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也存在缺憾,普遍缺少對消息寫作常識的敬畏

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也存在缺憾,普遍缺少對消息寫作常識的敬畏

原標題: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也存在缺憾,普遍缺少對消息寫作常識的敬畏



來源丨中國記協


原標題丨中國新聞獎定評!評委點評:獲獎消息稿共同點就倆!


上月,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定評。中國新聞獎好消息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編輯室主任、編審錢蓮生認為,好消息應該是好的發現與好的表現的完美統一,發現與表現應當成為消息寫作者掌握的兩把鑰匙。


一個現象:消息被邊緣化了


從歷年中國新聞獎的評定結果看,消息這個新聞家族中的「始祖」在傳播手段日益現代化的當下遭遇了尷尬。


以2017年中國新聞獎為例,參評文字消息作品66件,有21件作品獲獎,獲獎比例31.8%;而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類參評作品108件,有29件作品獲獎,獲獎比例僅26.9%。顯然,通訊作品的數量大大超過消息作品的數量。然而,評委們普遍認為,消息類作品薄弱,讓人眼前一亮的優秀之作不多。即便兩篇一等獎獲獎消息,美中也有遺憾。


《1445種全新病毒科被發現》是一篇科技報道,所涉主題較為重大——中國科學家的新發現,作品時效性強——作者趕在其他媒體之前發布這一新聞,這種搶新聞的意識值得點贊!


但是,作品的可讀性不太強——文中有不少專業術語,如「病毒科」「RNA病毒圈」「宿主轉換」「共進化」「病毒進化史」「水平基因轉移」……讓普通讀者難以理解。顯然,這則消息尚有待更好地轉化為普通大眾所能理解的報道的餘地。


《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鋪路》是一篇軍事題材的人物報道,所涉主題不可謂不大——中國航母;通篇文字生動,富有感染力。但是,作品的時效性不強——消息中的人物主體飛行員張超因飛機機械故障於2016年4月27日不幸犧牲,作品於2016年8月1日方見報。


通觀參評的消息作品,普遍缺少對消息寫作常識的敬畏——有的缺少發現的魅力,有的缺少視角的新穎,有的缺少歷史的厚重,有的缺少符號的美感,這些作品也難有良好的傳播效果。


現代傳播手段在第一時間滿足了受眾「想早知道」的心理需求,傳媒人只想第一時間告訴受眾發生了什麼,而不再注重應該怎麼說。一個新聞信息被傳遞出來後,很快便以各種傳播手段、各種報道方式、多個視角進行解讀,滿足了受眾「想多知道一點」的心理需求。


迅速發展的現代傳媒沖淡了人們對這一古老文體追崇的熱情,消息這一新聞報道的「主角」就這樣被邊緣化了。

一個矛盾:受眾信息需求增長與審美感受不足


信息的傳播是由傳播主體和受眾客體共同完成的。歸根結底,消息的尷尬當是受眾不斷增長的信息獲取需求與審美感受不足的矛盾的體現。一方面,受眾對信息獲取的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消息給受眾的審美感受遠遠不足。


「導語是新聞的生命所在。」「如果你寫好了導語,你就已經完成了90%的報道任務。確定導語是一場戰鬥。」那麼,什麼樣的導語是好導語?以具體實例加以說明:


例1:建立在菲律賓共和國阿基諾三世政府非法行為和訴訟基礎上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就涉及領土主權及海洋劃界等仲裁庭本無管轄權的事項作出了非法無效的所謂最終裁決。(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菲南海仲裁案所謂最終裁決公布 中方強調不接受不承認》)


值得討論的是:作者想用一句話全面體現消息五要素,其實大可不必,75個字所組成的導語略顯冗長;消息體現了作者的憤懣之情,但導語太硬,有先入為主、不夠客觀之嫌。可以修改為:


南海仲裁案鬧劇終於謝幕。12日,「仲裁庭」就涉及領土主權及海洋劃界等仲裁庭本無管轄權的事項作出了「最終裁決」。「仲裁庭」是建立在菲律賓共和國阿基諾三世政府非法行為和訴訟基礎上的,「最終裁決」也是非法無效的。


例2:(1)泰州設立「蝸牛獎」一事,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昨天,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首批「蝸牛獎」認定名單,12個單位部門榜上有名。(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我市公布首批11個「蝸牛獎」事項》)


(2)昨日,記者從長春中際互頻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研發的一種新型供電方式在業界引起震動。 (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一項研發將淘汰充電器》)


值得討論的是:消息要用事實說話。這兩則消息的導語模式一致,都是「引發強烈反響」「引起震動」云云,這是作者寫作無助的表現。可以修改為:


