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40年,中國人是這樣活過來的

這40年,中國人是這樣活過來的

展覽

展覽:影像見證四十年——全國攝影大展

展期:2018年8月30日至9月12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南7、南8展廳

1995年出生的何承憶是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創作專業的研究生,8月30日上午,她參加了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影像見證四十年——全國攝影大展》開幕式。在兩個小時的參觀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人們渴求知識、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儘管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很豐富了,但現在的精神狀態感覺不如那個年代」,何承憶這樣評價照片中的普通百姓。她說:「我對那些年代很不了解,感覺與現在是兩個世界,但我渴望了解。我想知道在我出生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我的目的就是以史為鑒,別犯曾經犯過的錯誤。」

我們喜歡以時間的節點作為一段歷史的總結和回顧,儘管歷史並不一定按照時間節點分階段發展。不管逢五也好逢十也罷,歷史的車輪總是按照客觀規律曲折行進、滾滾向前。正像何承憶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去是回不去的,以後未知。」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影像見證四十年——全國攝影大展》試圖將1978年至2018年這40年間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通過圖片影像的方式展現出來。

1978年,對於多災多難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歷史轉折點。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這一年召開。從此,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門,為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奠定了思想路線和政策基礎。一代普通人的生活,被思想解放運動和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著,去迎接新時代的曙光和挑戰。

展覽的策劃者希望從一個個普通人的角度出發,通過展現40年來不同領域、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人的故事,以碎片化的影像拼貼出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

這的確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我們看到的故事中,既有表現1978年某個寒冷冬日的早晨,在北京大街上人們冒著風雪騎車上班的小景,也有表現汶川地震重大災難性事件中的瞬間;既有打破人們思想禁錮的中國首次人體藝術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畫面,也有雲南省洱源縣4位農村白族女青年第一次來到髮廊燙髮的趣照;既有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的自拍合影,也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進行最大潛深6583米後出水的瞬間……從天到地,從城到鄉,一張張面孔在觀眾眼前晃動,216幅畫面傾訴著時代變遷中或喜或悲、或苦或甜的人生故事。

1985年,雲南省大理市下關鎮鴛浦街,洱源縣農村的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來到髮廊燙髮。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的髮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齊耳短髮,就是編著麻花辮,男性的髮型更是乏善可陳。到80年代初,過去「不敢美」「沒錢美」的問題解決了。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全國約有1萬個理髮店。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美容美髮店已超過18萬家,中國人每年花在頭髮上的錢超過1300億元。(劉建華 攝)

如此宏大敘事的史實承載於216幅畫面中的確勉為其難。況且,每張照片都會融入作者的主觀選擇與判斷,策劃者也會提供必要的編輯思想。讓216幅照片去見證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這可能嗎?

好在大部分照片的文字說明在敘述圖像信息的同時,加入了背景資料的介紹,這些文字讓圖片變得厚重,同時也將歷史的變遷串聯起來,彌補了視覺圖像的不足。

比如1979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農民嚴俊昌、嚴立學、嚴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汪強攝)。這張照片的背景介紹是:1978年11月24日,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偷偷搞起了農業「大包干」,「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沿著這個邏輯,整個中國的命運發生了轉折。這些農民當時沒有意識到,他們豁出身家性命乾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1979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農民嚴俊昌、嚴立學、嚴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汪強攝)。

也有的圖片說明加入了評論,比如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地震第二天,中學生李陽在北川中學廢墟上手舉吊瓶,為掩埋在廢墟中的同學廖波輸液,從此「吊瓶男孩」的稱呼流傳開來。廖波於當日獲救(陳燮攝)。這張照片還有「後續交代」:後來,李陽被保送上了上海交通大學,大三時入伍。廖波裝上了假肢,立業成家。照片評論:十年傷痛,十年奮鬥。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地震第二天,中學生李陽在北川中學廢墟上手舉吊瓶,為掩埋在廢墟中的同學廖波輸液,廖波於當日獲救。後來,李陽被保送上了上海交通大學,大三時入伍。廖波裝上了假肢,立業成家。 (陳燮 攝)

沿著216幅圖片拾級而上,我們能感受到的,是一個個瞬間喚起的感知和記憶。經歷過的人說:「記憶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永恆」。沒有經歷過的人說:「照片留下了發展的痕迹,真好,我們能看到。」

40年的歷史莫說216個畫面,就是2160個畫面也道不盡,說不完。巴西著名人文紀實攝影家薩爾加多曾說:「羅蘭·巴特在他的《明室》一書中談到攝影,認為它是世界上記憶的集合體,在我看來,他說的是對的。攝影讓一瞬間成為不朽,之後他變成一個象徵、一個引證的參考。這記憶的集合體是我們的社會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

2012年6月27日,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的自拍合影。2012年6月16日至29日,包括女航天員劉洋在內的三名航天員,在太空停留13天,實現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工作生活,開展空間科學實驗,於29日返回地面。 (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 攝)

從1978年到今天,作為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216個畫面見證並告訴我們:漸行漸遠的40年是我們每個人努力奮鬥的過去,成功與失敗並行,艱難與奮鬥同存。面對未來,我們應以史為鏡,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文| 程鐵良

本文刊載於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你看他像發神經,他說你看不懂:當代書法到底是神仙打架還是群魔亂舞?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