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現代大國演變簡史

現代大國演變簡史

| 讀史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什麼是現代意義的大國?古奧斯曼、古羅馬、古中國?都不是。英國是嗎?是。英國本來是個資源少,人口不多的弱國,稍微知道歐洲歷史的都知道,英國可曾是人人可欺的。

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既往的規則。

過去,不僅僅是古中國,其他地方也是以「陸地文明」為主的,本土的資源和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關鍵。在東方,古中國一直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在歐亞大陸交界處,卻先後有古希臘、古羅馬、古阿拉伯帝國。尤其是當年伊斯蘭文明的阿拉伯帝國,不但地盤大,而且興盛時間長,向東,曾和大唐帝國有過短暫的交鋒。

但無論是大唐向西,還是阿拉伯向東,都興趣不大。因為中亞地區氣候、資源、地理等,都不是很吸引人的。

唐玄宗天寶十載(公元751年),大唐和阿拉伯曾發生了怛(這個字念「達」)羅斯之戰,大唐先勝後敗,停止向西發展的步伐;阿拉伯也沒有進一步東進的興趣。

因為地理的因素,阿拉伯帝國和古中國接觸有限,直接的帝國衝突更少,但是和西方則是打了若干次。不過,後來它們也和古中國的大明和大清一樣,玩起了閉關鎖國——當伊斯蘭文明的奧斯曼帝國攻克君士坦丁堡後,伊斯蘭文明達到了一個極其強盛的高峰,卻也徹底封閉了東西方貿易渠道。

歐洲諸國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被逼下海的,要不,沒啥背景的哥倫布為何可以一而再地忽悠到西歐各國的王室貴族出錢出力。

當美洲新大陸發現以後,世界的規則改變了,自此,本土的資源和人口不再是國家強盛的關鍵,新大陸的資源如同遊戲的外掛,而獲取外掛的金手指是海軍和商船:這就造就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這些本土面積很少的世界強國。而古中國、西亞的伊斯蘭文明的國家都落後了。

世界的強弱之勢,從此改變。

地球上,71%的是海水,要想跨越他,蠻力毫無用處。

因為海洋太大了,要想跨越它,不是單憑人力就能行的,所以海洋文明有一個極大的特點:那就是它的思維是外向的、合作的。這就造成了科技及金融的快速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沒啥秘密,唯在思維,東方的日本快速崛起,就在於與海洋文明思維的接軌。

於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這些歐洲國家的資金、科技、社會發展逐漸超過了東方的中國和中亞的伊斯蘭文明。而原本就落後的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則悲慘的被滅絕了——美洲大陸成為歐洲人的後花園,現在的南美洲,基本都以葡語為主,而北美,則基本是英法後裔,尤其是以英國後裔以為主的美國,更是後來者居上,成為海洋文明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在英法爭霸的過程中,美國作為法國全球戰略中打擊英國的一個棋子,最終卻取代了英法,成為世界霸主,這恐怕是法國當年沒有想到的。

美國的自由女神就是法國送的「禮物」。

與美國同時崛起的還有俄國,同樣被西方遠遠甩下的俄國有一個偉大的首領——彼得大帝,他沒有像古中國和伊斯蘭文明的君主一樣固步自封,而是去西方學習了海洋文明和科學技術——在出海通道問題上,日思夜想,經常要大打出手的最突出選手,就是沙俄。為了獲得通向大洋的道路,為了獲得不凍港,為了成為一個海洋國家,它遷都、侵略、吞併、欺詐、合作,用盡了手段。

你去看看聖彼得堡的歷史、塞瓦斯托波爾的歷史、塔林的歷史、大連的歷史,血淚斑斑,都和它有關。

俄羅斯本來是一個內陸小國,為了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出海口,成為一個貪吃蛇。

當1840年大清的國門被敲開的時候,面對的是已經發展到蒸氣機時代的大英帝國。陸地文明時代的全球第一強國,到了海洋文明時代面對全球第一強國不堪一擊——雖然大清帝國的GDP曾一度佔到世界的一半。

當地球瓜分完畢的時候,英國、法國這些傳統海上強國的發展就慢了下來,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統一後的德國咄咄逼人。

世界又開始了變化。

大英帝國的輝煌時代,你看它的本土才有多大?

