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撅臀實指尾閭不中正的上身前俯姿勢

撅臀實指尾閭不中正的上身前俯姿勢

文|網路編輯 | 禪音

淡香拂雲

 空花梵行

巫娜 

00:00/04:26

提到太極拳立身中正身法的技術要求,必講尾閭中正。但是尾閭在身體裡面是什麼形態,要如何中正,怎麼才算中正?據我觀察,練拳十幾二十年,尾閭依然毫無感受的大有人在。牛春明在《牛春明太極拳及珍藏手抄老譜》書中說:「尾閭與夾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進後退,左旋右轉,尾閭猶如船舵之與船的關係,實為虛實變換之樞紐。習者須潛心領悟,方能掌握其竅要……尾閭,指骶骨和尾骨處。中正是練習太極拳時要求尾閭不偏斜,使骶尾骨始終處於中正位置……何謂尾閭中正?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中正。」

在楊澄甫宗師的拳書中,見有「肘底捶」、「上步七星捶」等拳照是上身前俯而不是軀幹筆挺的。有些太極拳愛好者對此說:「楊澄甫宗師那幾張上身前俯姿勢的拳照,有撅臀之嫌,很可能是年老體胖不好做,加上武功高了隨意練。」我不認可這種說法,同時看了楊澄甫宗師那幾張青年拳照和晚年拳照,得知那幾張都是上身前俯姿勢的拳照,只不過是上身前俯的夾角有點差異而已,顯然不是「年老體胖不好做」的問題。給拳書配圖的拳照是起示範教學作用的,姿勢追求正確規範,哪能「武功高了隨意練」啊?所以說,不是年老體胖不好做,也不是武功高了隨意練,而是拳勢技法的需要。我從楊澄甫宗師的「肘底捶」、「上步七星捶」拳照看出,氣勢飽滿,尤其是晚年拳照氣勢更加飽滿;松腰收胯合勁的腰腿功夫都很好,重要的是尾閭中正。不僅上半身前俯不會拉動重心偏移,而且隨著上半身前俯的動作開合,下盤會更加穩固。說「有撅臀之嫌」,我認為是不對的,楊澄甫宗師那幾張上身前俯姿勢的拳照,壓根兒不是撅臀。尾閭不中正之拳病的上身前俯姿勢才是撅臀,那會影響身體重心中線而站得不夠穩。

對於軀幹筆挺的姿勢,尾閭中正和立身中正都較好理解;而對於上身前俯有「撅臀」(在撅臀加上「」雙引號意即假撅臀)之嫌的姿勢,就不好理解尾閭中正和立身中正了。尾閭中正是體現身法的一個姿勢,不是一個動作,不過尾閭的最佳中正度還是有賴於微細動作的調整。尾閭中正是為了有助於保持腰胯圈的水平,從而維護身體的平衡目的。據測定,保持基本立勢(解剖姿勢)的人體,人體重心一般在身體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緣前方7厘米處,由於性別、年齡、體型不同,人體重心位置略有不同。人的肢體運動也會引起人體重心位置的變動,是因為人體的任何局部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換句話說,人體的重心實際上是人體各個環節重力的合力作用點,或稱之為「人體總重心」,比方說:手臂上抬,重心升高;體後伸,重心後移;下蹲,重心下降;向左體側屈,重心左移;習拳者的身體重心都會隨姿勢動作變化而改變。腰胯是靠近人體重心的部位,保持胯部盆骨、髖骨的水平,有利於維護身體重心的穩定。軀幹筆挺的姿勢也好,上身前俯的姿勢也好,都要尾閭中正才能做到符合太極拳運動要求的立身中正。

撅臀的拳病姿勢亦俗稱翹屁股,有個老練家說:「自己撅著臀就等於忙著對打自己」。怎麼能知道自己在打拳時是否有拳病的翹屁股呢?有個內家拳明師說:「方法有兩個:其一,找一面鏡子,擺出不翹的姿勢,然後記住當時的身體平衡感受,這樣在行拳中,如果身體平衡失控的時候,就感覺一下屁股是否凸出去了,如果是調整過來;其二,通過裹襠與溜臀對大腿骨骼與臀部肌群的調整,找到尾閭,通過調整尾閭讓身體始終處於平衡狀態。對於還未掌握胯部的開合的拳友可以通過第一個方法進行姿勢調整。推薦的方法是第二個,通過調整尾閭中正,從而使身體始終保持中定勁,才是太極拳對姿體身法調整的核心所在。」以上所述的兩個方法,如有興趣就不妨參考試練一下。

