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誰在聯盟號飛船上打了個洞?專家:肇事者該判刑

誰在聯盟號飛船上打了個洞?專家:肇事者該判刑

原標題:誰在聯盟號飛船上打了個洞?專家:肇事者該判刑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8月30日發生的國際空間站空氣泄漏事件,故障原因引來種種猜測。最初有專家判斷可能是空間碎片或隕石所致,俄羅斯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4日表示,人為原因也是調查方向之一。對此,國內航天專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達了看法。

「一看那個孔就像是鑽的。」航天專家龐之浩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則表示:「判刑都不為過。」



後果有多嚴重?


不致命

莫斯科時間8月30日凌晨,俄羅斯飛行控制中心值班員發現空間站艙內有微量漏氣現象,此時空間站內的壓力感測器也發出警報,將正在睡覺的6名航天員驚醒。經過檢查,他們在與空間站對接的聯盟號飛船軌道艙壁上發現了一個直徑約1.5毫米的穿孔,趕緊用膠水和膠帶補了起來。


小孔的成因尚無定論,不過專家已經排除了空間碎片或微小隕石撞擊因素。楊宇光認為這算是個「好消息」。他說,如果是隕石或碎片擊穿艙壁,可能還會對艙內設備造成破壞。如果是人為穿孔,故障模式就簡單多了,僅僅是個孔而已。


不過,「僅是一個孔」也不容忽視。記者了解到,如果不及時處理,空間站里的氧氣會在18天內耗盡。



龐之浩介紹,艙內氣壓降到一定程度後,會引起嚴重後果。歷史上曾有過慘痛教訓。1971年,俄羅斯聯盟11號飛船與禮炮一號空間站分離返回地球,在飛船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過程中,返回艙的壓力閥受震動開啟,導致艙內空氣快速泄漏。飛船上的三名航天員來不及做出反應,就因急性缺氧窒息以及體液沸騰而犧牲。

為此,航天界採取了多種措施,以應對「穿孔」問題。龐之浩說,需要長期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等,都設有防護板。例如我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就在實驗艙側壁加裝了約3毫米厚的金屬防護板。同時按照設計,如果天宮一號上出現直徑5毫米的漏孔,可以把艙壓維持在70千帕以上,堅持80分鐘,給航天員提供應急處理時間。


此外,航天員也會接受相關訓練。例如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事故後,美國在2005年復飛的發現號太空梭上,開展了航天員出艙維修試驗,練習了多種維修補救方式。


楊宇光認為,此次泄漏事故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他說,如果在飛船單獨飛行時出現泄漏會很危險,因為飛船自身空間不大,壓力下降速度很快。但國際空間站的內部空間達到約1100立方米,在同樣的漏率下,壓力下降相對緩慢,可以從容地查找修補。此外,這次穿孔出現在飛船軌道艙,將來飛船返回時,航天員是乘坐返回艙再入大氣層,軌道艙將被拋棄在太空中,不會對返回造成威脅。


「兇手」是誰?


或為地面人員誤操作

雖然不是致命故障,但成因不可不查。小孔的「罪魁禍首」是誰,目前有不同猜測。


有人懷疑,是某位「歸心似箭」的航天員所為。他可能絕望地想要離開空間站,因此決定造成破壞,迫使空間站緊急疏散,但同時給安全返回地球留下了後路。


在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航天員,擁有超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無疑是基礎條件。但有研究發現,即使擁有強大的內心,航天員也可能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崩潰。除了長期處於封閉空間以及未知風險帶來的壓力,微重力和宇宙輻射也可能對人類大腦灰質造成損害,導致病理行為。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的六名宇航員。圖片來源:NASA


龐之浩說,航天史上有過航天員「鬧事」的先例,1968年升空的阿波羅7號乘組,就曾與地面發生「對抗」。


那次任務實施前,航天員施艾拉和康尼翰出現了感冒癥狀,雖然在起飛前痊癒,但飛行15小時後施艾拉的感冒複發,還傳染給了同伴埃斯利。在微重力環境下,施艾拉開始呼吸困難,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後狀態更糟,開始煩躁,並為是否進行實況轉播與地面發生爭執。飛船返回前,3名飽受感冒困擾的航天員又因是否穿戴艙內航天服和頭盔與地面激烈爭論,他們擔心重力恢復時,自己無法清理鼻涕。這次事件被一些媒體稱為「太空中的叛變」,正因此事,3名航天員的「NASA傑出服務獎章」遲發了40年。



雖然發生過阿波羅7號「天地對抗」、和平號空間站里的航天員爭執,但龐之浩表示,航天員蓄意破壞航天器的事件從未發生。


楊宇光認為不可能是航天員所為。他說,國際空間站的值班時間通常是4個月到半年,這樣的時間對於訓練有素的航天員完全能夠適應。另外對於航天員來說,在空間站工作是寶貴的人生經歷,這樣的機會他們非常珍惜。


另一種說法是,飛船研製人員犯了錯誤但未報告,私自把孔封了起來,直到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封膠乾燥脫落後,問題才暴露。


俄羅斯前太空工程師謝列尼亞科夫向媒體表示,他認為這個洞應該是在地面上鑽的,最有可能是一個工人操作失誤,隨後趕緊補上。「要麼他不想告訴別人,要麼他被警告最好閉嘴。」


俄羅斯方面稱,將由一個委員會開展調查,找到肇事者。


楊宇光說,按照規則,研製人員負責的區域發生狀態變化,應該及時上報,由全系統共同採取策略解決問題,確保風險可控。如果私自掩蓋是嚴重的瀆職行為,判刑都不為過。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華人數學家丘成桐獲馬塞爾·格羅斯曼獎;抖音海外版Tik Tok在印尼被封
專家:自動駕駛「大規模上」應慎重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