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思考:智慧是必要,哲學並非必要!

思考:智慧是必要,哲學並非必要!

哲學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發展至今人們對哲學的定義、作用等相關問題一直存有討論,而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興趣在不斷改變。前不久,清華大學王路教授在世界哲學大會西方哲學聯誼會上發表了自己對哲學的理解。

原文 :《哲學是什麼》

作者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王路

圖片 |網路

哲學是不是科學

哲學是不是科學,這是一個問題。我最初接觸哲學的時候很痴迷,一段時間幾乎話不離「唯物」、「唯心」,特別是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第一次成為科學」這個說法,頓時感到熱血沸騰。後來學習哲學,聽到有人、尤其是科學家們堂而皇之地說哲學不是科學(science)時,總覺得有些底氣不足,甚至顏面掃地。後來到德國學習,認識到與「科學」對應的德文是「Wissenschaft」,它的詞根是wissen,即知道、認識的意思,終於感到釋然:哲學當然是Wissenschaft;而且,science的拉丁文詞根scio主要意思也是認識,其相應的希臘文epistemei 的意思也是同樣。所以,我們可以坦然地說,哲學是科學。

既然是科學,就會有一些標準和要求。通俗說,就是要有一些規範性的東西。自然科學在飛速發展的基礎上以群體的方式提供了這樣的標準,最簡單地說,這樣的標準和要求就是證明。哲學與自然科學不同,它無法提供證明。我的理解是,哲學固然提供不了自然科學那樣的經驗證明,但是仍然要提供證明,這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分析和論證。這樣的分析和論證不是隨意的,而是要有規範性的。這種規範性是與哲學這門科學的科學性對應的,因而是最起碼的要求。我認為,在規範性這一點上,哲學的典範是西方哲學,而不是其他加字哲學,比如一定不是中國哲學。今年的世界哲學大會取名「學以成人」,大概不是出自搞西方哲學人之手,它的表達空間無疑太大了。

哲學的歷史是什麼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從古希臘到今天,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起源、發展、分化的過程。人們說,古希臘哲學是一個母體,今天的許多學科都是從它分化出去的。因此,人們特別重視古希臘哲學,特別重視哲學的源頭。我認為,重視哲學的源頭是重要的,但是一定要看到,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那麼多學科從哲學獨立出去之後,哲學並沒有消亡,還在發展。這就說明,哲學有一些自身獨特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思考,在哲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古希臘到今天,具有延續性的東西是什麼?

與古希臘哲學相比,今天哲學發展的主要特徵是形成各種各樣的加字哲學,即在「哲學」前面加字,比如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工程哲學等。非常明顯,這些哲學是古希臘哲學中所沒有的。倫理學又叫道德哲學,因此也是加字哲學。它是從古希臘到今天一直延續和發展的東西。應該看到,亞里士多德認為它附屬於政治學,而後人認為它屬於哲學。談論倫理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方式,比如,既可以像康德那樣論述道德形而上學,也可以像今天許多人那樣談論環境哲學、談論生命倫理學。我常想,倫理學是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科?如果是,它是不是也可以從哲學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學科呢?

今天哲學研究中與古希臘哲學有延續性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邏輯,另一個是形而上學。不同的是,人們將古希臘的邏輯稱為傳統邏輯,將今天的邏輯稱為現代邏輯。如今邏輯是一個成熟的學科,許多人認為,它已經從哲學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學科。對於這一點,我時常感到困惑:從今天的哲學討論可以看出,邏輯和哲學依然密不可分;二十世紀以來最出名的哲學家,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早期)、卡爾納普、奎因等,幾乎都是邏輯學家。他們留下來的哲學名篇又如何能夠分得出哪一部分是邏輯的,哪一部分是哲學的呢?至於說形而上學,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同名著作以來,它就明確了哲學是關於認識的研究。這一研究經歷過不同的歷史階段,形成不同的理論形態,比如本體論、認識論。而到了當代,分析哲學家們更加明確地指出,我們一切認識都是通過語言表達的,因此可以藉助邏輯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我們的語言,以此達到我們關於世界的認識,所以,分析哲學也被稱為當代形而上學。縱觀西方哲學史,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非常保守地說,邏輯和形而上學是貫徹始終的。

哲學的經典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定會見仁見智。我的回答是看兩點。一點是看哲學家們是不是都承認。這表明學術共同體的認同。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肯定是哲學經典:一個人無論是搞形而上學還是搞加字哲學,或者無論一個人搞什麼樣的加字哲學,都不會不承認它們是哲學經典。另一點是看使用的範圍。這說明了哲學的專業性。《形而上學》和《純粹理性批判》肯定只有哲學系才用,而許多文獻就不是這樣。比如《論語》和《道德經》,許多人認為是哲學經典,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它們壓根就不是哲學著作。它們可以在哲學系使用,在歷史系和中文系也同樣使用,于丹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風靡全國。

