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老漂一族的真實生活:我60歲,得了抑鬱症

老漂一族的真實生活:我60歲,得了抑鬱症


文 | 阿徐







每天早上5點起床,去買菜,準備早餐


8點前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回家後收拾屋子,洗碗做午飯;


下午4點接孩子,送孩子去興趣班;


孩子去了興趣班,還要抽空回趟家做完飯;


晚上9點之前要哄孩子睡覺。




看完這樣一份作息表,你肯定以為,做這些的人肯定是保姆。

但其實,不是。




他們是「老漂」一族。




開學了,他們也開始「工作」了。

下午4:05分的放學時間。




不難發現,在熙熙攘攘的接孩子大軍里,說著各種方言的老人們成了主力。




他們一接到孩子,就順手把孩子手裡的書包放到自己手上,然後牽起孩子的手,臉上本來焦急等待的表情,在看到自家孫子孫女的那一刻,變成了喜悅。



有一次經過一個學校,我看到,一位奶奶推著後面有座的電動三輪車,嘴裡念叨著,得騎快點了,要不晚上的鋼琴課來不及了。




在中國,像這樣的老人有很多。




他們,其實在這個年紀,應該在家鄉安度晚年,但是為了幫子女減輕負擔,照顧孩子,不得不在六七十歲的年紀「漂」到大城市。




很多年輕人抱怨著滬漂、北漂有多辛苦;


但其實,「老漂」的心酸根本無人可知。











因為1句話,


60歲的她得了抑鬱症




杭州老年精神科曾接待一位很特別的病人。





這位病人是一位60多歲的老奶奶,她生活中經常忘記事情,比如,本來要給孫子做什麼晚餐,等孩子放學後,竟然忘記了,而且,平時家務都做得很有條理,但突然什麼事都做不好了。




這種癥狀快三個月了,她的家人都覺得她是老年痴呆。醫生診斷後,突然發現,這位奶奶是假性老年痴呆,實際上卻是抑鬱症。




而且,誘因其實是一句特別尋常的話。




有一天她兒子問她,是不是今天忘了給孩子喝板藍根了。




因為那段時間流感很厲害,她當天確實忘記了,然後就開始強烈自責,而且越想越壞。




先是責怪自己怎麼這點事都做不好,後來就想萬一孫子因為她忘了染上感冒,生了大病,這就是她的責任。




這件事她一直過意不去,從那之後,她就更加小心緊張,但是越緊張越容易出錯,就這樣開始了可怕的惡性循環。




她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孩子哪怕咳嗽一下她都覺得是自己的責任,就這麼慢慢惡化,最後變成了抑鬱症。




其實,有一句話說的很對。




對於老漂們,年紀這麼大漂來大城市,不僅僅是簡單地換了個城市生活,更是一場精神上的移民。












漂了6年,


她還是沒有家的感覺




跟北漂滬漂的我們一樣, 老漂們剛到大城市的時候,也帶著新鮮和好奇。




上周末在小區樓下散步的時候,遇到一棟樓經常遇到的一個奶奶就聊了起來。




她說,剛來上海的時候是真的開心,女兒帶著他買衣服,女婿開車帶他又去迪士尼又去海洋公園,還能天天和兩個孫女見面。




但是最近發現,自己真的一點不適應上海的生活,她晃了晃菜籃子里的菜,一臉嫌棄地說:





買個菜,家裡幾毛錢,這裡漲了好幾倍;




以前在老家還會跳廣場舞,現在每天做飯,打掃衛生,接送孩子已經很累了,根本就不想動;




打麻將也不會打上海麻將,下午沒事的時候,只能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打盹。




她已經在上海漂了6年,卻還是沒有家的感覺。




從一開始的新奇,到後來的寂寞,她不知道找誰說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自言自語的習慣。