配文那張盆骨剖析示意圖是原用於深蹲功教學尾閭中正的,因上身前俯的夾角接近拳照,所以在此借用輔以說明拳照的尾閭中正問題。從盆骨剖析示意圖可以看出,A者的尾骨形態是尾閭中正;B者的尾骨形態是尾閭不中正,尾閭是向內捲曲的,用這個姿勢打拳的效果不好,還可能帶來拳病的傷痛呢。什麼時候體悟到尾閭中正是立身中正的關鍵,那就真懂太極拳的立身中正的內涵所在了。

有些人認為身板筆直的拳勢動作才是立身中正,不少練國標競賽套路的人打拳都是身板筆直的姿勢動作,但是在練中卻有腳掌發飄、挺胸氣不和、胯往前頂把力壓在膝蓋、膝蓋往外翻到腳內側沒勁等拳病,由此造成中盤不夠活、下盤不夠穩,我和弟子們印證試過,只用一點勁力就把那些人推按失重往後跌了。站穩重心定是立身中正的主要目的之一,倘若拳勢動作的重心不穩了,那樣僵化有拳病的「中正」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啊?按我來看,沒有拳病的軀幹筆挺之拳勢動作,固然體現了立身中正;然而沒有拳病的上身前俯之拳勢動作,未必有違立身中正的技術內涵。

像楊澄甫宗師的「肘底捶」、「上步七星捶」拳照,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要有紮實的太極拳腰腿功夫、尾閭中正的真功夫和神意氣勁去支撐。如有興趣印證練拳的道理,不妨站個上身前俯「撅臀」的川字步或虛步,讓拳功低於你的同門人或拳友向前推胸和往後扒肩背,看你是否還能守中站穩。如能守中站穩,則說明你有立身中正的中定功夫,尾閭真能中正了;如有一腳站穩有根,另一腳有點移步,也說明你練對了,立身中正的中定功夫深淺而已;倘若給對方推你扒你失重不大費勁力,那麼說明你還做不到尾閭中正,立身不中正怎麼能練出中定功夫?擺出上身前俯而撅臀的姿勢有拳病。立身中正是身法練習的技術要求,也是練拳手段之一,打拳時不要僵化立身中正,當軀幹筆挺的姿勢動作就要軀幹筆挺,比如楊澄甫宗師的「單鞭」、「白鶴亮翅」、「扇通臂」等拳勢,當軀幹不需要筆挺的姿勢動作就不硬要軀幹筆挺了,比如楊澄甫宗師的「肘底捶」、「斜飛勢」、「上步七星捶」等拳勢。

太極拳運動有陰陽開合,就會有軀幹筆挺與上半身前俯的姿勢,那是自然之道。欲要追求走架打手的自然之道,就沒有必要在打拳與推手過程中始終挺直端正著身體。從孫祿堂宗師的一張推手拳照也可以看出,他展示的是松腰收胯合勁的上身前俯姿勢,他老人家之尾閭是中正的,不是那種有拳病的「撅臀」;立身中正的氣勢磅礴,無堅不摧。太極拳之立身中正的「中」,是貴在中和;立身中正的「正」,是有如圓球體內支撐八面之正,並非只有腳頭垂直地面的唯一姿勢。

我認為:「立身」是指走架打手之前要調整好身體姿勢,重在處理協調好意形諸方面的矛盾衝突;「中正」不是單指姿勢的上身筆直,而是重在內涵,指身體內部的對稱、平衡、沉穩,非簡單的形態之謂,其中有「中和」相關的內涵,目的是:一是守住身體重心中線站穩;二是有助於拳勢行氣用勁;三是有利於姿勢自然,也有益於放鬆,倘若姿勢不自然,放鬆不夠好,哪能符合「中正安舒」呢?倘若立身不中正,那麼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自然。

「中正」是一成不變的嗎?我看不是,它要隨著技法的需要而變化,隨著守中功夫的變化而變動。「立身須中正安舒」的練法是要正確協調形、氣、勁、神之間的和諧統一,周身內外一家了自然會「安舒」,其目的是為「八面支撐」,也是為了靜態定勢和動態拳勢的時時中定。

對於入門階段而言:「立身中正」是憑啥立身而得中正?是要憑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開胯圓襠、尾閭中正等技術要求而立身,其中「尾閭中正」尤為重要。要知道立身中正的關鍵在於領起精神,謂之「立身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立身中正的根基還是在於腳的陰陽變化,所以要重視練習。還要憑調整身體重心和協調身體平衡的手段而立身,憑八面支撐、時時中定的功夫而立身。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吳耀宗先生的23條太極拳語錄
對打拳與緩解頸肩炎有好處的對拔鬆開功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