哲學的實質是什麼

我認為,形而上學與加字哲學是不同的。它們在名稱上就不同。亞里士多德稱它為第一哲學,從亞里士多德的命名看,「第一哲學」似乎也是加字哲學,因為它加了「第一」二字。但是,這個「第一」沒有其他加字哲學字面上那種對象、地域或流派的涵義,而是關於認識層次的說明,帶有比喻的性質,以此說明哲學這門學科的性質。因此,形而上學與其他加字哲學是不同的,是有根本性區別的。在我看來,假如認為哲學涵蓋形而上學和加字哲學,則可以認為哲學是關於認識的科學。在這一說明下再對形而上學和其他加字哲學作出區別。比如,形而上學是關於先驗認識的研究,而加字哲學是關於與經驗相關的認識的研究。假如認為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則可以認為哲學是關於先驗認識的研究,由此與其他加字哲學、並與其他學科形成區別。

關於學科的探討涉及對哲學的認識,可以當真,也可以不太當真,只是把它看作操作性的需要。這裡我想說的是,既然涉及學科,就要考慮規範性以及規範性所帶來的一些必要要求。一百多年前人們為了改變中國的落後挨打的境況,呼喚引來「德先生」和「賽先生」。放眼今天,我國有了全面的巨大發展。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我們的發展是藉助了這兩位「先生」的幫助,我們對這兩位「先生」認識得夠不夠,今天和今後還要不要繼續與它們結盟。我認為,這是一個時刻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關於自然科學,人們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也比較容易達成一致:我們當然需要「賽先生」。但是關於哲學呢?當人們認為哲學要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當人們認為哲學是關於人生的問題的時候,人們真的還需要什麼「賽先生」嗎?或者,當人們認為哲學要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的時候,甚至認為哲學要「學做人」的時候,人們還會想到「賽先生」嗎?

哲學的作用是什麼

哲學要關注現實,要解決現實問題,這是許多哲學家的看法,也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看法。今天,一方面,哲學家們抱怨哲學被邊緣化了,另一方面,人們批評哲學家對現實問題漠不關心或關心不夠,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我覺得,這些看法都是正常的,而且也有道理,卻是與加字哲學相關的。今天的加字哲學已經很多了,但是依然趕不上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和新問題。此人感興趣和關注的問題,彼人並不一定認為重要、迫切或重大。不僅如此,這樣的研究可能時髦,可以申請項目,獲獎,受到重視,但是卻可能不被同行看得上,因為這樣的研究缺少了哲學應有的特性,即我們所說的哲學這個學科的科學性以及這種科學性所要求的規範性。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是至少一個悖論是可以看到的:當輿論說「哲學社會科學」的時候,要求哲學聯繫實際似乎就是合理的和現實的,而當人們說人文學科的研究要坐冷板凳時,要求哲學聯繫實際似乎就是有問題的。因此,對於一些研究成果,哲學家們會討論和評價它們是不是哲學,老百姓會說他們是不是喜歡,而科學家們會表示他們是不是在乎。我自己研究邏輯和形而上學,從來沒有被邊緣化的感覺,也不會在意這些批評。我覺得,在西方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哲學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尊重,絕非浪得虛名。因為它是科學,借用亞里士多德的方式說,一門科學就是關於某一類事物的認識,哲學不是關於某一類事物的認識,而是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

哲學與哲學家的身份是不同的。哲學是哲學家探討和研究的東西,是專業性的東西。哲學家研究專業問題,當然也可以關心現實問題。但是應該看到,一個哲學家所關心的問題並不因為哲學家的身份就變成一個哲學問題。一個哲學家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是由於加了一些哲學表達,比如內涵、外延、現象、本質、瞬間、永恆,就把它談成了哲學。應該明白,一個哲學家談這樣一個問題,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兩樣,很可能不如一個科學家談得好,因為人家的知識背景與所談的問題更接近;甚至可能還不如一個普通人談得好,因為人家對這個問題關注的程度和投入的熱情與精力遠遠比他大得多。人們有權利要求哲學家關心現實問題,但是想一想,為什麼人們不是這樣普遍地要求文學家和史學家呢?為什麼人們更少這樣地要求自然科學家呢?究其原因,大概還是涉及對哲學的理解。我以前也曾狂熱地相信,應該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現在研究哲學多年,我不這樣看了。我認為,假如哲學可以走出書本和課堂,那一定是加字哲學。加字哲學是可以研究的,也是有研究價值的,但還是應該注意一下科學性的問題。美國著名哲學家奎因說:「智慧才是那種可能滿足這些始終是迫切需要的東西:Sophia(智慧)才是必要的,philosophia(哲學)並非必要。」我贊同這個說法,儘管很多人,包括哲學家們不是這樣看的。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3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上海製造」與「上海服務」的招牌,放大協同效應是關鍵!
《評論彙編》:民粹民族主義的對立面是經濟現實主義!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