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碑帖欣賞:明末清初 王鐸 臨《蘭亭序》

碑帖欣賞:明末清初 王鐸 臨《蘭亭序》

王鐸是中國書法史上窮盡一生崇古、臨古而又變古、不泥古的一位代表性書家。他流傳於世的大量作品,有近二分之一屬於「臨古」但又是「創作」的作品,對照原帖,甚至說不清楚他是在臨帖,還是在創作。尤其是大幅作品,他的臨帖已經是掀天揭地、恣肆連綿、盡情「漲墨」了,大有「托古改制」的氣魄!可見其崇古的同時,破規矩、覷古人、自鳴「不服」的底氣。

王鐸對王羲之、王獻之的崇拜是徹頭徹尾的,有人說他學張旭、懷素,他一連說出三個「不服、不服、不服」。在我們今天看來,張旭、懷素當然是絕頂的草書大家,但在明代以前這一看法可能還並不普遍,尤其是在唐代以後的宋代,對於張旭、懷素一直是存有爭議的。黃山谷認為觀了懷素的草書以後,才悟出筆法,而米芾則認為張旭的字只能掛在茶樓酒肆;蘇東坡更厲害,他有一首詩基本上把張旭、懷素徹底地否定了,詩云:「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何曾夢見王與鍾,妄自粉飾欺盲聾。有如市娼抹青紅,妖歌嫚舞眩兒童。謝家夫人澹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天門蕩蕩驚跳龍,出林飛鳥一掃空。為君草書續其終,待我他日不匆匆。」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不同,當然和個人的喜好分不開,然而最根本的還是以二王為正宗的立場決定的。王鐸的立場顯然是以羲獻為正宗的,不僅如此,在他傳世的、著名的《擬山園帖》中,每每會出現「臨吾家逸少」字樣,這是一種何等親切的稱呼!

釋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崇禎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偶過,伯謙年兄斎摹此長安中半日閒晤對作清事不謂之享福不可,孟津王鐸。

王鐸 臨淳化閣帖 明崇禎十七年(1644) 53歲

米芾是王鐸師法的又一個對象。米芾一生學習二王、學習晉人,王鐸學習米芾其實也就是在間接地學習晉人,王鐸對米芾的崇拜是顯而易見的。他在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後有這樣一段題跋:「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摹擬,予為焚香卧其下。」很顯然,雖然米芾和王鐸都是學習王羲之、王獻之等魏晉人,但二者的所得明顯是不同的。因為米芾學習的大部分是真筆墨跡,而王鐸大部分都是刻本。如果說米芾是刷字,多少尚能得到晉人的風神志氣,那麼王鐸的筆筆沉實,則連米芾的風神也未能得到。這一點即使在很多大尺幅的臨摹、創作作品中都顯而易見。

王鐸 行書臨王羲之太常帖王獻之豹奴帖桓江州帖軸 明崇禎八年(1635) 44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美國繪畫:明媚陽光的印象
精美攝影:彷彿迷幻般的美夢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