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果我們不熟,請別給我發語音

如果我們不熟,請別給我發語音






題圖:yestone 正版圖庫



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用微信發語音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據報道:




語音功能曾為微信早期流行出過力,如今卻被很多信息過載的人所厭惡。他們認為經常發微信語音的人不是自私、沒文化就是因為上了年紀。



雖然年齡在 55 歲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戶基礎的比列僅為 1%,但這部分用戶每發出五條消息中就有一條是語音信息,而 21 歲以下用戶每發送 10 條消息中才有一條是語音信息。




知友:思無邪

(1900+ 贊同)



未經別人允許,最好不要隨便發語音,這是平時說的不多,卻十分重要的一點社交常識。









  • 發語音就是方便自己,麻煩別人。




你發語音只要按著話筒講話就行,而聽語音的人卻要掏出耳機,調大音量,仔細聽那麼長一段。要是沒帶耳機還要湊在手機邊調到最大聲聽,萬一給旁邊的人聽到什麼內容豈不尷尬。









  • 長語音最可怕。



有人一言不合就髮長長的一段語音,自己倒是省事了,可麻煩了別人。長語音不易接受信息,要是中間有一點東西沒聽到,還要從頭繼續聽,非常浪費接收者的時間。









  • 發語音說話不清楚很讓人崩潰。




語音轉換文字功能很方便,但前提是你說普通話,且語速正常,不然連騰訊爸爸都不知道你再說什麼,真是讓別人一臉懵逼。









  • 經常發語音可能會被認為沒禮貌。




發語音確實方便了自己,卻可能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不給別人帶來麻煩是一個有禮貌的人的基本守則,希望大家能多為別人考慮





  • 關係親密的人可以適當發語音,但以不打擾對方工作學習為前提。








知友:MovkDong

(1400+ 贊同)




先說下結論吧:

「語音」之所以不再是微信交流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表情文化實在是愈發風靡,尤其是 GIF 表情,它相比於文字和聲音更直觀、精準和生動,可以應付各種場景下的對話。




另一方面,微信使用戶極不情願被打通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邊界破壁,通訊錄好友的數量與成分不斷雜化,讓語音這種能傳遞豐富情緒,帶有私密甚至 sexy 色彩的信息載體,值得用來對接的人群比例日趨下降。




於是

看起來,語音交流不是那麼流行了,甚至很討人厭。




以下是學術派「又臭又長」型具體分析:)




傳統的傳播學理論認為,聲音語言是人際傳播也是自我表達最基礎的媒介。語言在傳達信息內容本義之外,還可通過聲調、語速、音量等維度傳遞與說話者相關的背景信息,

減少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損耗,提升人際傳播的最終效果。




文字則由於其模糊性、多義性等特點,往往會使信息的接收者並

不能完全領會傳播者的微妙意圖。




6 年前,微信橫空出世。除了其被賦予了簡訊替代品的重要身份,人們得以擺脫鍵盤,回歸擬態現實的語音交流是其最大的價值。




它提供並整合了人際傳播交流的諸多載體,如文字、語音、視頻、圖片等,實現了人類感官的「外系統化」。




它試圖打破間接傳播的時空限制,通過媒介將「不在場」間接傳播轉變為「在場化」的直接傳播。然而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語音交流有著極大的反感。




我和我的導師曾做過對大學生群體的微信語音與文字交流偏好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先來看下大學生這個年輕群體對微信語音交流的看法。




研究過程採用了開放式筆談的形式,調查對象為北京某高校來自各學院 113 名本科生。




開放式筆談,即人們在面對面的情況下不使用口頭語言(對話、交談),而是通過互相書面書寫的方式,來傳達彼此的意思。相對於一般的對話交談而言,筆談傳達訊息的效率相對較低,但精確度則相對較高。




語音偏好

(什麼情況下會選擇語音交流)的方面,有以下原因被受訪者所提及(數字為被提及次數):







在語音發送偏好中,排位前五名的理由分別是:




1. 單位時間內可以傳送(或容納)更多信息


2. 使用特殊語氣可表達特殊涵義(或情感)


3. 對親朋好友偏愛用語音 


4. 可以兼做其他事情(特別是過馬路) 


5. 省勁兒




這五條理由中,前三條大概可以看作為「信息的效率」,後兩條則大概為「信息傳播者的效率」。




文字鍵入偏好

的方面,則有以下原因被受訪者所提及:







