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魑魅魍魎」的來源和故事,漲姿勢

「魑魅魍魎」的來源和故事,漲姿勢

《文選·張衡》:魑魅魍魎,莫能逢旃。魑魅魍魎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是古代漢族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

魑chī

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

於是,又有人註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乾脆說了這麼一句:「魑,猛獸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彲」。

魅mèi

《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註:「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複雜一點。

魍魎wǎng liǎng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里還有個寓言,甚至班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

至於後者,《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個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

《國語·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罔兩——魍魎者,綉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魑魅魍魎

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古本山海經圖說》的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意思是說,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銅器,鑄造九鼎並且把圖像鑄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備在上面了,讓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

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螭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上,因而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這應該是史書上有記載的第一次把魑、魅、魍魎寫在一起了。

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的下屬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

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

黃帝聽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招降,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

蚩尤使用術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

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據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徵,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

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

說文解字

swjzclub

直接回復漢字或者成語來查詢相關含義

回復「」,擁抱說文解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文解字 的精彩文章:

關於漢字,你不知道的那些冷知識和真歷史
惜墨如金——中文電報的奧秘

TAG:說文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