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20年300萬億M2可能么?

2020年300萬億M2可能么?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這是2011年的文章,當時估計2020年的M2最多會170萬億。 這篇文章估計M2增幅下降是對的,2012年中到2016年中的M2增幅分別是13.6%,14%、12.1%、11.8%、11.8%。2018年6月,M2增速跌至歷史最低的8%。2011年2季度末M2是78萬億,但2011年10月發生了一次統計調整, 把住房公積金以及金融機構存款納入了M2,再加上幾年中M2增幅仍然偏高,導致2016年二季度末M2已經149萬億元了。最新數據,2018年6月末,M2餘額177.02萬億元。估計2020年末M2數值約200萬億。這篇文章對於建設需要用的資金估計偏小了,基建高峰期沒估准。

本文寫作於2011年2月3日

最近總在想300萬億M2的事。2010年底72.6萬億,已經是世界最高了。多年來增速就沒低過,2009和2010年增27%、19%。2011年說是要控制了,也有16%。2011到2020是10年,如果每年16%,最後就320萬億。現在都說貨幣太多,那要是M2上了300萬億,得成啥樣?

現在一些破事,主要就是高房價、通脹兩個大的。其它哪哪出事了,基本是聽說,未必比以前更多,有些還真假難知。許多人是對高房價、通脹不爽了,別的事也一起拉出來說,往壞里解讀。這兩破事,經濟上的根源是貨幣過多。政治上的根源就各找喜歡的解讀,但最終都要說明,為啥M2這麼高。這是可以說清楚的。

這幾年的情況基本是,M2年增16%或者17%,幾乎是所有年度規劃中能最早確定的數據。確定以後,還可能往多增,不會少增。增加M2,最直接的就是「新增貸款」。還掉老的,貸更多新的,差額就是新增貸款。現在的規模是每年8-10萬億的「新增貸款」,存量貸款2010年底是48萬億。M2增加的主要動力,就是這個「新增貸款」,其它因素不多。

本來近3萬億美元外匯跑來換人民幣,也會大幅增加M2。但央行通過發行央票、上調準備金率至近20%這種世界罕見的大招,對衝掉了。我認為央行是想控制M2的,想了不少辦法,還真不是主動印錢。央行這類「控制M2」的動作,還經常弄得市場上缺錢,民間利率、shibor之類的時不時弄得很高。以前不太了解,現在確實覺得20%的民間貸款利率真不算高,算是厚道的。一邊說錢太多,一邊又缺錢,原因是央行在搞大招。

這「新增貸款」的規模就不是央行能控制的。央行表面上在搞「貸款額度」,額度用光了商業銀行就放不出貸了,還按季按月控制。但那說的是額度之外的不讓貸,這額度本身就高得嚇人,2011年1月就放出去1萬億還多。真要降M2增幅,直接把新增貸款變成0不就行了?想貸,就先還錢,也能貸。但這根本不可能,大把項目鋪開來了,等著貸款往下推。

這些項目,要一個個列出來,基本是有正當理由的,真不是瞎折騰。以幾個大的為例,如無說明都是2011年預計投資。

1.水利。十年4萬億,開局4000億不會少。

2.交通。高鐵與普鐵,7000億。城市公路,7000億。高速公路預計新開工555個重大項目,15000億,各省規劃投資500-1000億的不少。地鐵,2011-2015預計1萬億。還有農村公路,放到各省自己搞了,重慶說今年投85億。還有航空,買飛機就要170架,重慶說今年機場投180億。這些加起來毛估估一年要近4萬億了。

3.能源。2010年完成電力投資7050億,完成煤炭採掘選洗固定資產投資3770億。照這個數,挖煤發電今年總得投上萬億。2010年石油石化投資完成1.16萬億。2010年新開工378個風電重大項目,預計總額3000億元,當然不是當年就投完。核電說在項目國產化的前提下,保守估計10年投6000億。煤電油新能源,一年投2-3萬億少不了。

4.電信。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6300億。

5.房地產。保障房1000萬套,投資1.4萬億,一套14萬元不算多。201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4.8萬億。