當地理大發現的外掛失效之後,海軍和商船隊的金鑰匙也就不那麼耀眼了,科技成為最強競爭力。誰在科學技術上面攀登的高一點,拿下技術的高端,誰就有一點優勢,此時,農業時代的資源、人口、國土,重新變的重要了——前提是觀念的更新,擁有海洋文明世界觀。

德國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而英法這些地球資源壟斷者壓制德國,最終戰爭爆發了。而最大的得益者是美國和俄國——典型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儘管英國和法國打贏了一戰,但是代價巨大。美國和俄國這兩個國土廣闊、科技領先的國家,開始呈現出潛力。

一戰讓美國和大英帝國平起平坐,二戰則徹底將大英帝國打成了二流國家。當歐洲被打爛的時候,獨享資源和市場的殖民地也就自然失去了。在自由貿易的幌子之下,英國、法國、荷蘭這些曾領風騷一時的海洋強國失去了領土資源人口,往日的榮光一去不返。

美國趁機獲得了歐洲的人才科技。而真正使美國遠遠超越其他國家的是冷戰。

技術除了要資金,還要需求,當美蘇爭霸之時,美國憑藉著對全球貿易的控制權和貨幣權獲取財富,危機刺激需求,最終發展出遠遠超越其他國家的高端技術。蘇聯也同樣發展了僅次於美國的高端技術,只是代價太大,經濟失調,最終解體。

美蘇爭霸漫畫

冷戰的另外兩個受害者是英國和法國:借冷戰之名,美國徹底清除了英法在全球的勢力,獨霸除了蘇東和中國之外的整個地球。——此時的德國已經被鉗制住,倒是投靠在美國羽翼下的日本重新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甚至狂言要買下美國,結果被美國爹搞了一下,至今沒醒過神來——要知道,日本至今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美國嚴格的監控。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49年後,中國從沒放棄過科技興國戰略。

除了美國,冷戰的另一大受益國是我們中國,如同英法爭霸的收益國美國一樣。中國在亂世中保留了國土、人口、資源,差的只是科技——我們早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從1949年開始,就沒放鬆過對科學技術的攀岩,目前已經在成為強國的道路上了。

中國正在崛起。

那麼,攻佔拜占庭、成為近代開始的奧斯曼帝國,又為何與現代強國失之交臂了呢?

我們知道,伊斯蘭文明的奧斯曼帝國的崛起過程,幾乎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是同時的,而且1453年土耳其人攻佔拜占廷,在傳統的歐洲史學中一直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近代開始的兩大標誌。

奧斯曼帝國統治疆域。這一時期,歐洲黑暗中世紀正成為過去時。

大家知道,現在的歷史書,把中世紀和近代理解為社會形態的變化,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所以我們把它的分界線定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但是按照歐洲的傳統觀念,他們當時沒有這個社會形態演變的概念,在歐洲傳統史學中,所謂中世紀指的就是拜占廷被土耳其人攻陷以前。拜占廷的陷落和新大陸的發現,是近代的開始,是中世紀的結束。

也就是說,這個事件是非常重大的,而且自從1453年拜占廷陷落,一直到十七世紀奧斯曼帝國擴張最厲害的時候,一直打到維也納城下,可以說佔領了整個西亞、北非和東南歐的很大一片地方,形成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可以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的海上霸權,和奧斯曼的陸上霸權,是同時存在的兩個東西。

但奧斯曼帝國為何就沒落了呢?茲認為,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在本質上和從前那些軍事帝國的擴張沒有什麼兩樣,也就是說它基本上是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的那樣一種傳統軍事帝國的類型,而沒有西、葡、荷這些國家,他們崛起的那種所謂的近代意義。

為什麼說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傳統的大國,而後來崛起的西、葡、荷這些國家是近代的大國呢?我認為主要就是兩個不同。一個在於立國之「制」對世界、後世的影響,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對現代性社會制度,包括經濟制度的建立所體現的意義。

但是更重要的,我們知道評價一個制度的好壞,關鍵還是普通百姓從中所得到的,首先在於這種大國崛起中民與國的關係,當然首先是指和本國民眾的關係。很多人說在西方列強崛起的過程中,被征服者、被侵略者受到了很大的痛苦,這一點我們中國人當然是深有體會。但是在傳統軍事帝國的誇張中,這種情況也非常嚴重,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並不是近代和傳統的區別。

近代殖民擴張有很多橫行霸道的事實,古代的軍事帝國擴張,這種事實一點也不少,包括我們經常提到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強權政治自古以來就有,不是近代才有的。但是近代的區別在於什麼地方呢?第一就是剛才說的制度背景,第二就是這個制度給民眾帶來的關係,首先是指給本國民眾帶來的關係——殖民征服對被征服地區的痛苦,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們現在討論大國崛起,本國民眾到底會得到一些什麼呢?關於這一點,我要說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下,在一定的體制中,一個國家的強大當然會使它的國民能夠得到很多好處,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一個國家的國民得到好處,必須或者只能在這個國家,在領土上處於大擴張時期。

