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的2種形象:第1張圖丑到爆,第4張圖極英俊,第5張圖透露真相

朱元璋的2種形象:第1張圖丑到爆,第4張圖極英俊,第5張圖透露真相

由於近代的照相技術,我們可以一睹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真容,他的形象想必會讓人大失所望,這完全與清宮劇中高大英俊的天之驕子的形象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不過,在人們的心中,溥儀或許並不是最丑的皇帝,要論史上最丑的皇帝,朱元璋絕對算是熱門人選。在人們的記憶里,朱元璋額頭、下巴、兩頰皆突出,立眉深目,鬍鬚濃密,隆鼻如蒜,拱嘴如豬,呈所謂「五嶽朝天」之狀,臉上布滿了麻點,可謂醜陋至極。

然而,現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館的13幅朱元璋畫像中,朱元璋卻有著2種極致形象,一種極丑,另一種極英俊。英俊的畫像有2幅:1幅坐像立軸,畫的是盛年朱元璋,他穿龍袍、紫臉膛、黑短須、面龐豐滿、英俊沉穩;另1幅為半生冊頁,畫的是老年朱元璋,他容貌同於立軸,惟長髯皆白。除這2幅畫像外,其他11幅均是丑相。除此之外,民間收藏的朱元璋畫像,其特徵也幾乎是清一色的怪異長臉丑像。

為此,關於朱元璋的美醜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有人認為丑像才是真的,美像只是明政府為了美化、宣傳朱元璋創作的偽像;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美像才是真的,丑像是清政府為了醜化、貶低朱元璋和明朝所做的偽像,以示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原之主的正統性。由於朱元璋時代還沒有照相技術,因此對他畫像真偽的辨別,一靠史書的記載,二靠宮廷畫師們的丹青。

根據《明史》記載,形容朱元璋相貌的有「狀貌奇偉、異常人」、「非常人也」、「姿貌雄傑,奇骨貫頂」、「隆然甚異」,將這些描述串在一起,與畫像對照,似乎因以長臉丑像為真跡。然而,根據張瀚《松窗夢語》記載,他任南司空時曾入值武英殿,親眼瞻仰過宮廷畫師為朱元璋畫的畫像:「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

可見,供奉在武英殿、太廟的俊美畫像應是官方認可的朱元璋畫像,更接近他本人,或許他並不像畫像一樣完美,但至少形似,如果畫的不真實的話,以朱元璋的性格,那些宮廷畫師們早就人頭落地了。再根據遺傳學來對《歷代帝王圖》中的皇帝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明成祖朱棣畫像的面部輪廓有朱元璋美像的遺傳痕迹,卻與那副丑像相差甚遠。而成祖以下的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皆與成祖的面貌基本特徵是一樣的。

如果朱元璋長得並不醜,為什麼有那麼多醜像在民間廣泛流傳呢?其實這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只有朱元璋出身在社會最底層,他不僅種過田、放過牛,還當過和尚、要過飯。正是他這種天差地別的傳奇經歷,化成了兩幅畫像:長臉丑像象徵著貧賤、和尚、乞丐,圓臉俊像象徵著富貴、天子皇帝。官方正史和民間野史也對朱元璋進行了完全不同的詮釋,圓臉俊像是官方、正史的化身,長臉丑像是民間、野史的化身。

不過,民間、野史對朱元璋也有不一樣的評價,比如鳳陽老家的鄉親們認為丑像是真跡,並不是為了醜化朱元璋,而是感覺這張臉親切,而那張正襟危坐、毫無表情的圓臉像,完全失去了幼年牧牛、青年乞討時的純樸,失去了對鄉親們的親切,失去了鳳陽這塊貧瘠土地賦予他的那種特有的氣度,是一副統治民眾的官僚面孔。所以,在鳳陽龍興寺內,幾百年來一直保存、供奉的是那副麻臉丑像。

當然,丑像流行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民間對朱元璋施政的看法。朱元璋撤中書省、罷丞相、施行特務政治,大小事一人獨斷;殺功臣、誅文人,施行殘暴的文化專制,從而被民間視為極端專制的暴君形象。所以,今人不需要刻意美化或貶低朱元璋的長相,因為他的美與丑,已經升華為人們認識朱元璋的文化符號,是不同利益者、不同歷史觀看待朱元璋不同相貌的表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拾粹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規定皇家每餐必吃一道菜,明朝皇帝吃到吐,大臣卻恨不能吃一口
此人堪稱最被埋沒的名臣,宋太祖坦言:他若健在,我絕不可能當上皇帝

TAG:史海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