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

本文摘錄自 《新舊教育的變與惑》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無論中外都是一樣,只有禮儀形式上的不同,並無精神上的差別。但在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師道」的尊嚴,尊師重道的精神和禮儀上的風氣,儼然已與「君道」互相對峙,構成「政」、「教」互助的特質。只要讀過歷史(不是現在學校里的歷史課本),懂得中國文化史的人,都是瞭然於心,不待細說的。即使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在文化傳統的熏染中,也都知道尊師的重要。尤其在過去的民間社會,不讀書,不進學校,自由從師學習百工技藝為專業的人,終其一生而尊師重道的精神和行為,比起讀過書,受過教育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習武的人,對於尊師,更加重視。但在二十世紀的這個時代中,數十年間,師之不尊,道之不行,其所由來者久矣。因此政府與社會,苦心復興中國文化,強調尊師重道的行誼,每逢一年一度的教師節,特別提倡敬師的運動,實在是煞費苦心。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隳墮才需復興,頹廢才需提倡。正因為中國文化的優良精神,經過幾十年來的蛻變、沒落,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弊病,所以才需復興和提倡。即如尊師重道一事來說,也正因為感慨於「師道」的淪夷,因此才重新號召。老子所謂「六親不和有孝慈」,也便是這個道理的反映。可是多少年來,無論在教育界、在社會間,尊師重道的風氣,一經提倡和號召,便已確實改進了嗎?事實並不如此。相反地,如果深入觀察,反而看到現代師生之間的彼此排擠、傾軋、嫉恨、輕視,甚之互相謾罵,處處皆是。由此可知一種優良的禮儀風氣,絕非制度或規定所能養成。它的基本根柢,仍然有賴於教育和學風的改正,以及整個社會風氣和全民思想的培植。

現在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文化上有關「師道」的情形,使大家在觀念上能夠「溫故而知新」,可以得到懲前毖後的準確方向。在我們的傳統歷史上,師道的尊嚴,自三代開始,就與「君」、「親」並行。所謂「作之君,作之親。」同時也便要「作之師」的。

自東周以後,有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萬世師表的典範和尊師重道的觀念,便與「君道」分途而截然獨立。但與「親」道仍然是互相呼應。秦、漢以後的「傳經」和重視師承的風氣,雖然漸已趨向狹小而發生流弊,但這種優良傳統精神的存在,依然有其特殊的價值。

魏晉南北朝之間,師道漸趨隳墮,但因新興佛教重視師承的作風,以及政治體制上確立了王者尊師的禮儀。「師道」為尊的精神又走向一個新的境界。

到了中唐以後,韓愈寫了一篇《師說》與《原道》,為尊師重道和重視師儒的風氣又添了一番新的景象。由於儒、佛兩家學風的影響,到了宋代,理學興起,撮取《禮記》和叢林制度的精神,新的尊師重道的面目便從此確立。

如果肯讀一下「四朝(宋、元、明、清)學案」和「五種遺規」等書,資料俱在,在此不必多說,因此自明、清以後,各階層社會重視「師道」的觀念普遍流行。過去許多家庭的中堂,供奉了一個宗教式的牌位,上寫「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也便由此而興。所謂「一日從師,終身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師」的美德,也便為大家所樂道。民間社會和宗教上「師父」的稱呼,以及帝王們在朝廷上對「師傅」的恭敬,也由此而成為當然的風俗。

可是,所說的這些故實,還只是歷史上的精神形式。事實上,自宋、明以後,「師道」的尊嚴,並非只是對學生們的要求。實際上是師生互相尊重的禮儀。固然「一日從師,終身為父」是對學生們的教誡,但是老師對於受業的學生,親情愛護,以及對他的學術思想乃至行為上,都需負起畢生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固然視之如父,但是老師對於學生,在中國禮儀的傳統習慣上,向來都很謙抑,猶如兄弟的相處。所以古來稱學生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義。老師寫信給學生,除了「賢契」等文縐縐的稱呼以外,有時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稱;老師自己的具名之上,不是加上「友生」,便是「愚兄」,表示互相的尊重。

