升級和換代,北斗作為最年輕的GNSS系統具備後發優勢,有望加快對國際領先技術的追趕並帶來產業的繁榮。

北斗產業及技術同步北斗三號的全球覆蓋加速成熟,其中北斗產業從晶元、板卡到系統和運營的整體生態進一步成熟,作為產業核心北斗晶元開始進入28nm,在成本方面已經可逐步媲美GPS晶元,另外北斗三號晶元也已研製成功。隨著北斗產業鏈的快速成熟,北斗定位技術也開始從國防走向行業應用和大眾應用。2017年,北斗對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直接相關的晶元、器件、演算法、軟體、導航數據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貢獻率在700億左右。我們認為,在近年來密集出台的北斗行業應用支持性政策的支持下,北斗將有望在政務、交通、工程基建等方面得到優先應用,同時伴隨「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從而打開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另外,GNSS已經成為物聯網、大數據、AR以及智慧城市等技術獲取時間、空間信息最有效、最精確的技術手段。具備高精度PNT服務能力的北斗系統成為構築中國自主可控的時空信息一體化體系的基石,同時5G以及智能駕駛等新興應用的推進對PNT的精度要求將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刺激北斗產業高精度應用的多樣化發展以及產業鏈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


辣評:


2018年北斗的發射速度明顯加快,說明衛星和火箭的設計與工藝都已經成熟,讓人欣喜不已。而產業應用是不是跟著北斗一起加速了呢?各地北斗應用的好消息都不少,但是我們認為,北斗是一種顛覆性的空間基礎設施,它應當為這個社會帶來革命性的進步,而不是錦上添花。所以,業界還是要努力尋找殺手級應用。


新聞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4GOkZbdArBqI1J02AItxNg


2


大規模星座造的好


天線要多少?


用戶天線實際上就是衛星網路落地的關鍵環節。相信是每個星座的設計者在整個過程應該放在一開始的場景想像中就應該認真考慮的東西。

簡單的把對於天線的需求列一下吧:


好用,能較好地與衛星通信並達到一定的速率(實際還隱藏了抗干擾、快速連接,安全性等一堆需求)


耐用,像車載和機載的天線怎麼也是朝著小十年的使用壽命去的,當然還要面臨一些比較惡劣的使用環境


安裝性,一般希望天線的形狀規則一些,包絡小一些,比如裝在什麼飛機上的還希望不要改變飛機的空氣動力學特性等等


便宜,要推廣到很多場景很多用戶使用,價格一定不能貴,不但應該便宜而且應該非常便宜。


我覺得這個題目實在有點難做,有些特性幾乎就可以說是矛盾的。例如對於衛星信號的接收當然是希望能夠把天線做的越大越好了,可是現實的需求是信號不能差,體積還要足夠小。要突破需要大量技術的投入來獲得工程上的進步,一般這樣一搞就很難做得便宜。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湧向了很多做天線的新企業,其實在產品的推出過程中還是比較有梯度的,要麼去捆綁大用戶,要麼去捆綁有錢的用戶,初期的產品也主要面向一些不差錢的場景。


可是當我們如果進行一些場景的擴展時,例如IoT之類的應用時,現在天線的價格就等於不可能了。


大規模星座造得好,天線要多少?


要支撐起一個大規模互聯網星座得運行,顯然時大規模的使用人群,大規模的用戶需要數量驚人的終端,保守一點說終端也應該時百萬到千萬級別的,而現在的天線製造商據說收到10000副天線的單子就是驚天大單了。

這就引入了時間線上的難題,大規模的衛星網路星座需要足夠多的天線來滿足足夠多的終端使用,可是要讓足夠多的用戶買終端就要天線的成本大幅度的下降,而要天線大幅度的下降最為重要的就是天線製造商能接到大數額的訂單。


這個一環扣一扣看起來可以互相正向激勵的生態,在時間線上卻存在著難題。問題是低軌衛星的大規模星座不可能慢慢來,慢慢來就是玩玩,一旦要提供穩定的服務就是短期內大規模星座就要建成,用戶就要出現,用戶就要用上天線,便宜又好用的天線。