這些硬硬的投資,沒哪個是不應該的,只是早建晚建的問題。就算是房地產開發,這投資本身也是正確的,建出房來增大人均住房面積是硬道理。光這些,加起來已經約13萬億了。而且,這些只是基礎設施。還有很多工業生產項目,汽車鋼鐵這些,也得投資,不好估計,但肯定不會少。要按各省自己估計的,要搞的還有很多,一個省吹出幾萬億不奇怪。現在這樣,已經是發改委打壓的結果了。

再怎麼打壓之後,那些項目就在那了。要開工,開了工的要完成,完成的要啟動運營,運營要流動資金。這些,基本全都要靠貸款。我見過完全不要貸款的企業,業務非常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運營靠自有資金就行。但上面那些項目,不要貸款的很不好找。比如中移動有錢,一年掙上千億,搞3G還得貸款。只不過貸款容易,自己配套的資金非常充足。中石油有錢,亞洲最掙錢企業,但搞起大項目也會貸款。房地產企業是千夫所指掙大了,拍地建房投入非常大,還得猛貸款。但賣房順利,自有資金充足,還貸不是問題,還敢於屯房了。至於鐵道部這種,就別提掙錢了,不貸款就關門算了。還有比鐵道部更猛的,比如「平安重慶」項目,到處裝攝像頭,號稱50億。其實沒錢,海康威視上市集資有錢了,墊資13億包下項目,以後的錢可能得靠罰款了。

到處都要貸款,這些項目一算,新增貸款要8-10萬億真不奇怪。已經建成的,有收益了,是能還一些貸,能起到減少新增貸款的作用。但真要算,好多項目也就是還個利息,本金都未必能還上。所以,不敢加息到太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也不是說瞎建了,基礎設施建設就是這個規律。剛建成的時候掙錢不多,還貸壓力大,慢慢才掙上錢。另外,民眾收入不高,基礎設施也不能收太多錢,收多了群眾肯定罵,經濟發展受影響。高鐵沒組網,車流密度不太高,民眾收入得慢慢增長,票價一時提不上去。看這架勢,現在顯然是大規模的擴張期,而且還得維持低價,不能發力回收資金。這種擴張期,顯然只能用新增貸款來頂上。擴張厲害,貸款就厲害。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光論與基礎設施配套的貸款規模,多少錢做多少事,其實效率算很好的。技術基本山寨化了,產能也是自己的,銀行也是自己的,人力資源價格還沒大漲,除了要進口資源基本自己搞定。新增貸款多,根源是規模實在太大,再要哪一條不行,這新增貸款就沒邊了。光電力,一年就新增一個英國,人家多少年建成的。要讓美國英國干這些活,干不幹得成另說,一年配套的新增貸款沒個30-40萬億都不用開口。要麼就拖得極長,中國三年乾的,美國十年。

以上的邏輯鏈條,哪點都不好動。項目都是應該的,要減速,地方上反彈不能說是對抗中央。以前有過這種事,2004年內蒙江蘇擴產,給老溫抓了典型。內蒙政府檢討,江蘇老闆進大牢。但壓下的項目真不是多餘的,後來又悄悄上了,誰給壓下算誰倒霉。據說對政局的影響都不小,對經濟那就是頭等重要的事務。中央調控一會緊一會松,預見性不是太好。但是,「你調,或者不調,項目就在那裡,遲早得建」,地方中央關係、全球經濟形勢,討價還價,總得有一個相當規模的新增貸款出來,搞那些項目。這麼多年了,每年17%的M2增幅,應該就是對應中國能夠接受的項目進度,即使內外部環境不是這樣,快慢也不會差太多。快了中央要調,慢了地方要叫。

干項目是好事,干項目要錢,就不是好事了。這麼多項目做下來,銀行的貸款也就出來了,算企業欠的。貸款花出去了,少部分給了直接幹活的人,多數給了接活的企業,再通過企業流到個人手裡。到現在,所有企業貸款約42萬億,存款約35萬億,還欠錢。但居民存款約31萬億,貸款約6.5萬億,凈存款很多。以上數據是我估的,可能小有誤差。

