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資治通鑒》,揭秘皇帝的《罪己詔》,到底咋回事,感覺被騙

讀《資治通鑒》,揭秘皇帝的《罪己詔》,到底咋回事,感覺被騙

讀《資治通鑒》,揭秘皇帝的《罪己詔》,到底咋回事,感覺被騙

現代人讀古代的歷史,古代人也讀歷史。古人讀歷史,尤其是國君,除了了解中國歷史,還要從中學習古人的治國方法,取其精華,丟棄糟粕。而一部記載古代歷史的一部書,是最值得看的。《資治通鑒》想必中國人都知道,一本歷史學者編者的歷史著作。作者是北宋的司馬光,裡面包含了16個朝代的歷史。從書名就可以看出,編書的目的,就是引以為鑒的意思。裡面的一個小事情,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就是古代皇帝的《罪己詔》,字面意思。皇帝也不是個完美的人,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對自己的政績,加以評定。像我們現在的自我表揚和自我批評,和自己對未來的定位。

皇帝的職責,自然是對天下人負責,他的一舉一動,自然關乎民生,關乎百姓。著作中記載,禹湯之後,很多國君,都頒布過罪己詔,以示天下。周成王,秦穆公,唐德宗,宋徽宗等人,在位期間,都寫過,昭告天下。皇帝寫此詔書,無非是拉攏人心,讓百姓知道,皇帝如此的勤政愛民,為國著想。在古代,皇帝可是至高無上的,在百姓心裡,什麼都是對的,能夠做出如此舉動,可謂是深得人心。

今天來說說唐德宗的罪己詔,唐德宗時期,國家處在危及時刻,國家的根本開始動搖,而此時大臣陸贄,上書皇帝,此時皇帝應該下罪己詔,以安民心,抓住根本,不能傷害老百姓。他深知,安邦定國的基礎,就是安定百姓,此舉可以獲得百姓的好感。果然,唐德宗的罪己詔公布,內容煽情,情之所至。百姓看後,無不感動。達到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唐德宗用來自我批評的詔書,一時穩定民心,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這就是為何好多皇帝,如此做的原因,屢試不爽。開始是好的,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而且做到的,才是真正的明君。然而,唐德宗後來,還是不改猜忌的心態,親近奸臣。如此看來,百姓都被皇帝的表面作為,給騙了。一篇發自肺腑、情之所至的罪己詔,竟然成為一張廢紙,能不感覺被騙才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傳播 的精彩文章:

大宋抗金名將,所用過的武器個個非同凡響,可惜無人會用成為傳說
抗戰時期貪生怕死女漢奸,幫日本人做我們想不到的事情,羞於啟齒

TAG:小歷史傳播 |