(1)小心,庸政懶政怠政者得「蝸牛獎」!昨天,我市正式公布首批「蝸牛獎」認定名單,12個單位部門榜上有名。

(2)手機、手提電腦有望不用充電器就能完成充電。昨天,記者在長春中際互頻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研發團隊歷經數萬次試驗,發現了物理學上的「互頻」自然現象和這一現象背後的「互頻非輻射原理」。



兩把鑰匙:既要發現「美」,又要表現「好」


中國新聞獎對消息類作品的要求是:新聞性強、時效性強,語言文字簡明扼要,表述準確,邏輯清晰,有完整的新聞要素,這是對消息作品的基本要求。當然,要成為好消息還要考慮到消息的社會效果。


那麼中國新聞獎好消息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是題材最重大?是第一時間披露?是視角最新穎?是寫作最精良?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具有歷史價值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與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優秀新聞作品的出現,二者並不存在絕對必然的聯繫」「當歷史莊嚴的交響樂奏出其深沉而渾厚的時代最強音時,新聞作品未必能出現相應的和弦。」


回過頭來想一想,改革開放歷經四十載風雨春秋,其間發生過許許多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件,但是有多少出現在優秀的消息作品裡呢?

好消息最終比拼的是什麼?不是新聞事件的大小,而是新聞事實的價值底牌大小,這張底牌的價值要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中考量。


它要體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信息傳播與社會影響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那些歷史長河中的大事件,往往是可以預見的。要把這些可以預見的事件寫成好新聞,實屬不易。

好消息應該是好的發現與好的表現的完美統一。發現與表現應當成為消息寫作者掌握的兩把鑰匙。

發現什麼


發現新聞事實的新聞價值、社會價值,實現新聞的傳播價值和歷史價值。


新聞價值包括:新聞事件新奇性的性質和範圍;選取事件的焦點和角度;時效性、接近性等;切入點的獨創性、唯一性;所選主題的難易程度。社會價值包括:不確定性的減少;增進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認同;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社會治理的對策。


好消息的最高境界是發現。發現最新的事實,對受眾最有影響力的事實、對受眾最有實用價值的事實、最具人情味的事實;發現小人物身上的「大」、大人物身上的「小」;發現生命中的那份感動,發現有歷史價值的「第一」「首創」「之最」;發現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人性中的美,批評報道的美,新聞人物的悲劇美、新聞事件的悲劇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記者在寫新聞導語、起新聞標題時,為了顯示其重要性,顯示發現的價值,總愛把「首次」「首創」「首份」「首例」「第一」這些字眼放進導語、標題中。但因為新聞價值不太高、文字表現力不強導致消息的質量欠佳。


如何表現


我很欣賞老舍先生的話,「說什麼固然重要,怎麼說尤其重要」。有了好的發現,還要有好的表現,即用最恰切的、生動的文字呈現給受眾,讓受眾可讀乃至必讀。


第一,好消息要善於講故事。通過講好發生在人世間的故事告訴受眾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丑。


第二,好消息要有人文追求,努力做到「眼中有事,筆下有人」;記者要善於從一個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人開始寫起。有人說,「一篇好的報道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講出來的。」「寫作要有對話的特性——彷彿記者正和讀者交談。」


第三,好消息要善於使用直接引語。直接引語可以增加新聞的可信度、興趣度;借新聞中相關人物的觀點、意見等對新聞的意義做出評價,還可以維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

第四,好消息要通俗易懂。有的消息通篇是文件語言,有的消息通篇是「專業術語」,讓讀者不忍卒讀。《1445種全新病毒科被發現》的科技報道,如果改成下面的導語,可讀性是不是會大為增強呢?

你一定聽說過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RNA病毒圈」。如今我國科學家在這個家族中首次發現了新的「朋友圈」——1445種全新的病毒科。


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病毒進化的部分空缺,而且為認識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將在北京時間2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結果。


2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振告訴記者,其團隊的研究表明,RNA病毒在無脊椎動物中普遍存在,多樣性遠超過現有病毒知識體系。同時,RNA病毒和宿主關係複雜,既有頻繁的跨物種傳播,又有共同進化的特徵。

第五,好消息要求新求變。創新報道手法,應當成為一個優秀記者的永恆追求。「我要和你不一樣」。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向新聞界前輩郭玲春學習。郭玲春說:「新聞,要永遠給人新的感覺,包括內容到形式,某種樣式多了,我就不寫,我看報,若發現自己的報道在形式上和別人的類似,我就感到不安,對自己產生不滿。」


打破消息被邊緣化的尷尬,解決受眾不斷增長的信息獲取需求與審美感受不足的矛盾,善於發現、善於表現,就有可能寫出「中國好消息」。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圈 的精彩文章:

《中國好聲音》終於回來了,但想回歸「C位」還得有新招
我在十八線城市做自媒體,可能和你的想像不太一樣

TAG:傳媒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