企業總體還欠錢,所以雖然貨幣體系M2已經很大,企業運營仍然緊張。居民手裡大把現錢,許多人有餘錢折騰投資。居民還是最愛買房,房價長勝不敗,加上貧富分化,大批人買不起房,社會問題突出。企業面對42萬億貸款,雖然有35萬億存款,但也是貧富分化,不少還貸成問題。又折騰股市,通過IPO與增發配售,將居民的存款轉給企業,幫企業化解壓力,弄得股市漲幅墊底。

貧富分化也與這些項目有關。項目多,有技術有管理才能的「能人」,或者會折騰關係拉項目的人,活動空間大。業務上了路,一個個項目干下來,發家很快。項目雖然多,80%的人沒啥專業能力,還是參與不了,自然撈不到。據我個人觀察,許多發家致富的人,還真不是直接貪污腐敗撈來的錢,這麼干不方便,風險還高。主要是通過參與到項目中來發大的,過程中自然要有些手段,不公平在這個層面。這和發展中國家的貪腐形式上有區別,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中國怪異的發展。

一般人可能就知道考公務員這種出路,其實到這些項目里混,出路要好多了,投進裡面的錢非常多。我建議,如果要考大學、擇業,可以去研究國家項目,看看哪些行業要人,作相應的準備,不要中彩票式地去考公務員。如果人親身參與到這些項目里了,看社會的眼光也會和一般人不一樣,可能會更加正面一些。參與到建設成就裡了,會有一些回報,也會看到希望,也有建設的自豪感。辛苦找工作的大學生,心理上很可能比辛苦搞建設的農民工差得多。李斯說,要當穀倉里的老鼠,到食物多的地方混。人比老鼠要強,除了吃糧食,還能幹活。個人改變不了新增貸款的額度,改變不了M2的增幅,但可以跟著那些錢跑。

那麼300萬億M2會不會成為現實?從上面的「新增貸款」增加M2的原理來看,這要看還有多少「新增貸款」在後面。假如後面10年,還要200多萬億新增貸款,那真的會300萬億。好事是,這些新增貸款是用於建設的,較容易估算。如果是用於養人坐吃山空,那就沒邊了。

假設10年累計新增貸款240萬億,那麼年均新增24萬億。M2年增16%,前低後高,2020年當年新增貸款得是45萬億了。這種可能性到是可以斷然否定。哪怕有較高的通貨膨脹,比如說一年8%,2020年的45萬億也相當於現在的21萬億。但2020年,上哪找那麼多項目花這21萬億?到時高鐵肯定建差不多了,高速公路也差不多了,可能連房地產都搞得差不多了。就光算保障房,一年1000萬個,10年1億個,夠3、4億人住,還有什麼房子問題解決不了?水利、交通、電信、能源、房地產,都找不到什麼大項目了。

可以斷定,如果是搞基礎設施建設,10年絕對用不了200萬億。200萬億是個什麼概念,30萬億美元。印度狂吹再狂吹,也只說「未來五年」投1萬億美元搞基礎設施,多半沒錢投。中國30個省,如果真投30萬億美元,那一個省就頂一個狂吹的印度了。但中國省的面積與人口一般到不了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基礎還好得多。中國有一個狂吹典型湖北,也只吹了5萬億人民幣,那真是上天入地什麼項目都包進去了。

我估計,一年10萬億新增貸款,足夠搞定到2020年的一系列規劃。到後幾年的收尾階段,還用不著了,可以少放貸了。通共算下來可能80萬億新增貸款,2020年最終企業貸款規模120萬億。而M2增額會比新增貸款總額大一些,到時M2可能會是170萬億。這個推斷假設,這幾年是上項目的最高潮。2009年10萬億新增貸款是個質變,所有架子鋪上,當時到2020年的規劃也基本制定完成了,以後不會出啥特花錢的新領域。後面就是完成這些規劃,發改委應該能估算得比較精確,投資前重後輕。

而且,這是一個滾動投資的概念。投產的基礎設施,是能回收錢的。三峽看著投錢很多,但再有六七年就全部回本了。也就是說,到某個平衡點,哪怕你就沒有新增貸款,還是有足夠的錢貸出去搞基建新項目,因為老項目的貸款回來了。交通可能回本慢些,地鐵可能永遠無法回本,但能源、電信、房地產回本較快。越到後面,要建的越少,已經建成能產生回報的越多。這說的是回本,但新增貸款其實早在回本之前就可以為零了。