即使學生中了狀元,做了宰相,而在鄉的教師始終是青氈一席,沒有博得功名,終老於白屋;一旦狀元或宰相的學生衣錦回鄉,仍然還是執禮甚恭,猶如在學之日。

由此影響所及,從前官場的儀注,對於門生故吏之間的感情,也如師生一樣。便是由於這種學風而來。

······

最近二十多年來,我們所看到尊師重道的精神和風氣,只有在國民小學的學生們還可以保存這些氣息。一開始進入中學,就漸漸地淡了,到了大學,就只有一些影子了,甚之,連影子也看不見了。至於一般的社會和家庭,有時提到老師一詞,等於代表了譏笑和諷刺的笑料名詞。在小學生們的純潔心靈中,大體說來,對於好的老師的尊敬,真有神聖莊嚴之感。看到老師就要敬禮,同時又一半膽怯、一半含羞親切地喊一聲老師。可是一到初中,學生的年齡長大了,老師的尊嚴也走樣了——當然這與現行教育的學校制度是有密切的關係。於是對於尊師的態度,比起在小學時代,已經大大地打了折扣。再到了高中時代,比起初中,又減少到一半以上。如果一考進了大學,學生與師長之間,就幾同陌路之人。甚之,離開課堂以外,在任何地方碰見了師長,還肯向老師翹翹下巴(不是點頭),舉舉手打個招呼,老師們應該有受寵若驚之感。倘使親切地喊一聲「老師」,真會使你感覺到感激涕零、不勝感動呢!大學畢業以後,在別處遇見了老師,還能禮貌地招呼一聲,那會使你覺得其人可以「德配堯舜,道貫先賢」了呢!這種情形,是現代中國人和教育界心照不宣、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由此可知,在現行教育制度的學風之下,教育程度愈高,知識愈豐富的,尊師重道的精神也愈減少。甚之,低到於零。唯有在軍事學校的教育方面,大體上還能保留了固有文化的精神和袍澤情深的情感。

······

現在我們迴轉來檢討一下大專學校的教授、老師們何以會受如此的冷落,這也許與現行的教育制度和學風有絕對的關係。理由和理論太多,一時講不完,最方便、最好的辦法,也可引用一兩個故事來說明事實。第一個故事是在清朝末年稗官野史上的記載,當年張之洞在湖北開始創辦洋學堂的時候,聘請了好多老師宿儒來當「教習」(等於現在的教授)。張之洞第一次對「教習」們講話,其中便有語重心長的兩句笑話,他的意思是說:今天請到的「教習」老師們,都是「袞袞諸公」,希望大家能夠盡心儘力地教好學生。如果不能教好學生,便有負初心,那麼,只好是「諸公滾滾」了!由於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舊式社會的書院或家塾里請一西席老師的時候,無論家長或代表學生和家長的是什麼地位,都需不厭其煩地親自依禮去請老師。因為這種禮貌是表示他代表學生們來請老師,不是給恩賞飯吃。所以像張之洞請來的「袞袞諸公」,也便在這種方式之下挽請到的。如果使他一片苦心失瞭望,那當然只有「諸公滾滾」了!