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例子,那就是這一種以國民為本位的制度安排下,國家擴張國民能夠得到好處,國家停止擴張國民仍然能夠得到好處。因此,在這種意義上,所謂大國的興衰,就絕不僅僅是版圖的大小、武力的強弱,最本質的是老百姓的權利、福利、利益能夠得到多大的增進。

西方的奧斯曼閉關鎖國時,東方的大明也在閉關鎖國。

這就好理解了,我們現在公認的一些近現代強國,有一些無論從武力講,還是從國家的版圖講,你很難說它是大國,比如荷蘭。

荷蘭的本土一直是小國。有人說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土也很小,但是它有很龐大的殖民地,可是即使在這個意義上,荷蘭也很難算得上一個大國,荷蘭雖然進行過海外擴張,但是老實說規模很有限。

荷蘭歷史上真正有意義的殖民地,就是荷屬中印度,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印尼,當然歷史上它也佔領過其他一些地方,但是能夠穩定佔領的,只有一些很小的地方,而且沒有一些太大意義的,比如說荷屬安的列斯、荷屬蓋亞那等幾個無足輕重的小不點。

雖然我們說荷蘭有海上霸權,但是主要是指商業霸權,就打仗而言荷蘭人其實很不行。

關於這一點中國人深有體會,因為當年就是我們中國人,而且不是清軍,而是被清軍趕到海里的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鄭成功就是一支海上商團,以海上商業勢力為基礎的這麼一支武力。鄭成功的軍隊當時算不算強大呢?我們知道其實並不算強,他在大陸上站不住腳,老實說他能夠在大陸站得住腳,就不會去打台灣,他當時之所以進軍台灣,就是因為在大陸上跟清軍的作戰受到重大的挫敗,基地只剩下金門、廈門,而且這兩個地方已經是岌岌可危。但是這麼一支軍隊,在大陸上屢戰屢敗的軍隊,就在海上把荷蘭打敗了。

荷蘭在東亞敗給鄭成功,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樣。

鄭成功收復台灣,沒費多大勁。

今天的紐約,最早的名字是叫新阿姆斯特丹,也是因為荷蘭打敗了,很快變成了紐約。

荷蘭如果說是大國,這不是在軍事意義上說的,更不是在領土人口意義上。甚至荷蘭人都沒有很強的祖國意識,荷蘭移民跑到一個地方,往往就沒有多少的祖國觀念。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跑到非洲去的這些荷蘭人,他們跑到非洲去之後不久,就自稱自己是「非洲人」,語言是「非洲語」,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實際上是荷蘭裔南非人,別人把他們叫做「布爾人」。中國養羊業有「布爾山羊」,是很有名的品種,就是這些「布爾人」培養出來的。這些人從來不說自己是荷蘭人,到了南非後不久就脫離母國獨立建國了,而且很團結,和英國干過很多次仗,最後英國花了大力氣才打敗他們。

但是說起來也很奇怪,雖然他們被打敗了,而且布爾國家也從此滅亡了,但是布爾人在英屬的南非,仍然可以說是當家作主,英裔南非人反而一直是勢力比較小。

這裡我要插一句話,我們現在的一些歷史書把「英布戰爭」解釋為英國和荷蘭爭奪南非的帝國主義戰爭,我覺得這個提法有一點莫名其妙,可以說是英國爭奪南非,但是荷蘭並沒有來爭奪南非,是有一幫荷蘭人,但這些荷蘭人根本不承認是荷蘭國籍的。

荷蘭國雖小,但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卻不小。

所以,無論從本土還是從勢力範圍而言,荷蘭都稱不上是大國。我們憑什麼說荷蘭是大國呢?但是毫無疑問,荷蘭當時無疑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國家,而且直到現在,應該說還是這樣。不僅荷蘭人創造的一些制度,比如說股份公司、聯省共和等制度對後世有巨大影響,其商業勢力無遠弗屆。而且它的文化影響力也曾經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傳播,以至於日本蘭學曾長期成為西學和一切近代知識的代稱。

而且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國人對蠻夷的翻譯,往往是被認為用比較貶義的詞,但是到了近代就有了一些好詞出現,像英國、美國、德國等等都是一些比較褒義的譯法,有些人說其實在明代就有比較褒義的提法,就是指荷蘭。