這個概念可以用機電產業的進出口來說明。2004年還是逆差,好象國家多年來一直往裡面投錢進口機電產品,很多人覺得太吃錢了,說產業太不爭氣。但2005年轉成順差,再往後,就成順差最大來源了,一年近2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在國家規劃里,機電產業要成為國際上掙錢的「現金牛」。但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先得進口一些設備與技術,所以就先逆差。現在也還是要進口機電產品與技術,但已經是大額順差了。而平衡的2005年,顯然不是機電產業的發展終點。

如果可以這樣類比,那麼基礎設施投資對新增貸款要求的平衡點,可能早於2020年。比如說,2018年,當年新增貸款為零,基建項目也干下來了。如果是這樣,會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情況,在這之前,每年的新增貸款就可以減少。比如從今年開始,各年的新增貸款可能是這樣的:2011年8萬億、2012年8萬億、2013年7萬億、2014年6萬億、2015年5萬億、2016年4萬億、2017年2萬億,2018年為零。那新增貸款總額只有40萬億了,到時貸款總額90萬億,M2可能只會到130萬億。即使考慮通脹,也不會增加多少。

這個圖景中,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會繼續,但新增貸款壓力就小多了。各地政府從建成的基礎設施中不斷回收貨幣,滾動開發進入新階段,象中石油、中移動這樣貸款壓力不大,本錢大,開發的都是優質資產。這就成非常好的良性循環了。

如果這個圖景順利,甚至基礎設施收費也可以減少,因為用不著掙那麼多錢了。高速公路收費站都撤掉,物流會快很多。按現在的收錢方法,政府手裡的基礎設施能掙非常多的錢,只不過投入更大,反而要到處搞錢了。

從這幾年的M2與新增貸款來看,2009年M2增幅27%,新增貸款10萬億。2010年M2增幅19%,新增貸款8萬億。2011年M2計劃增16%,新增貸款預計7-7.5萬億,還有說央行最初規劃6.5萬億,M2隻增長13-14%的。M2的增幅在往下走,新增貸款數量似乎也在往少里走。

如果這個圖景成立,M2的壓力就不大了。鐵公基、大國企的新增貸款要求,可能已經過頂點了。當然,各地不同,發達地區早建成,落後地區還要加大投入,可以通過轉移支付想想辦法。如果新增基建投資減少,這會影響就業。那麼,可以加大對民營企業貸款,鼓勵民資擴張解決就業。銀行對民企貸款成為業務增長點,民間貸款利率就不會高到20%了。

還有高房價,主要原因是政府是以地產拉動基建。給出房子,拿錢去搞基建,房價居高不下這是一個重要原因。賣地皮的錢,是搞來貸款的前提,不能啥錢沒有就去銀行要貸款。現在可能是最困難的時候,要建的東西多,收入趕不上支出增幅,要用地皮來補的更多。再挺兩年,可能情況就會不一樣。比如政府稅收總額再過兩年就10萬億了,可能會有相當多的節餘。現在7萬多億還不夠,主要是中央投資基建很花錢。光是維持費,用不了這麼多錢。說出來嚇死人超過軍費的穩維費,也就是5000多億。基建投資的高峰過去,再加上發些國債,能湊出很多餘錢。所謂福利,就是投錢。有了余錢,投到保障房上,問題就不大了。

這麼多年,中國一直在撐著猛搞基建,弄得M2增幅很高。年頭長了量變引發質變,貨幣過多了,生出一系列問題。再過兩年,基建過了高峰期,可能會有一個實質性的轉折。從貨幣數據上看,其標誌是,M2增幅大幅下降至10%以下,新增貸款大幅下降。稅收繼續大幅增長,中央財政節餘增多,中央大規模轉移支付增多。保障房大規模放量,住房問題逐步化解。到2020年,M2會是130-170萬億之間,不會是300萬億。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名陳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作者,微博@風雲學會陳經。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一神教是專制暴君的產物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