辣評:


現在的衛星天線還是有兩個問題:大、貴。曾經有一家企業提出,要把Ka頻段終端做得像筆記本電腦一樣大,價錢也差不多。這當然是很大的進步,但還是不夠小,不夠便宜。如果我們能把衛星天線做得像充電寶一樣大、一樣便宜,插在手機上就能用,或許就可以賣幾億副了吧。


新聞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kpAjRfGGQ1xnckr9Ti58wQ


3


NASA擬用45天主動聯絡機遇號


被批太短


機遇號6月初因一場重大沙塵暴而失去太陽能供電,隨後一直處於失聯狀態。NASA稱,一旦機遇號上空天氣晴朗到足夠程度,它將開始通過發送指令而嘗試恢復同漫遊車的通信。

不過,NASA宣布的方案引發了批評,原因是其將主動聆聽時間限定為45天。前機遇號飛行主管兼漫遊車駕駛員、現已離開噴推實驗室的塞伯特發推特說:「你們一定是在逗我。τ降到1.5後45天?這肯定不是基於對形勢的具體分析。他說,機遇號的雙胞胎兄弟勇氣號當初失聯後,噴推實驗室於2010和2011年花了10個月來嘗試「主動聆聽」,然後才放棄。他說,肯定是相關部門有人出於非技術原因想廢掉這項任務。


另一位前機遇號漫遊車駕駛員馬克斯韋爾說:「恕我直言:45天短得荒唐,當然也太隨意。」他還說,在τ還高達1.5時就啟動這些工作對於「我們可靠、忠誠、勇敢的機遇號」而言顯得「不夠仗義」。他說,主動聯絡應等到τ降至0.7左右再啟動。據未得到對外表態授權的項目人士稱,正在從事機遇號任務的人員也對45天的主動聆聽時限感到失望和吃驚。


卡拉斯在NASA所發消息中辯稱,若機遇號在45天主動聯絡期過後還沒反應,很可能意味著它出了導致任務終結的故障。噴推實驗室發言人阿格爾8月31日說,45天的主動聆聽期是根據隊伍各方面的意見來確定的,意在涵蓋最有可能聽到漫遊車迴音的時段。阿格爾說,另一個考慮因素是光照正在因季節變化而減少。他說,45天過後,因太陽照射已開始減少,且溫度也開始慢慢降低,聽到漫遊車迴音的可能性將開始降低。


若機遇號未能對主動聯絡做出響應,噴推實驗室仍將會繼續聆聽來自漫遊車的信號,但不會嘗試再發送任何指令。卡拉斯說,這樣做針對的是「可能性不大的一種情況」,即有大量沙塵落在太陽能電池陣上,阻擋了太陽的能量。


馬克斯韋爾等前漫遊車工程師辯稱,主動聆聽階段應持續到年底,涵蓋漫遊車太陽能帆板上的沙塵可能會被塵捲風吹走的那個時段。阿格爾說,聆聽工作將至少持續到明年1月,從而涵蓋潛在的沙塵吹離時段,從而使聆聽工作總時長達到至少8個月。NASA主管科學的副局長澤布琛發推特稱:「我們將持續地嘗試讓我們的火星朋友重新上線。即使在所規劃的45天過後,我們也不會放棄機遇號。」


辣評:


機遇號早就過了設計壽命,即使聯繫不上了也不應該批評。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NASA吸引眼球的手段——這麼小的一件事情也會登上新聞,讓業界和公眾能持續關注NASA的火星計劃。所謂「批評」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幫助NASA提高關注度。這種娛樂圈化的傳播手段,還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新聞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PfxEQ5KxqtV5UJPYDtO6OA


4

「量子之父」潘建偉:


選擇從基礎研究起步,


才能避免遇到「卡脖子」問題


「目前,中國在國際量子通信領域處於領導者的地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2018年國際量子密碼會議」上說,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做量子通信的發展規劃,「十年前,我們選擇了從基礎研究起步的艱難道路,掌握了核心技術,等到了產業化階段就不太會遇上『卡脖子』的問題了!」