可是這種尊師重道的風氣,現在變得沒有影子,不管公立的大專學校或私立的大專學校,只要能夠聘請你當一位老師,不但是天大的面子,而且對你真有恩同再造的衣食父母之概。如果你不聽話,當然就「諸公滾滾」了!所以當一紙聘書交付郵局寄到你家裡來的時候,應該猶如接捧古代皇帝的詔書一樣,喜從天降。身為學校當局的負責人,還有誰肯保持中國文化的禮儀,公然地為學生親自作代表或派學校的大員,執禮甚恭地送聘書呢?尤其有一類私立的某些專校,由一兩個略識之乎的老闆們唯利是圖地創辦起來,請老師是當作賞飯吃,那種躊躇滿志、睥睨一切的神氣,實在可使書生們不寒而慄。有的同學們出去任教,碰到這種情形回來和我談起。我說:老弟們,學問的養成,氣節最要緊。做工、當小販的職業,與你的學問並無關係。甚之,「多能鄙事」,更可接近孔聖的心傳,何必一定要做教師呢?何況事實上,一校、一院、一系都畫滿了圈圈,如果夤緣不到,不能得到學校老闆的青睞,縱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照樣是投閑置散,無法上得講台。加以社會安定,一切上軌道,有制度,論資歷和年資的限制,又正好作為阻擋的藉口。稍有才具的人,不免多有些意氣,於是,討厭意氣而不欣賞氣節,便從此打入了冷宮。或者你教學教得太好,碰到老闆們不高興,同事的妒忌,就明褒暗貶地從此不給你開課。由於這些道理,就引出我的第二個故事。這個故事,還只有兩三年的歷史,是我親身所經歷的。有一天下大雨,我與某某名經濟學者(因未徵求同意,必須保留姓名)一起候車上課,大家已經半身雨水,不堪其苦了。我說:「唉!現在真是工商業的時代了,能夠講禮儀,尊重師道的,也只有在軍事學校方面,還能保持禮貌。他們接教授,有專車,迎送都到家門,始終禮遇不衰。除此以外,其餘不足觀也已。」這位學者聽了以後,便對我說:「老兄,說你不懂經濟,一點不錯。你要知道,現在的學校制度,哪裡是工商業的行為?其實都是官氣。你應該知道,工商業的要點是顧客至上,學生固然是顧客,當老師的也是顧客啊!誰叫你不去辦個學校,也請我這個顧客上去講講課呢!」

除了因為學校的制度而形成「師道」淪夷的因素以外,社會和家庭教育方面也逐漸地喪失了傳統文化的精神,並不真正重視「師道」。因此與學校制度互為因果,便使五千年來的禮儀之風,幾乎不絕如縷,這也便是最大的原因。過去的「尊師」,因為由於某一個人的「傳道、授業、解惑」之關係,所以對於傳授精神生命學問的老師,終身視之如父。現在是以母校為標榜,一切的榮譽歸之於學校,教師們只是學校中的一分子。縱然有好的老師,一切榮譽也只有歸之於學校,與個人無涉。而且工商業影響整個時代,老師們按月領薪水、拿鐘點費,等同工商業的行為,所謂上課也者,也便是出賣知識而已。品行和人格的教導,當然由訓導處去負責,何必多事!教室和講台上的蛛絲塵漬,自有總務處來管理,不必勞心。教師們沒有固定的休息室,沒有固定的茶水供應,那是活該,又有誰來管你?下了課,趕快要去趕交通車,學生要想在課外請教,實在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交通車脫了班,自掏腰包划不來,這個月的生活預算怎麼辦?至於負責德育的訓導,以及具有「內相」之才的總務,是否真能做到與負責智育的教務互為一體,那也只有天曉得。其實,辦總務和管訓導的,根本各自為政,誰也沒有做到,誰也沒有責任。因此有許多學生們一離開校門,「怨聲載道,有口皆悲」,更影響了家庭和社會對於學校的輕視。學店觀念和只要有學歷的思想便普遍流行,誰還管你老師的好不好呢?結果弄得對於個人尊師重道的風氣淪喪殆盡,對於學校的情感和信賴,也只是若存若亡而已。