我要說荷蘭這個譯法,在當時的中國並不流行,你只要看看明史,明史中並沒有把今天的荷蘭稱為荷蘭,而是叫做什麼紅毛國。真正稱荷蘭的是當時的日本人,還有後來的清朝人,清政府曾經跟荷蘭聯手打鄭成功。荷蘭人當時是鄭成功的敵人,但是是清軍的盟友,因此清軍從日本人那裡把荷蘭,這個聽起來很美的一個名字,荷花、蘭花,引進了漢語中,但是明朝人都沒有這麼說的,明史中也沒有荷蘭這個名字。

我在這裡主要是講荷蘭在當時世界的影響,以至於在日本就把荷蘭當做西方的代名詞。現在按照大國崛起的說法,荷蘭的霸權早就結束了。但是荷蘭的霸權雖然早就已經結束,今天的荷蘭仍然是一個富裕、文明的國家,仍然讓世人稱羨,而荷蘭人的國家與民族自豪感一點也不亞於當年。

還有一些國家很有趣,比如說瑞典。

波羅的海曾是瑞典的內海。強大的國王戰敗後,瑞典才廢除專制制度。今天的瑞典小了很多,但其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均居歐洲前列。

瑞典很有意思,瑞典在十七、十八世紀之交,軍事、政治勢力曾經非常強大,當時在歐洲可能僅次於英國,和俄羅斯不相上下,曾經幾次將俄羅斯打敗。它在這一段時間,曾經打敗過歐洲的很多強國,包括俄國、波蘭、丹麥和德國的很多大諸侯,大家知道當時德國並沒有統一,當時德國有一些諸侯是比較強大的,比如說奧地利、普魯斯等等。

那時候波羅的海被稱為瑞典湖,因為整個波羅的海是被瑞典征服的。瑞典軍隊曾經直逼莫斯科,變波蘭為它的附庸,干預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曾經橫掃歐亞,和彼得大帝決戰於烏克蘭的波爾塔瓦,但最後瑞典在這裡被打敗了,國王沒有逃回瑞典,最後是逃到土耳其了,這個地方離土耳其很近,他們的軍隊因為擴張離瑞典本土已經非常遠了。

波爾塔瓦戰役終結了瑞典的軍事霸權,但是在波爾塔瓦之前,瑞典的軍事政治勢力很大,可以說是一個大國,而且是一個強國。但是當時瑞典在世界人民中根本沒有什麼地位,可是1708年波爾塔瓦戰敗,國王逃奔土耳其,戰後簽訂的和約使瑞典喪師失地,霸權徹底崩潰,而且從此再沒有恢復。瑞典在世界文明的地位,這之後才真正的崛起,戰敗之後的瑞典廢除了專制制度,開始了瑞典歷史上著名的「自由時代」,建立了其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均居歐洲前列的現代社會制度。

在這個制度的依託下,瑞典沒有任何殖民地,也談不上有什麼勢力範圍。現在有人說所有的西方強國都是靠掠奪殖民地起家的,這裡我要說對殖民地的掠奪的確在資本原始積累中佔有一定的地位,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應該說這不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很多近代工業化國家並沒有殖民地,包括德國在內,瑞典當然也是。瑞典沒有任何殖民地,也沒有什麼勢力範圍,但是瑞典的工業化後來居上,他的人均產值和收入現在甚至超過英美,是世界最高之列。瑞典的文化我就不用說了,諾貝爾獎就是由瑞典來評的,在世界的各個學科諾貝爾獎幾乎都是最高獎,除了數學。

今天的瑞典人有沒有人懷念波爾塔瓦戰敗之前的偉大國王的光榮呢?當然也有,但很少。今天瑞典人的光榮和自豪,豈是當年的臣民可以比較的。所以我說只要一個國家的國民能夠真正的站起來,國家強大他們是站立的,即使在國家所謂衰落時期,瑞典和荷蘭可以說作為霸權而言,他們後來都衰落了,但是他們的國民仍然是有尊嚴的。

當然,經過海洋文明洗禮後的現代社會制度,國家強大會帶來國民的尊嚴,這是沒有問題的。但過去的專制制度不是這樣的,國強反而民更辱,這種事情,自己去看歷史就行了,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我想,這就是「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的最大區別,也是最大進步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的魏延做錯了什麼?
他為了兒子坐穩江山費盡心機,可惜終究漏了一算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