實在沒事做,就只能到小區樓下走走,跟其他老人說說話。




我聽完,突然覺得有點苦澀。




原來,小區樓下,已經是「老漂」們最後的歡笑聚集地。




之前在網上也看到一個新聞,2016年初,付奶奶和老伴就從河南來杭州幫忙帶外孫女。




氣候過不慣,這裡濕熱的氣候讓付奶奶渾身不舒服,開空調吹得疼,不開空調又很悶,付奶奶覺得家鄉的氣候才是最完美的。




吃也吃不慣,付奶奶覺得南方的小蔥沒味道,不如老家的大蔥有勁,一樣的瓜果蔬菜,吃起來就是沒有家裡的味道。




每次回老家,她的行李箱里都裝的是大蔥,饅頭,甚至連芝麻醬都從老家帶過來。




跟女兒說話,她習慣把杭州稱為

「你們這裡」

,經常會說,你們這裡怎麼老下雨,你們這裡菜怎麼這麼貴……




而且,就算每天跟女兒生活在一起,付奶奶還是覺得距離很遠,她晒衣服也基本不會去女兒卧室的大陽台,而是在自己房間的窗戶上扯了一根晾衣繩。




原來,在「老漂」的心裡,家的感覺和時間長短無關。




哪怕再過10年,20年,他們最想回到的還是家鄉,他們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













1

個月吵8次,


都是因為接水沖馬桶的小事




上次放假回家的時候,聽媽媽說,鄰居的陳奶奶被兒媳婦氣得回來了。




其實生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陳奶奶在家有一個習慣,喜歡把水龍頭開一點點水,然後放個盆在下面接水,接滿了水就拿來沖馬桶,因為這樣水表會走得很慢。




每天必須9點以後才洗澡,因為晚上9點以後的水費會便宜些。




但是兒媳就很反感她這個行為,覺得特別小家子氣,而且不差那點水費,兩個人因為這事天天吵架,光這個月就吵了8次。




「我做這麼多,還要被嫌棄」隔壁的陳奶奶說,說完還重重嘆了口氣,平時兒子兒媳要上班,本來溝通就少,一見面就吵架真的受不了,而且都不是因為什麼大事,都是因為一些生活小事:





不想浪費,總喜歡把剩菜剩飯收起來放冰箱第二天可以吃,但是兒媳總堅持要倒掉;




晚上家裡不喜歡開燈,看到孩子們多開一個燈都要起身去關了,但是他們又說光線不好;




看到兒媳收個不停的包裹,總是忍不住說幾句,但總被兒媳懟回來。




陳奶奶現在就盼著孫女上學,這樣她就可以回老家了。




網上有一句話說的很對,老人們已經把在大城市給兒女帶孩子當作『有期徒刑』,『刑滿』(孩子上學)就能回家了。




但對於老漂們來說,這個「刑滿」要經歷的磨合和痛苦真的太難熬了。












據統計,在全國2.47億流動人口中,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佔了7.2%。照顧晚輩、養老與就業構成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顧晚輩比例高達43%。




本來應該安享晚年,但是因為要幫子女帶孩子,「老漂」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家鄉,但是卻沒想到,人到晚年,卻還要忍受著各種孤獨、不適應以及別嫌棄。




這些在他們眼裡,比身體上的病痛還要難以忍耐。


那到底作為子女,應該怎麼做呢?






  • 首先,明確照顧孩子,不全是長輩的責任。




孩子感冒了,是老人沒幫他添衣,孩子餓了,是老人煮的飯不好吃,孩子太叛逆了,是老人慣的。




這樣,老人會無形中把自己定位成照顧孩子的「保姆」,把照顧孩子變成一項工作,工作完成不好就會心悸心慌,害怕批評,戰戰兢兢。




但其實,在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里,老人的角色是「幫手」,作為孩子父母的你,才是真正的「主體」。








  • 其次,鼓勵父母有除了孩子以外的社交圈。




如果父母來大城市之前有愛好,鼓勵他們繼續保持自己的愛好。例如,跳廣場舞,或者打麻將。




如果父母在小區里有聊的來的朋友,那就更好了,給父母一定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去散散心。社區如果有老人的活動,也要鼓勵父母去參加。




也許父母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也許父母從來沒有對你的要求說過「不」,但是愛從來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父母的愛,僅僅是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




請記住,千萬不要讓父母的晚年,變成被隔代養育壓垮的晚年。





配圖來自電影/《桃姐》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別給我發60秒語音了「:20條成年人社交潛規則
70、80後們,也許你應該向95後學習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