講到家庭教育,又使我聯想起幾個學生在外面當家教的情形。綜合他們回來談話的結果,便會使人想到現在的家庭教育需要重整,更有重於學校的隱憂。舊式的社會,家教便是教師,師嚴而從道尊。現在的請家教,是由於社會的風氣和有些家長們盲從升學主義的促使。大致說來,可以把他們分為三類。第一類:家長們也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不過都是現代人,學問思想像我們一樣,大多都在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夾縫中。望子成龍心切,更有崇拜自然科學的時髦感,自己不管子女的天才和本質如何,只是要求老師努力向這一方向去教導孩子,有時候自己還順便扮演一下旁聽學生兼督學,往往弄得家教老師吃不消地知難而退。第二類:家長們,尤其是主婦們,上了牌桌就六親不認,孩子們學業的好壞——不是學業,只管考試,一切責之於家教的老師。學生們考不好,老師便是冤家。學生們考得好,就認為「這個傢伙」還不錯。第三類:慘了!學時髦,請家教,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家教的老師教完了,還憑特殊的身份,剋扣報酬。有一次,一位女同學當家教,碰上了這樁事。這位女同學小人氣大,並不管他的家長是什麼職位和身份,準備到他辦公室去要。雙方是否都有錯,很難說。但的確有一二人還有要不到的呢!我們試想,「家道」如此,「師道」如此,中國文化怎麼辦?

講了半天尊師重道的閑話,看來好像都是學校、社會、家庭的不對,老師們都是絕對的對似的。其實,人靠平地才站起來,同時也正因為有了平地才使人跌倒的!現在教育的進步和教育的普遍,比較三十年前,大有天淵之別。但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又加上正在一個古今中外的回漩中求復興,求建設。所以忘記了舊的人格修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是「學問」,新的學識和技能的教育是「知識」。因此觀念的分野,混淆不清,所以教育的思想和規定就亂了章法。同時人文學科的重要和科學新知識的重要,更沒有完全分別確定其尊崇的地位,因此教育上的科目和課程,一味亂排,輕重倒置。又加上教育的來源不同,傾倒歐洲派和美國派的學人意見互相衝突,因此更使中國文化徒具口號,並無實質的內義可循。這還是對於教育前提的犖犖大者而言。其中的前因後果,各個存有許多關鍵,一時言之不盡。至於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人才,捫心自問,是否真為教育而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多少年來,自有專門培養教育師資的學校和學系,但是有關培養師資的教育之教育的問題也還不少。而且最大的原因,從事教育的已經有明文規定成為公教人員,因此作教師的是否都具有一片赤心為國家、為民族教育子弟而任教,或者僅為個人生活的需要而謀求任教為職業的,更須大加反省。

中國文化過去的明訓是「學而優則仕」。但是過去的學而優不仕,而專為教師的真也不少。現在呢?一切受西方文化表層的影響,學而優則商,商而不優則仕,仕而不優則教學的,實在是一個罪過的思想。我也親自聽人說過,「有什麼關係,謀不到好職業,去教教書總可以吧!」你想,他有沒有學問不要說,但以此存心而從事教育,其後果不問可知矣。而且教育界的老師原來如此,又怎樣能夠使人尊敬他為清高或高尚的職業呢?此外,無論在大小學教師之中,有的教科學的,是幾十年前陳年的知識,絲毫不圖長進。有新書,有新知,便藏起來,不讓學生們知道,有的教文、法的,把圖書館裡好的參考書借回家後,有去無回,束之高閣。上課堂,大罵天下人、天下事一番,錯的都是別人,不是自己。自我標榜學貫中西,才無今古,餘子碌碌,都是混蛋,可惜你們與人們不懂而已。罵完了,已經去了三分之一的上課時間,然後查問一番,略講一節,訓誡幾句,使學生們為了學分而忍氣吞聲地鞠躬如也,敢怒而不敢言。比較好一點的,寫黑板,宣讀一下自己的著作,上課、下課,如此而已。也許是時代的病態,形成了人們多多少少都有些肝火太旺,或者是心理變態的毛病。但是以此而言教育,那就要值得我們好好地反省深思了!如果罵人的教育需要開課,這倒是很好的榜樣。否則,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以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教育態度,必須要努力去學習做到才好。非常抱歉,我講這番話的動機,絕對不存有任何其他意見。只是蒿目時艱,為了國家民族培養後一代青年們著想,所以偶爾發出傷時的感慨。希望大家能夠真誠坦率地在「孔聖」面前由衷地懺悔改進。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白露至,秋意濃——白露養生法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