在文字鍵入偏好中,排位前五名的理由分別是:




1. 凸顯內容的重要性(或顯得更正式)


2. 對陌生人偏愛用文字(含保護個人隱私之意)


3. 表達意義明確清晰而盡量無歧義


4. 使用場合無拘束(尤指非常安靜的場合)


5. 單純地為對方著想(尤指不能判定對方狀態之時)




這五條理由中,前三條可以大概看作為「信息的效率」,後兩條則大概為「信息交流雙方的效率」。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在信息交流中對於文字鍵入的偏愛明顯多於語音發送(明確偏愛文字鍵入: 明確偏愛語音發送 = 20 : 2)。




似乎的確是這樣。微信為用戶提供傳播聲音語言的語音功能,並未替代文字傳播,而是出現了不同情境下的考量。這些考量會使用戶在使用微信交流時,從對象與內容兩方面來進行審視。




(重點來了)




從交流對象出發

,語音發送解放了信息的傳播者,使交流局面突破了雙方在場之聽說交流與雙方不在場之視覺交流「二者必居其一」的境地,實現了人類感官的統合化,但並未考慮到信息接受者的接受場景,反倒造成了對接受者的束縛。




相比之下,文字鍵入時,決定文字鍵入的場景更多地是從接受者所處的場景來考慮的。更為重要的是,語音與文字的選擇還會受到雙方關係的影響,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的呈現機制是這一選擇的重要前提。




從交流內容出發,

語音在承載信息上雖然更為高效,且能表達出信息的微妙意義與特殊情感,但囿於語音功能的限制,語音每次都要從頭聽起,而且聲音的特殊屬性(如方言、手機音質等)也會於「在場化」的交流中帶來一定障礙。




此外,傳統意義上本來模糊與多義的文字語言,在表情符號的配合下對信息的表達更趨全面,甚至以圖像方式為載體的表情符號傳達出來的信息交流的現場感比聲音傳播還要更直觀、更精準、更生動,從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語言的天然不足。




可以看出,通過語音發送實現信息交流的一般效果,事實上是不如一目了然的文字鍵入的一般效果的。




故而,一方面傳媒技術發展使人與人之間交流更為「在場化」與「毫無保留」了,處身傳媒之中的人們的身份正試圖與人們在現實中的身份趨於融合、難分彼此,這似乎稱得上是一種「解構」;




而另一方面,傳媒技術,尤其是此處提到的文字鍵入,似乎又在「建構著」一個更模糊的交流模型或稱交流方式,它不同於現實的「不在場」,當然也不是「在場」,而是「必然不在場,但又不是一般所謂的不在場」。




不同用戶使用信息的偏好,歸根到底,是要看傳媒技術究竟在人們使用相關媒介的過程中扮演著「建構」還是「解構」的角色。




因此,

不能片面地說「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用微信發語音了」

。事實上,語音已經成為了微信用戶在某些緊急場景下交流方式的「SOS」。對誰使用、如何使用,取決於使用的對象與場景。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研究其實已經做了一個預設:進行筆談的人,不僅識字多,而且幾乎都熟練掌握輸入法,故而他們可以做選擇。這個預設對於其他人群,就不一定成立了。




譬如說中老年群體——因為輸入法過於複雜,恐怕是想選擇也選擇不了,他們能學會發送語音已屬不易。




這也是為什麼題主在描述中提到了:雖然年齡在 55 歲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戶基礎的比列僅為 1%,但這部分用戶每發出五條消息中就有一條是語音信息。




(更大的可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多數是你的上司……)




當然,某種技術使用偏好得以形成的原因,還應該從更廣泛、更基礎的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剖析。影響和決定技術使用偏好的並不全然是個體使用行為本身,而是依然倚賴著宏觀的社會結構。




(咳咳話說回來……微信語音什麼時候讓用戶拉動進度條?每次打斷後都得從頭開始聽,實在是反人類……)




以上。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2,446 個回答: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用微信發語音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今日知乎熱榜正在熱議










20 個便宜又實用的出租屋神器,總有一個適合你


4 個常用的生活小技巧,學會了讓你受用不盡


你的衣服質量好不好,一個細節就能看出來


熬夜快感的本質是什麼?


交配一次,終身產卵,蟑螂是怎麼支配人類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國內二維碼支付已經普及了,為什麼發達國家還如此淡定?
現代人類手機焦慮症研究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