國際量子密碼會議是量子通信領域最知名、影響力最大的國際學術年度會議。自2011年起,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英國劍橋大學舉辦。這次在中國的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


今年,該會議移師上海,正是因為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重要國際影響力。現代量子信息理論創始人之一、IBM研究院的查爾斯·班納特說,墨子號將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拓展到了千公里量級,這一成就令全世界都印象深刻,它將量子通信推到了可實際應用的當口。


在這兩年間,墨子號先後完成了與奧地利維也納、非洲迦納利群島之間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加拿大、美國也正在建設基站,希望與中國的墨子號建立信號連接。潘建偉說,今年十月左右,他們還將與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合作,完成洲際密鑰分發實驗。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技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將可以為保障國家安全、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戰略力量。


「十年前,我們沒有選擇跟在別國後面走,而是選擇了從基礎研究入手,走自己的路,搞清楚了很多基礎性、原理性問題,儘管無比艱難,但這才有了今天的廣闊發展天地。」潘建偉說,在我國戰略性布局下,現在實用化城域量子通信技術已成熟,初步建成了由量子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構成的廣域量子通信網路。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核心部件都遭受了國際禁運,但這促使科研人員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全部核心技術。潘建偉說,當時由於處於基礎研究階段,通過慢慢積累,到商用化階段,也就不會存在「卡脖子」問題了。「所以,對於關鍵核心部件,即使買得到,我們也要自己會做!這也正是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要真正永久解決問題,還是需要提早布局,在技術走向實用之前掌握關鍵技術。」

辣評:


說的太對了,可基礎研究漫長而艱苦,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又有幾個人能坐得住冷板凳?要想讓更多人能夠投身基礎研究,國家、行業、資本都應該有長遠的目光。特別是對航天有興趣的大型商業資本,對回報率的期望應該放得遠一些。


新聞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yHRnpKJkpVoxSmoTFJEJFg


5


我國航天年經費60億美國400億


發射數量竟然相當


8月25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我國當天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採用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了兩顆北斗導航衛星。這次成功發射,使得我國自主研製的全球導航系統衛星總數達到了36顆,已經基本和美國的GPS系統持平。


8月26日,俄羅斯《勞動報》報道了我國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上的成果。該報道稱,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經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展開激烈競爭。北斗系統已經開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導航服務,並將在兩年之後開展全球導航服務。


根據俄羅斯的報道,中國目前已經不滿足於世界第三航天科技強國,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進發。按照計劃,中國將在2024年成為空間站的唯一擁有者。另外,中國很可能成為除美國外,第二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中國航天成就的快速發展,已經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

除了中國航天科技的進步,美國更加關注中國航天活動的成本。例如,中國每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大概為60億美元,而美國則為400億美元。在經費投入方面,中美兩國可謂是差距巨大。然而,如果看一看中美兩國衛星發射的數量和航天活動,則會驚人的發現其實差距並不大。中國在航天領域超高的投入產出比才是美國感到吃驚的地方。


另外,在航空技術方面,我國也在迎頭趕上。在大推力運載火箭方面,中國長征五號火箭正在走向成熟,開始工程化的應用。該火箭的成功將為我國開展深空探測奠定基礎。在載人飛行方面,中國宇航員已經完成了長時間太空駐留、駕駛飛船對接、太空行走等內容。可以說,在諸多技術領域,中國正在迎頭趕上美國。


辣評:


經費的問題,有待商榷。費用高,但如果用在了對航天產業的輻射面,對周邊產業帶動反而會更強。因此,也是值得。查一查美國航天產業的整體規模,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經費投入帶來了多少GDP。這個比例是不是才是我們要關注的數字,或者說是應該讓我們真正重視和面對的?


新聞鏈接:


http://news.ifeng.com/a/20180902/60008777_0.shtml


點評 | 刀子


編輯整理 | 朝暉


本文系《衛星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持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衛星與網路》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編輯:楊艷、朝暉、林紫、娜娜


設計:鄭慧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



亂中取勝,營造中國商業航天的繁榮成長局面



社論: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星與網路 的精彩文章:

近年國外空間激光通信進展
印度國產低溫上面級研發及應用

TAG:衛星與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