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八年皇帝,死後卻不能葬入帝陵,朱祁鈺為何會有如此遭遇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有16為皇帝,但最終入葬帝陵的只有13位,朱祁鈺就是三位沒有葬在帝陵的其中之一。
朱祁鈺一共在位8年,按照慣例,只要擁有帝王的頭銜,即使一天都沒有臨朝,死後也得葬入皇家帝陵,那麼,朱祁鈺死後為何沒有享此殊榮呢?
(朱祁鈺劇照)
一、朱祁鈺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這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不滿明朝的賞賜,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率四路大軍入侵明境,城池不斷失守,邊關告急。「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隨即率領文武官員100多人,軍隊50萬,浩浩蕩蕩殺向也先。
瓦剌部隊只有區區數萬人,明軍數量十倍於它。但由於王振專權,一切軍政大權均由其掌控,在交戰的過程中,王振指揮失誤,數次改變行軍路線,後又組織不當,頻出昏招,一場必勝的戰鬥居然讓王振折騰成完敗。
明軍損失慘重,3萬精銳騎兵損失殆盡,數十萬大軍死者達三分之一,傷者過半。明軍只好狼狽後撤,退至土木堡。
由於土木堡地勢較高,明軍無法獲取水源,饑渴難耐的明軍只好移營找水,結果遭瓦剌伏擊,英宗朱祁鎮被俘。
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動,大臣們驚慌失措,人人自危,多數大臣主張「南遷」避禍,少數人提出「力戰」據敵。
于謙認為,不可重蹈北宋的亡國之轍,輕易放棄京畿重地,應該迅速穩定局勢,調動軍隊抵禦瓦剌的進攻。
在請示了皇太后後,朱祁鈺火線即位皇帝,遙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也率軍擊退了瓦剌,解了京城之圍。
(土木堡之變)
二、朱祁鈺是如何對待朱祁鎮的呢?
讓朱祁鈺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後,朱祁鎮居然毫髮無損地回來了。朱祁鈺表面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兄弟倆「淚涕沾襟」地相互擁抱。但如何安置朱祁鎮,成了朱祁鈺的一塊巨大的心病。
在迎回朱祁鎮後,朱祁鈺隨即將他軟禁在了南宮,這期間,朱祁鈺還幹了幾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首先,他切斷了朱祁鎮和外面的一切聯繫。
凡是要見朱祁鎮的文武大臣、王公貴胄以及皇室家族,都必須徵得朱祁鈺的同意,還限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他甚至譴人砍光了南宮周圍的樹木,防止有人翻牆而入。朱祁鈺還安插自己的宮女和太監在朱祁鎮的身邊服侍,充當線人,掌握朱祁鎮的一舉一動。
其次,朱祁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當初「土木堡事變」後,朱祁鈺登基為帝時,孫太后就已經立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意思很明確,你朱祁鈺的皇位只是暫時的,百年之後,皇位應該還給朱祁鎮的後人,這也是被眾大臣認可和接受了的。
但朱祁鈺卻不想輕易丟掉到手的皇權,一直謀劃著廢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朱祁鈺的想法不但招致眾大臣的強烈反對,就連他自己的皇后也對其做法嗤之以鼻,數次阻止。最後,朱祁鈺將皇后打入了冷宮,廢除了皇后之位。
景泰三年,朱祁鈺在朝野的一致反對聲中,強行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朱見濟為太子。不過頗為喜劇的是,朱見濟在即位太子不久後就死去了。
(奪門之變)
三、朱祁鈺為何死後未入帝陵?
由於朱祁鈺在對待朱祁鎮父子的事件中倒行逆施,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民心,眾叛親離。
於是,張太后聯合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朱祁鈺在痛失愛子後一病不起,大將石亨在取得張太后的懿旨後,聯合徐有貞從南宮迎回了朱祁鎮,重新登基為帝。
朱祁鈺聽聞朱祁鎮登基的消息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朱祁鎮複位後,當日就將朱祁鈺軟禁在了永安宮裡,廢為郕王。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專門下詔曆數朱祁鈺的「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等罪行,謚號為「戾」,稱「郕戾王」。
朱祁鈺的葬禮也按照親王的規格舉辦,最後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朱祁鈺也就成了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參考資料:《明史》)


※魏忠賢權傾一時,黨羽遍布朝野,十七歲的崇禎為何能輕鬆扳倒他
※此女費盡心機讓兒子登位,結果兒子登位33天就被殺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